<p class="ql-block">长安,那座在大唐盛世中熠熠生辉的都城,曾经让全世界为之倾倒。而在杭嘉湖平原京杭大运河畔,亦有一座名为长安的古镇,其名始于唐开元十一年(723),至今已有1287年的历史。这座傍河而立、依河而兴的古镇,宛如一颗遗落于江南水乡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踏入古镇东街,映入眼帘的是青石板路、黑瓦白墙以及沿街林立的店铺,这景象与江南其他古镇颇为相似。木门板上的斑驳痕迹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仿佛在低声细语着往昔的繁华。虽经整修,但街边大多房屋空置,原住户已迁离,只待新的租客入驻。老街上行人稀少,唯有几幢古建筑前竖立着专门的建筑介绍铭牌,让有心人能静静地驻足品读。</p> <p class="ql-block">除了东街外,长安的老街还包括西街、寺弄等地,众多保存完好的老建筑点缀其间。沿街店铺售卖着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这里游客寥寥,更多的是本地居民穿梭往来,处处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宛如一幅生动的人间烟火画卷。</p> <p class="ql-block">追溯长安的历史,不得不提及它与运河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当运河流经此地时,因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水位差,为解决这一问题,在长安设有上、中、下三闸以调控水位。自古以来,三闸便与运河同命运共呼吸,使得长安成为京杭大运河上至关重要的枢纽之地。明清时期,长安米市更是声名远扬,位列江南三大米市之一。清人朱文治在其《海昌杂诗》中对长安米市有过这样的描述:“年来米价判高低,黄白尖团祥不齐;近自江南极川楚,长安利甲浙东西。”“闸塘夜市”也曾是旧时“修川八景”之一,见证了当年的繁荣盛景。</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长安三闸遗址始建于宋代,作为当时江南运河三大堰之一,它是江南古运河上规模最大的运河设施之一。该遗址采用三闸两澳复式结构,通过巧妙联动实现引潮行运、蓄积潮水、水量循环利用等多重功能,代表了当时水利航运建设的世界先进水平,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长安三闸中留存着不同年代的遗迹,它们如同一部部无言的史书,记录着岁月的变迁与历史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长安觉皇寺乃江南名刹,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佛教界素有“先觉皇后灵隐”之说。觉皇寺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后唐长兴四年(933)重建,并命名为正觉寺。北宋治平二年(1065)改称觉皇寺。历经元末战火洗礼被毁后,又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得以重建。此后在清顺治、乾隆、道光、宣统四朝均有重修之举。然而,“文革”期间寺庙再次遭受破坏,直至2002年方才重建。</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在明清时期,觉皇寺僧众多达200余人。清顺治五年(1648),为寺内僧众铸造了一只直径达1.5米、重约300余斤的大铜锅。从这只巨大的铜锅可以看出,当时的觉皇寺香火旺盛、僧众众多、规模宏大。</p> <p class="ql-block">走进重建后的觉皇寺,高大的古木与宏大的寺院依旧屹立于此。院内十分清静,不见香客前来进香,唯有走到后院才能听到阵阵佛音传来,原来是寺院正在做法事。除了一般寺院都有的殿堂之外,院子边上还矗立着一尊高大的观音露天坐像,巨大的基座上有数十级台阶从四个方向向上延伸,远远望去显得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寺弄因觉皇寺而得名,位于觉皇寺不远处。这里是长安古镇上汇聚各类当地特色产品和小吃的地方,堪称长安古镇的一张名片。长安记忆馆、徐志摩祖父徐星匏创办的裕丰酱园等都在这条古街上,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古镇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长安西街与中街、东街相连,历史悠久程度与东街相当。这里保留着完整的老街生活场景,连片的商铺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在这里生生不息,宛如一幅流动的生活画卷。</p> <p class="ql-block">虹桥横跨上塘河之上,连接着中街与西街,是长安古镇的核心地标。这是一座单孔拱形石桥,桥栏板上刻有“咸丰元年重建”的字样及篆书铭文“虹桥”。两侧栏板则刻有人物故事花纹浮雕。虹桥始建于宋建炎年间(1127-1130),南宋咸淳《临安志》将其称为“长安桥”。明成化《杭州府志》记载此桥“桥亘如虹”,故更名虹桥。</p> <p class="ql-block">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以及周边古镇旅游业的发展,长安古镇在众多古镇中的名气逐渐减弱。但深厚的历史底蕴赋予了长安独特的魅力,使它依然保留着唐代的风韵。融入生活的古镇风貌让人感受到别样的风情。千年运河与千年长安相伴相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续写着属于它们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