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天直播结束,我久久沉浸在快乐的情绪里。大家都很开心,很放松,也给予了我积极的正面的肯定。我带着这份激动来到女儿房间,想着现在可以陪陪她了。我想我是向女儿表达了我的幸福吧,中间接了一个电话,还看了大家对我的肯定,直到女儿不高兴了,说我能不能好好陪她,我去她房间到底是干啥去了。冷不丁被她一瓢冷水浇下来,我寻思着是她见不得我高兴?</p><p class="ql-block">孩子说,我自己的事别人的事都特别重要,只有她的事不重要。她因为一些事绪低落两三天了,也哭了好几回了,问我能不能尊重一下她的难过。还说到她小时候,同学妈妈买了好吃了都是先给自己的孩子吃,只有我为了自己的面子先去照顾别人的孩子。说我在饭桌上从来都是先给别的小孩夹菜,不先给她夹……</p><p class="ql-block">冷静下来想想,好像真是这样的。我觉得和别人在一起,就要首先照顾别人的感受,就要先把别人放在第一位。而且我不仅自己这样做,我还无意识把孩子也放到别人后面,以突出我对别人的重视和尊重。因为我觉得我的孩子、爱人都是我的一部分,都属于我自己的私人范围。我这个做法算不算是集体无意识?在我们集体的记忆里,我们都是没有“我”这一概念的,我们都要做到先人后己,才显得自己无私大度有礼貌。消解掉“我”是为了突出别人的存在,把别人放在高于我们的位置上。想到这儿,突然犯酸了,这是不是根子里的奴性?我们不自觉把自己带进了阶层化和工具化。</p><p class="ql-block">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叫“相依自我”。彭凯平说,我们很多人说自己孩子一般一般,尽管她已经很优秀了。这样说是在表达谦虚,我们自己谦虚,把孩子、爱人、家人也谦虚进去了,说亲人时等于在说自己。我们还会把这种相依自我进一步发挥,比如:我们能在外人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这是情商最本质的核心,我们都知道如何利用情绪。那么在家里,面对亲人,我们的情绪往往直接暴发,因为我们并不把家人看成是独立的个体,家人都是自己人,家庭里不存在边界,对家人太客气就见外了。再一点,向自己人发脾气,是没什么严重后果的,因为我们有血缘关系,有亲缘关系。而面对别人,我们需要维系的是社会契约,而不是亲情不是血缘。</p><p class="ql-block">平等,是人格平等,不论家人或他人。再亲的人都有她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亲缘关系是更讲感情,但也一定是建立在相互平等尊重的基础上。</p><p class="ql-block">我直播结束,做完了自己的事,道是有意识去陪伴孩子了。但我的心还在直播这件事的后续里,并没有完全跳出来。孩子说得没错,在我对直播和孩子的关注程度上,我是倾向于自己的事的,不经意间就把孩子忽略了,这是潜意识里的选择。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走心,需要随时回到当下情境里,并且状态在线,时时觉察我们作为母亲是否在场。</p><p class="ql-block">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有时真的需要孩子们这样敏锐的觉察和及时的反馈。她们对于自我主体性的认知没有受到太多其它因素的干扰,她们更能清晰把控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在我们没有“我”的时候,在我们还试图也消解她的自主意识的时候,她们是把这样的无知当成一种伤害保存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孩子们的感受力超强,能准确识别情感的纯粹程度。因为她们对待我们父母的心是极其重的,而我们父母的情感里掺杂了太多杂质。面对高维的情感识别系统,我们需要向孩子们臣服,来照见和净化我们的情感成分。重回自然母亲状态,我们才能拥有母亲的强大力量,才能满足孩子情感的需求,才能给到她们有情的怀抱。</p><p class="ql-block">加油修炼吧,父母们。陪伴孩子,是我们难得的二次成长过程,难得的认识自我的机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