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辅导(五十二)

星语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五十二讲:学前心理学——想象</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表象概述</div>考点一:表象的含义<br>★表象又叫意象,指客观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但人们头脑中依旧能出现关于该事物的形象。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br>★表象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一个中间环节。<br>★表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咱们之前在记忆里分类中所讲过的形象记忆。<br>★表象所回忆出来的内容一定是事物的形象,颜色、形状这些外观,以及声音、气味等等….而不是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者语言的描述。例如:当别人对你说“北京天安门”的时候,“北京天安门”不在你面前,但是它的形象会在你脑海中浮现出来,这就是表象。再比如说,当别人说“印度的大象”时,大象的形象在你脑海中呈现了出来,这就是表象。 考点二:表象的特征<br>★直观性: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比如,当我说起大象,你知道大象是四个大蹄子,长长的鼻子和一根尾巴,灰色的皮肤,非常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就像是大象出现在你面前一样。<br>★概括性: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比如,当我问你大象有没有脚趾?有几个脚趾?大象的眼睛是不是双眼皮?你的表象就比较模糊不清了,这就是概括性。<br>★可操作性: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比如,当我说“你把大象旋转一圈,让它练习一下倒立和打坐”,你也可以在头脑中把大象的形象进行旋转和倒立,这就是操作性。表象的可操作性可以用“心理旋转”的实验来说明。 考点三:表象的类型<br>★根据表象形成时占主导的感觉通道不同分类:<br>❆视觉表象:是在人脑中出现感知过的具有视觉特征(颜色、形状、大小等)的形象。视觉表象-一般比较鲜明,而且是经常发生的表象形式。<br>❆听觉表象:是在人脑中出现感知过的具有听觉特征(音调、响度、音色、旋律等)的形象。在听觉表象中,言语听觉表象和音乐听觉表象最鲜明、突出。<br>❆动觉表象:是在人脑中出现的有关动作方面的形象。动觉表象可以是视觉的,如各种动作姿势的形象,也可以是动觉性的,如使用力气或动作幅度大小的表象。<br>❆嗅觉、味觉、触觉等都有其相应的表象。<br>★根据表象形成的概括程度不同分类:<br>❆个别表象:人感知某个事物并形成与此相应的表象。<br>❆一般表象:人感知某一类事物后并概括地形成反映某类事物的表象。<br>❆区别:个别表象反映个别具体事物的特征,一般表象反映一类事物共同的、概括化了的特征。<br>❆联系:个别表象是一般表象的基础和核心;一般表象在个别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由许多个别表象概括而成,它反映的是个别表象的特征,但又不是原封不动的、呆板的反映,而是有所取舍的反映,具有更高的概括性。一般来说,表象总是沿着个别表象到一般表象的方向不断发展,并向表象的深度和广度发展。<br>★根据表象的创造性成分分类:<br>❆记忆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人脑中的重现,保留了客观事物的主要形象特点。<br>❆想象表象:人脑在已有表象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和整合而形成的新形象。<br>❆区别与联系: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都有一定概括性,但是想象表象不同于记忆表象,它是在原有表象进行联结、夸张、拟人化、典型化等加工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形象,是一种新的过去未被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它既可以是现实世界中存在但自已没有感知过的,也可以是世界上尚不存在甚至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事物。但是,想象表象仍源于客观世界,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殊形式。 考点四:遗觉表象<br>★含义:又称遗觉象;指看到的事物从视域中移开后仍能保持鲜明、生动逼真和清晰具体的形象。<br>❆遗觉象一种特别具体清晰的视觉表象。在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的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br>❆遗觉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特殊形式,它几乎与直接感知事物时具有鲜明和生动的形象一样,看似与感知觉一样但它不是感知觉。<br>❆遗觉表象是表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以鲜明、生动性为特征。具有强烈遗觉象的人称为遗觉型。有些儿童在观看了某件东西后,在短时间内(约几分钟),仍保持着异常鲜明、生动、清晰的形象。尽管该件东西已从眼前移去,但观看者似乎仍能“看见”它,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历历在目,保持着原有的一切特征。<br>★发现者:遗觉表象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詹希(E.R,Jaensch,1920)首先发现。他发现在遗觉表象发生时,原物的一切特征都仿佛历历在目,例如,在看过一张印刷品后留下的遗觉表象,可以读出其中的许多文字。<br>★特征:遗觉象常见于儿童。到青年期,形成遗觉象的能力就衰退了。据研究 ,儿童中有8%的人有遗觉象,并且在11~12岁时最明显,很少能继续保持到成年期。在成人中,能形成遗觉象的人极度罕见。遗觉象的显著特点是鲜明、生动,好像就在眼前“看见”一样。但是,当有遗觉象的儿童试图把这个形象从灰布转移到另一个平面上时,这个形象在到达灰色绒布的边缘时便消失了。同时,这种遗觉象也不是一个精确的照片,被试儿童对作为刺激的图画有增删,也有歪曲,而他对图画最感兴趣的部位,常常印象最清楚,提供的细节也最多。<br>★心理机制:从遗觉象的情况来看,似乎从视网膜到脑是平行加工的。人脑对一个组块加工需8秒种,如果能把遗觉象的刺激按组块计算,结果发现有遗觉象的人是很少的。在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下,有遗觉象的儿童也只有一般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据此,西蒙(H.A.Simon)认为遗觉象是一种适时记忆,是人脑对信息进行系列加工的结果。<br>★检测方法:可以用错觉来检测遗觉表象的存在与否,先让儿童看一个错觉的背景图,再让他看错觉图的图形。这时,没有遗觉表象的孩子不会产生错觉,而具有遗觉表象的儿童,则会产生错觉。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想象概述</div>考点五:想象的含义<br>★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br>★理解:<br>❆想象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础,即以记忆表象(储存在脑中的已有的表象)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例如,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br>❆人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而且能够产生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这些没有感知过的但又出现在头脑中的新形象都是想象的结果。<br>❆想象是以表现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高级认知活动。想象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表象是想象的加工材料。想象过程所产生的新形象称为想象表象。想象表象有四种类型:<br>▲在现实中存在着但主体未曾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br>▲历史性事物的表象。<br>▲未来会有的事物的表象<br>▲在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事物的表象<br>❆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构成想象表象的加工、改造过程是通过思维活动进行的,所以,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形象思维。 考点六:想象的构成方式(综合过程、加工方式)<br>★想象过程是一个对已有形象(表象)分析、综合的过程。<br>❆想象的分析过程,是从旧形象中区分出必要的元素或创造的素材。<br>❆想象的综合过程是将分析出来的元素或素材,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br>★想象的分析、综合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br>❆黏合:黏合是把客观实物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如美人鱼就是将人与鱼的部分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新形象;飞马也是将马与鸟的局部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形象,他们都属于黏合。<br>❆夸张:夸张又称“强调”,是指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突出某些特点而略去一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常见的有扩大和缩小的两种形式。他们都改变了事物的正常特点,都是夸张的体现。比如千手观音,则是将观音的手部特征夸大化;再比如九头鸟,也是将鸟的头部特征夸大化。<br>❆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文学艺术创作主要方式。装饰图案画中的花瓣树叶等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创造等都属于典型化。比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祥林嫂是封建的旧中国落后时期受残害妇女的典型,很多旧中国的妇女身上或多或少会有她的影子,属于典型化的一种体现。<br>❆联想:指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联想本身不属于想象,但也可以创造新形象。比如人们看到水,会想到下雨、河流、大海、水杯等。这样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就是联想的体现。<br>❆拟人化: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称为拟人化。例如“雷公”“电母”等许多形象都是将人物的特点加载了雷、电等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都是拟人化的典型。与黏合不同的是,拟人化重在突出人的性情,往往形成的人物是比较有感情有思想的。 考点七:想象与现实的关系<br>★想象的原材料——记忆表象是现实事物的反映。一方面,想象中的新形象无论多么离奇、新颖,终究会在客观现实中找到它们的原型或基础。发明创造是如此,艺术创造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没有记忆表象,没有相应的感性材料,也就不会有相应的想象。天生的聋人决不能想象出美妙的音乐;天生的盲人决不能想象出五彩缤纷、繁华似锦的春天美景。因为他们没有相应的记忆表象,所以也就没有相应的想象表象。可见想象来源于客观现实,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想象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br>★从想象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来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想象一般总是受需要和动机的推动,受思想、意图和目的的调节,而个人的需要、动机、思想、意图则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是社会生活要求的反映。因此,人的想象的内容和水平也总是受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br>★人的想象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够借助想象力产生所预期的劳动结果的表象。想象不仅能够预先产生劳动最终结果的表象,而且能够产生中间产品和制作产品的动作的表象。人借助于这些表象,指导着自己劳动活动的过程。可见,想象是人的劳动活动和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它也是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考点八:无意想象<br>★含义: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它是人们在某种环境刺激下,不自觉地想象某件事的过程。<br>★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形式的表现。梦是人在睡眠状态时一种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奇异想象。从梦境的内容看,它是过去经验的奇特组合。按照巴甫洛夫的解释,梦是人在睡眠时,大脑皮层产生的一种弥漫性抑制,由于抑制发展不平衡,皮层的某些部位出现活跃状态,暂时神经联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组合而产生各种形象,就出现了梦。<br>❆梦是形成:人在睡眠状态下,语言系统首先受到抑制,大脑皮层上那些还没有受到抑制的神经细胞,由于正诱导加强了兴奋,某些知觉痕迹及其相互联系暂时复活,它们之间发生了重新组合,这种重新组合就是梦。如果这种重新组合采取了不同寻常的联合方式,就出现各种奇异与怪诞的梦境。梦完全不受意识支配,皮亚杰称之为“无意识的象征”。<br>❆睡眠有两种功能:一是休息功能,使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进入保护性抑制,得到休息,消除疲劳;二是处理已有信息的功能,梦是属于头脑中已有信息的加工活动。<br>❆梦中的形象:往往不是感知到的形象,而是重新组合成的新的形象,它的出现是无意的。梦中所出现的形象或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有时虽然荒诞无稽,有的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关联,但却不是现实生活的再现,似乎脱离现实很远。构成梦境的材料有的是做梦者曾经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这说明梦境的材料来自于客观现实,是客观现实的反映。<br>❆引起梦的原因:身体内部的某些生理变化可以成为做梦的动因。外部刺激也会引起梦。<br>❆梦的种类:皮亚杰认为,梦和游戏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是相似的,关于幼儿的梦可以分为如下几类。<br>▲反映愿望的。例如,有两个月不让小女孩吃雪糕,她在梦中吃了好多的雪糕。<br>▲以一物代替他物的。例如,在梦里如同在游戏中一样,有象征性的大人、孩子。<br>▲回忆痛苦的事情,但有好的结果。如同游戏一样,儿童自己对痛苦的事情赋予良好的结果。在幼儿园没有玩到玩具,梦里有好多的玩具包围着。<br>▲噩梦。在噩梦和游戏中都有恐惧,这是对没有意识到的不愉快的回忆。在游戏中对这种回忆多少能够自觉地控制,在梦中不能控制。一个五岁的女孩,有一天半夜突然惊醒,又哭又叫,说:“妈妈,我怕,我怕!”清醒后她说自己看见很多妖怪在追她。<br>▲受到自我惩罚的梦。这种梦,有时是听父母讲了可怕的故事造成的,有时则是其他原因。例如,某小孩入睡前用东西砸了自己的脚指头,醒来后说小狗咬了她的脚指头。<br>▲由身体受到刺激直接转化而来的直接象征。如尿湿了,梦见自己坐在水盆里。 考点九:有意想象<br>★含义: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根据预定目的,在一定意志努力下自觉进行的想象。例如,科学家提出的各种假设,文学艺术家在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获得的某些知识和经验,工程师的建筑物监图设计等,都是有意想象。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br>★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br>❆再造想象从内容上分为五类:<br>▲经验性想象。学前儿童凭借个人生活经验和生活经历开展想象活动。如某儿童对夏大的想象是“小朋友在游泳池里游泳”。<br>▲情境性想象。学前儿童的想象活动是由画面的整个情境引起的。如某班幼儿对“春节”的想象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大人给小朋友压岁钱”。<br>▲愿望性想象。在想象中表露出个人的愿望。如孩子跟大人说长大后想当超人、老师、医生等。<br>▲拟人化想象。把客观物休想象成人,用人的生活、思想、情感、语言等去描述。如看到融化的冰激凌说 “它流眼泪了”。<br>▲夸张性想象。学前儿童常常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如在某中班儿童的画画中,可发现他 画的长颈鹿,从比例来看,脖子特别长。夸大的部分常常是儿童印象最深刻的地方。<br>❆再造想象具有的特点:<br>▲再造想象中形成的新形象,只是对自己来说是新的,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制作的图表、模型等在头脑中再造出来的,新颖性、独立性、创造性成分比较小。<br>▲再造想象形成的新形象差异较大,因为人们的经验、兴趣、爱好和能力不同,再造的形象也就不会相同。<br>❆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br>▲丰富的表象储备。<br>▲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br>▲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br>❆再造想象的教育价值:再造想象是接受知识,理解教材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师要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唤起幼儿的再造想象,使再造想象得以充分发展。。<br>★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某种新形象的心理过程。<br>❆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br>▲强烈的创造愿望,创造动机是创造想象的动力。<br>▲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br>▲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br>▲原型启发。<br>▲积极的思维活动。<br>▲灵感的作用。<br>❆灵感:是在想象的过程中,突然出现新形象的状态,这是想象着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勤于积累的结果。它是人的全部精神力量,高度积极性的集中表现。<br>❆创造想象的特点:其创造性的水平较高。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它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在人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br>★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区别与联系<br>❆区别:再造想象出来的形象是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是描述者知道而想象者不知道的事物;创造想象出来的形象是所有的人都不知的、现实生活中甚至可能不存在的事物。<br>❆联系:<br>▲它们都以感知觉为基础,都是在原有表象基础上重新加工改造、重新组合的新形象。<br>▲在再造想象中,有创造想象的成分;而创造想象是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创造想象中有再造想象的因素。<br>▲虽然在创造想象中形象是新颖的、独创的,但是仍然要依靠客观事物或图表、模型、语言、文字的启发。再造想象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有丰富的创造想象的。 考点十:幻想<br>★含义:是一种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幻想不立即体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而带有向往的性质,是人们寄托的东西。它也是一种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个人对未来的希望与向往。<br>★幻想与再造想象的不同:不一定是通过别人的语言、语词或其他符号的描述所引起,它具有一定独特成分。<br>★幻想与创造想象的区别:它并不一定直接引向物质产品的创造,在构思上并不要求像创造想象那样完全符合客观规律。<br>★幻想特点:<br>❆总与个人的需要和愿望相联系,是自己所向往、所期望的事物的新形象。例如,幼儿想自己能有各种各样的玩具。<br>❆幻想的事物不与当前创造行动直接相联系,而是对未来活动的设想。例如,对工作前景的想象,宗教迷信中的形象都属于幻想。<br>★幻想的形式:根据幻想的社会价值和有无实现的可能性,可以把幻想分为科学<br>幻想、理想和空想三种形式。<br>❆科学幻想:是科学预见的一种形式,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发展的推动力,是具有进步意义和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如,一个多世纪前人们对遨游天空和海洋等科学幻想,在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br>❆理想: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如从小想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等。它能激励人们前进,并为之而努力。理想是有意的,应该受到鼓励。它今天虽然不一定直接引向行动,但它能把光明的未来展示在人们的面前,鼓舞人顽强地去克服困难,坚定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成为激发人们在学习、工作中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巨大动力。理想又往往是激起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br>❆空想:是与客观现实相违背的消极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不能激励人们前进,相反,只能引导人们脱离现实生活,导致挫折和失望。长期陷入空想的人往往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空想是一种无益的幻想,它使人脱离现实,想入非非,甚至把人引向歧途,因此,应克服这种有害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