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与左公柳,一一 新疆行之十五

木鱼

<p class="ql-block">自新疆回来己数月,其间尽管也写了一些短文随笔之类,但总觉得漏了点什么,今天,行走在家乡沭阳的环城河边,看着初冬的正在落叶的垂柳,想起了我漏了什么,那就是左宗棠与左公柳。</p><p class="ql-block">美篇是可以配音乐的,写左宗棠自然应该配个新疆民歌,可是听了看了几首,都觉得不合适,于是我想起了“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尽管是现代歌,但感觉真配,希望大家能和我一样喜欢。</p> <p class="ql-block">“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陕甘总督杨昌浚为赞颂左宗棠率军西征沿途种树的历史和功业而作。诗中的“左公柳”是指左宗棠西征时期命令部属所植的杨柳,因名“左公柳”。这些柳树在清光绪十年(1884年)前后,从兰州到哈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十九世纪下半叶左宗棠率领的湘兵来到西北大漠,深感气候干燥,毫无生气,而又水土不服,左公遂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并且制定保护树林的措施,严加执行。据左公自己记载,光是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境起到甘肃会宁止,种活的树就达26.4万株。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公倡导督促下,泾州以西,竟然形成了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档案记载,1935年时的统计,平凉境内还有左公柳七千九百七十八棵,而1998年8月出版的《甘肃森林》记载,全省境内的左公柳只剩二百零二棵,其中大部分存于柳湖公园,有一百八十七棵。但1998年到如今又过了二十六年啊,斗转星移,大树飘零,左公柳还在锐减,还能有多少?</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新疆乌鲁木齐、喀什、哈密、塔城等地,都曾保留着左文襄公祠。各处左公祠的庭院,都是一样的景致,老树合抱,绿荫蔽日,堂上庄严地供奉着左宗棠的塑像。左宗棠塑像,神态肃穆,又都略带忧容。</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南北疆,许多地方还有左公柳,所谓左公柳,并非单指柳树,也还有杨树、沙栆等等,人们把这些上了岁数的大树,统称为左公柳,以表示对左宗棠的怀念和追思。</p> <p class="ql-block">1998年描写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电视连续剧《左宗棠》,改名后《大将西征》播出以后不久,某些砖家开座谈会,指责这部电视剧美化严厉镇压陕甘回民的刽子手左宗棠,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破坏了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最终的结局是《大将西征》停播,剧组在媒体公开承认错误!这部电视剧,我看过一遍,满满的正能量,剧中左宗棠不仅指挥作战,还很爱护回民,体恤部属。演员魏启明也很给力,演绎出了左骡子(左宗棠自称)的脾气秉性,相当的出彩。</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对国家最大的功绩是主动请缨收复新疆。</p><p class="ql-block">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廷无力西顾。当时新疆被中亚阿古柏为首的各方势力占领,沙俄亦趁机于1871年(同治十年)7月侵占新疆伊犁地区。</p><p class="ql-block">清廷朝臣面对这一情况意见并不统一。左宗棠力排众议,认为如果不收复新疆,陕甘地区便会长期受到牵制,中原地区也会受到影响。</p><p class="ql-block">1875年5月,清廷下诏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全权节制三军,择机出塞平叛新疆。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拄着拐杖,抬着棺材,带领数万清军对沙俄和英国势力支持的阿古柏等势力进行反击。</p><p class="ql-block">仅仅一年多,左宗棠以远远少于敌人的兵力成功击败敌方百万大军,全面收复新疆。</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没有左宗棠,今天的新疆大概率的不会是中国的。</p><p class="ql-block">人无完人,左宗棠知道自己的缺点在于“气质粗驳”,曾有意识地在“寡言,养静二条实下功夫,强勉用力”进行修正。他又善于写诗,以下对应他人生各阶段的诗句均摘自他的诗作:</p><p class="ql-block">少年时,王章犹在卧牛衣;</p><p class="ql-block">青年时,书生岂有封侯想?</p><p class="ql-block">中年时,万山秋气赴重阳;</p><p class="ql-block">老年时,归来共枕沧江眠。</p><p class="ql-block">失意时,报国空惭书剑在,</p><p class="ql-block">得意时,高歌聊发少年狂!</p><p class="ql-block">他还有一副对联,也深深激励着世人:</p><p class="ql-block">身无半亩,心忧天下;</p><p class="ql-block">读破万卷,神交古人。</p> <p class="ql-block">写过左宗棠,我想起了瑷珲。</p><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后不久,1858年5月,清政府黑龙江将军奕山在俄国的武力威胁下,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江苏+3个浙江省大)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不承认上述不平等条约,早年间两国边界纠纷不断,时而擦枪走火,当年的珍宝岛战斗也是其中一例。1991年5月,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前苏联已是摇摇欲坠,此时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东部划界协定》,从法律上认可了当年沙俄对乌苏里江以北以东的侵占,这代表中国正式放弃了外东北地区领土要求,以及对江东六十四屯的治权,接着于1994年双方又签订了西部划界协定,确认了长期争议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归属苏联所有,这是中国现代史上对俄罗斯边界争端的最大让步,确认了中国领土从清朝的1300万平方公里缩水至不到960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和左宗棠相比,不知后人会如何评价这一段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