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成都北郊磨盘山的孟知祥墓。冬日的暖阳洒在古老的建筑上,为这座千年古墓增添了几分温暖的气息。这不仅是一次历史文化的探索,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span></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距成都市北三环路川陕立交桥约3公里,距大熊猫繁育基地约2公里,目前暂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开国皇帝。</p><p class="ql-block">孟知祥早年得到晋王李克用的赏识,并在后唐时期深受重用,历任中门使、马步军都虞候、北京留守等职务。后唐庄宗李存勖灭前蜀后,任命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在稳定蜀中局势后,逐渐萌生了割据自立的念头,最终在后唐明宗李嗣源死后次年(934年)在成都称帝,建立后蜀。</p><p class="ql-block">孟知祥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治和改善民生。他选用贤能,减免杂税,安抚流民,修缮水利设施,减轻百姓负担,赢得了民心。他还整顿地方政治,派遣清廉官员管理政务,使蜀中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稳定。</p><p class="ql-block">孟知祥在位仅七个月便因病去世,终年六十一岁,庙号高祖,谥号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葬于和陵。和陵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郊约磨盘山南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孟知祥墓</p><p class="ql-block">中国南方罕见的北方草原风格帝陵</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成都市天岭路附近</p><p class="ql-block">1980年7月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孟知祥墓,建于五代后蜀时期,为后蜀高祖孟知祥之墓,史称“和陵”。该墓于1970年冬在农民平整土地时被意外发现,1971年由四川省博物馆(现四川博物院)会同有关单位进行发掘。该墓在历史上曾经先后被认为是古代窑址和明代墓葬,在发掘清理后根据出土文物确定为后蜀高祖孟知祥及其妻福庆长公主合葬的和陵。 </p><p class="ql-block">孟知祥墓建筑风格独特,墓室用青石砌成,呈并列的三个圆锥形穹窿顶结构,中间主墓室高8.16、直径6.7米,两侧有高6、直径3.4米耳室两个,三室有门互通,距地表深约5米。墓门为牌楼式建筑,屋脊两端鸱吻,上刻龙凤,龙首吻脊,彩枋四柱,柱上刻有青龙、白虎,左右各有一个高1.1米、身报甲胄、手执剑斧的守门卫士的圆雕石像,内侧两壁画男女宫人彩绘像(现已风化难辨)。主墓室内横陈的棺台长5.1、宽2.75、高2.1米,须弥座,底座绕以莲瓣,前后各有裸身卷发的力士五人;中层四方各凿长方形孔数个,作摆放罩棺锦帐柱用,四角各雕身披甲胄、面部表情各异的力士一人,作跪地负棺状,深浮雕;上层四周刻有双龙戏珠浮雕。穹顶正中以蟠龙封顶,下方四角各有小铁环一个。</p><p class="ql-block">该墓早年被盗,出土文物不多,仅出土器物残片及残玉哀册、谥册、玉饰片以及福庆长公主墓志铭,现收藏于四川博物院,部分文物在四川博物院三楼的“古代四川(三)——两晋至唐五代时期”展厅中展出。</p> <p class="ql-block">棺床</p> <p class="ql-block">地宫</p> <p class="ql-block">地宫布局图</p> <p class="ql-block">地宫布局</p> <p class="ql-block">四川博物院展出的福庆长公主墓志铭</p> <p class="ql-block">磨盘山上眺望成都三环路楼盘</p> <p class="ql-block">长兴元年(930年)二月,后唐明宗在南郊祭天,加拜孟知祥为中书令。九月,董璋举兵反唐,攻破阆州(今四川阆中),擒杀李仁矩。孟知祥不久也举兵响应。唐明宗下诏削夺孟知祥的官爵,命天雄军节度使石敬瑭率军征讨西川,并以夏鲁奇为其副将。孟知祥派李仁罕、张业、赵廷隐等人会合董璋,攻打遂州(今四川遂宁),并让侯弘实助守东川,而后又命张武出兵三峡,攻打渝州(今重庆)。</p><p class="ql-block">同年十一月,董璋因剑门失守,遣使向西川求救。孟知祥忙派赵廷隐分兵援救。但唐军攻破剑门后,却在剑州(今四川剑阁)止步不前。孟知祥闻讯大喜:“如果唐军急速赶赴东川,一定能解遂州之围,到时两川必然形势危急。如今却不再进军,不足为虑也。”十二月,石敬瑭在剑门与赵廷隐交战,大败而回。不久,张武、袁彦超相继夺取渝州、黔州。 </p><p class="ql-block">长兴二年(931年)正月,李仁罕攻破遂州,夏鲁奇自杀。孟知祥任命李仁罕为武信军留后,并让人拿着夏鲁奇的首级在官军阵前示众。石敬瑭撤军而回,利州刺史李彦珂、夔州刺史安崇阮皆弃城而逃。而当时唐军的后勤供给也有问题。后唐明宗为此责问安重诲。不久,安重诲以离间孟知祥、董璋等人的罪名被杀。后唐明宗将西川进奏官苏愿、进奉军将杜绍本遣回西川,招抚孟知祥,称其留在洛阳的家属皆安然无恙。 </p><p class="ql-block">吞并东川</p><p class="ql-block">孟知祥得知家属无恙,而安重诲也已被杀,便欲邀董璋一起向朝廷谢罪。董璋却不同意,道:“孟公的家属安然无恙,而我的子孙却被杀害,我为什么要谢罪?”孟知祥三次遣使劝说,都被其拒绝,便让观察判官李昊前去晓以利害。董璋认为孟知祥出卖自己,盛怒之下出言侮辱李昊。李昊便劝孟知祥攻打董璋。此时,董璋已经抢先对孟知祥动兵,攻破了汉州。孟知祥亲率赵廷隐等人迎战,与董璋对阵于鸡距桥,并命东川降将招降董璋。董璋道:“事情已到这个地步,不能后悔了。”他在士兵鼓噪下挥军出战,结果两军刚刚交战,偏将张守进便投降西川军。孟知祥趁机大败董璋。董璋败后,想让儿子董光嗣投降孟知祥,以保全家族。董光嗣哭道:“自古以来哪有杀死父亲来求活路的,我宁愿与您一起死。”父子一同逃走。孟知祥命赵廷隐追击,但却没有追上。不久,董璋逃到梓州(今四川三台),却在兵变中被杀,董光嗣也自缢而死。孟知祥遂吞并东川,占据两川之地,但也没有再向朝廷请罪。 </p><p class="ql-block">建立后蜀</p><p class="ql-block">枢密使范延光闻知董璋败死,对后唐明宗道:“孟知祥虽然占据两川,但士兵都是东方人。孟知祥害怕他们因思家发动兵变,一定会借取朝廷的势力来威慑他们。陛下如果不屈意招抚,他恐怕也不会自己归顺。”唐明宗道:“孟知祥是我的旧友,因为被人离间才到如今这个地步,我为什么要屈意呢?”于是便派供奉官李存瑰(孟知祥的外甥)前去安抚。</p><p class="ql-block"> 孟知祥与董璋 在成都青白江唐家寺(弥牟镇)有一大战,史称“弥牟决战”,在1926年修建川陕抗战公路时,民工挖出 累累白骨, 据考证是这次大战遗留的士兵遗骸,大多无头,无手臂等残体。</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 市花 芙蓉花,成都蓉城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孟知祥之子孟昶 </p><p class="ql-block">孟昶和花蕊夫人的典故主要源自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花蕊夫人,娘家姓费,世居蜀州青城,因年轻貌美、气质娴慧、诗文俱佳而被后蜀第二位皇帝孟昶纳入宫中。孟昶见其肌肤细腻,娇嫩轻盈,如花蕊一般娇贵,便赐她“花蕊夫人”之号,并很快获得其宠幸。孟昶与花蕊夫人在蜀宫中度过了十余年奢华快乐的生活,但蜀国的政治却因奸佞当道、贪污成风而日益腐化。花蕊夫人虽然获宠,却也关心国家,屡次规劝孟昶勤政爱民,不要酷法厚敛、亲信谄谀之臣,但孟昶并未采纳她的建议。</p><p class="ql-block">后来,宋太祖赵匡胤趁后蜀政治腐败、将士无斗志之机,命大将率军伐蜀。宋军势如破竹,很快便攻入蜀中。孟昶见大势已去,便投降了宋军。宋太祖久闻花蕊夫人的美色,便在接见孟昶一家人时,暗中垂涎花蕊夫人。为了得到花蕊夫人,宋太祖先封孟昶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并赐赏其子弟妻妾,随后又召孟昶入宫宴饮,并在宴后使孟昶得了一种怪病,无法吞咽食物,最终去世。孟昶去世后,花蕊夫人被迫入宫谢恩,并被宋太祖留在宫中,成为其宠妃。</p><p class="ql-block">花蕊夫人不仅样貌倾国倾城,还极富才情。她曾亲手绘了一幅孟昶的画像放在卧室里供奉,以表达对亡夫的思念。此外,她还因喜爱蜀锦蜀绣等织物,而建议孟昶下令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种满芙蓉花,使成都城如锦绣一般色彩缤纷。这一举措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促进了成都芙蓉花的种植和繁衍。因此成都也被称为 “蓉城” 现在成都市市花 也是芙蓉花。</p> <p class="ql-block">磨盘山眺望陆军总医院</p> <p class="ql-block">磨盘山夕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次旅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宁静乡村,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孟知祥墓不仅仅是一座古迹,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值得每一位游客细细品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