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管理处的故事

陈生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部广受欢迎的不是历史远胜历史的电视连续剧巜宰相刘罗锅》。每集片尾曲唱词很有意思:故事里的事,说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是也不是。</p><p class="ql-block">我今天要讲的管理处的故事,说的是明朗过去事,事事都是!</p><p class="ql-block">管理处是司政工机关和直属分队的后勤部。干部战士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他们。特别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费紧张,物资匮乏,供求矛盾突出,管理处的工作相当不易。</p><p class="ql-block">在桥头这幢不大的两层楼里,一任任处长,一茬茬助理、管理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在张文周处长在干校期间,由沈荣光副处长主持工作。他个子不高,脾气好,对人总是笑咪咪的。机关里开玩笑叫他”老不死”,他都不在乎。张文周处长是建国前入伍的老同志,做事不慌不忙很得体,和他名字一样,文诌诌的。杜生金处长任职时间最长,他来机关前是工十团参谋长,工作有劲头,好多事都带头干,有人戏称叫他杜神精。山西籍常建永管理员,工作很踏实,因得了罕见疾病而遗憾休息。安徽籍的周传国管理员,管理食堂,待人热情。河南籍程德森会计,工作认真,对人一视同仁,对谁态度都很好。</p><p class="ql-block">言长纸短,不能一一尽述</p> <p>2013年8月,摄于昆明巫家坝空军干休所。第二排自左至右:杨国祥副参谋长、刘保荣副主任、管理处张文周处长、姬长奎副参谋长、管理处杜生金处长。</p> <p class="ql-block">故事之一,中灶轶事</p><p class="ql-block">古人云,民以食为天!</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讲过,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p><p class="ql-block">机关干部从宿舍出来,迈过康定桥,就是中灶食堂,我们一日三餐离不开的地方。当时中灶标准每月15元,虽然当时物价便宜,但一天仅5毛钱,食堂也是勉为其难。早餐稀饭馒头加咸菜,中晚炒菜也难见荤腥,每每端出一桶大锅汤,上面飘几片蛋花,看得见,舀不到,煞是逗人。有善言者,总结出4句16字戏谑之言:靠边沉底,轻拉慢提,屏住呼吸,不要着急。在不断的实践中,又加以补充完善,将第三句作了重要修改:靠边沉底,轻拉慢提,脸皮要厚,不要着急!上升到精神层面,更形象深刻。政治部的笑星何志明的版本,独辟蹊径:侧着身子往里挤,抓到勺子笑嘻嘻,只要油水到碗里,管它三七二十一!形神兼备,堪称一绝!</p><p class="ql-block">机关意见比较集中!管理处也想了不少办法,把食堂包餐,改为点菜分餐,以质论价,分甲菜、乙菜数种,但因机关中午和下午,下班较集中,到食堂边看边点边买,化的时间增多,排队等候时间长,又出现了新的矛盾。</p><p class="ql-block">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干部家属随军的不断增加,单身干部就餐人数减少,政治部、工程部分开另设了一个食堂,正所谓人多好办事,人少好炒菜!这些问题慢慢就不怎么突出了。</p> <p class="ql-block">故事之二,热闹的军人服务社</p><p class="ql-block">大凡有部队的地方,营区内必有军人服务社。而军人服务社,又是军人业余云集活动最热闹的地方。明朗山沟的服务社,曾几易地方。最初在水库大坝北端,司政同楼办公后,先是在管理处、直政处楼下,这幢楼建成后,才把各项服务功能汇聚于此。</p><p class="ql-block">服务社每周2~3次,从山下拉菜供应,是最受山上干部家属欢迎的。买菜最积极的是门诊部的干部,早早守候在那里,有的干部家属还放篮子在那里占位子。负责卖菜的小郑和老唐,也很吃香。老唐容貌有点大众化,人不错,也很爱开玩笑,大家都叫她"唐司令”,有的叫她王曼丽小姐,买菜时嘻嘻哈哈,时间也就过得快。</p><p class="ql-block">我记得很深的是服务社二楼的家属缝纫组。该组由张磊参谋长的家属老刘负责,成员有司办主任张百平家属,气象处张天艺处长家属,管理处副处长李保清家属,保卫处王义民处长家属等。她们为干部战士缝缝补补,受到大家好评。我穿衣服破得快,手笨拙不会缝补,有时膝盖处破了,只好到门诊部要几块伤湿止痛膏贴在裤脚管里边,真是不好意思!缝纫组真是雪中送炭,帮了大忙。</p> <p>服务社的营业员,都是干部家属,大家互相都很熟悉。</p><p>照片自左至右:刘保荣副主任的夫人老韩、杜生金处长的夫人老潘、谢永棠副部长的夫人小顾、</p> <p>故事之三,生了个孙子</p><p>管理处为了改善机关干部战士的生活,也是殚精竭虑,想尽了各种办法。在水库边老服务社那里,学苏联,用面包干酿制格瓦斯饮料,在老澡堂边上,建起了养鸡场。逢年过节每家供应几斤鸡蛋,干部家属来队,干部家里添丁都可由管理处领导批条,到养鸡场买些鸡蛋。</p><p>管理处李保清副处长,平易近人,和机关的同志关系挺不错。气象处徐景祥家生老二徐松时,他批了个条子,写道:气象处徐景祥生了个孙子,请卖给鸡蛋5斤。把孩子写成了孙子,成为一个笑话。那时我常给他俩开玩笑。</p><p>养鸡场不断扩大,不仅养鸡,还养猪、养奶牛。牛挤奶后,由小战士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送到订牛奶的干部家中。我家老二小时候就是吃的这种牛奶,她稍大一点后,和她开玩笑说,你还有一个妈妈在水库大坝那边。</p> <p class="ql-block">故事之四,庖丁解牛</p><p class="ql-block">上边这张照片,是当年机关的开水房。这里曾是机关干部家属十分关注的地方。逢星期六、重大节日,只要听到那里猪叫的声音,大家就会心情激动起来,想到又可买猪肉改善生活了。</p><p class="ql-block">生产队的战士能吃苦,也很能干。有个侯班长人很精干,每次宰猪都由他操刀。在猪的大声嚎叫中,只见他熟练地按住猪头,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一头二三百斤的猪就没有了声息,开水烫,刮毛,开膛分割,一步步有条不紊地进行,直至各家各户来付款领取,几乎是一气呵成。</p><p class="ql-block">回忆当时情景,想到了《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的故事。庖丁解的是牛,侯班长解的是猪,其熟练程度並无二致!真心感谢这些好战士,感谢这些好兵!他们没有功利,他们那种无私的付出!</p> <p>有的同志可能认为我言过其实,其实不然。我看到过侯班长他们杀猪,也看到过汽车队一次杀猪的过程。四个战士把猪抬到鱼塘边的木櫈上,按头按脚,另一个战士负责用刀杀,结果没有捅到要害,猪疯似地从战士们的手中挣脱,流着血在停车场上狂奔,展开了一场人畜追逐,直到猪力尽补上一刀才了事。</p> <p>光阴荏苒,岁月似歌。在时间里的是心事,在时间外的是故事。当年的中灶食堂早已没有一丝痕迹,在原地建起的食堂,十分气派,唯一可见的还是那座走了千百次的康定桥,依然在眼前。</p> <p>在新建的食堂边,可见到当年我们在人防工事上栽种的树木,而今已葱郁成林。</p> <p>眼前的景像是那样的鲜明!</p><p>管理处的红楼没有了,小车队房子没有了,服务社毗连的两幢楼没有了,门诊部的楼也没有了……</p><p>一片红土可以掩没当年的楼宇,但掩没不了刻在明朗战士心中的历史,磨灭不了深印脑海的记忆!</p><p>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我们懂得事物总是螺旋形发展,在否定之否定中前进!</p><p>我们笑别过去,愿明朗的明天,更好更瑰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