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整顿一下语言运用的乱象

鱼乎

<p class="ql-block">  从汉语发展的范畴来讲:语义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更替,有些词义要改变甚至消失,也会由此诞生新的词义。</p><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变化: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当然包括词的感情色彩的变更。</p><p class="ql-block"> 以上变化主要是时代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人为的因素影响着词义的演变。最常见的就是某个词被误用了,使用得多了,乃至信以为真,以讹传讹地把它当作正解来使用。以至于忘了它的真正的词义。 </p> <p class="ql-block">  看过“样板戏”《红灯记》应该记得鬼子鸠山的一段劝李玉和投降的说辞,大致如下:“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不为己,天诛地灭!”</p><p class="ql-block"> 最近,凡涉及抗战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有这么一个共象:总会出现一两个中国通的鬼子,喜欢用蹩脚的汉语,引用汉语熟语来说教人,频率最高的是那句“识时务者为俊杰”,其次就是鸠山先生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p><p class="ql-block"> 第一句用得没什么大错,但第二句意思几乎用颠倒了。实际上不仅是鬼子用错了,我们中国人用错的也不在少数,误导大家的有一本文革时期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此词典在例释“天诛地灭”时则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剥削阶级反动腐朽的世界观,必须彻底批判。</p><p class="ql-block"> 从字面意思来看就很费解:“人如果不自私自利,那么连老天爷都打算弄死他。”老天爷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说好的“好人有好报”呢?</p><p class="ql-block"> 这是误用率可以排在第一的汉语熟语。很有拨乱反正的必要。论其源头,出自《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字面上是这么说的:“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乍看,仿佛还是鸠山说的那个意思。非也,如果把这个“为”字读作二声wéi呢?如此一来,“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字就应当作为“修习、修炼、修正”来讲,“为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就好比“为官,为学”,就是好好做官,好好做学问。</p><p class="ql-block"> 如此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就与我们的惯常理解完全相反:“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天地之大,你也将无处容身。”绝对不是教唆人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贪污腐化甚至堕落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成语误用率也居高不下,那就是“空穴来风”。“空穴来风”这个成语的常见误解是将其解释为“消息来源毫无根据”或“无中生有”。</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歪解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例如1:我们有些同志就是喜欢捕风捉影,竟然说我们老厂长行贿受贿,这不是空穴来风吗?</p><p class="ql-block">例如2:为了强调对方人品的不堪,他空穴来风,毫无根据地捏造了许多传闻,其结果是他自己却落了个不好的下场。</p><p class="ql-block"> “空穴来风”出自战国·楚·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译文:我从老师那里听说过这样的话:枳树弯曲多枝叉,就会有鸟雀来筑巢;有洞穴的地方,就会有风吹过。)</p><p class="ql-block"> 其中,穴是孔、洞的意思;来是招致的意思。整个成语指洞穴会招来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像梁启超在《续论市民与银行》一文中就用的是成语的本意:“然而银行当事人,安能逃避责任,空穴来风,理有固然。 ”</p><p class="ql-block"> 但可悲的是,“空穴来风”的讹传意以“正牌”的面目大行其道,而它真正的意思却被无情地打入冷宫。</p><p class="ql-block"> 既然是东风压不倒西风,语言专业工作者,也实在拿这股歪风没辙,在《现代汉语词典》编纂中,出现了一种折衷的做法,违心地吸纳了这个成语的两种解释法:这个成语有两种用法。一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二是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p><p class="ql-block"> 有点儿敷衍塞责,不负责任,至少造成了当前文字运用的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p> <p class="ql-block">  况且像前面提到的熟语误用现象仅为冰山一角,以讹传讹的例子可谓层出不穷。前几天是毛泽东一百三十一周年诞辰,媒体上“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三十一周年”的说法比比皆是。错把名词的“诞辰”当动词“诞生”使用;另有“曾几何时”当作“曾经”的误用,无休无止。</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26日的《经济日报》就有如此似是而非的报道:“曾几何时,北方城市冬季吃菜难、选择少。随着蔬菜大棚的兴起和‘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蔬菜产业多次转型,种类不断丰富,布局和流通逐步优化。”</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贯提倡文字使用的“信、达、雅”原则,面对那种使用混乱的情形,乃止正不压邪的乱象,正本清源是每位文字从业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事关民族语言纯洁规范的时刻,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p><p class="ql-block"> 2024.12.30于海宁斜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