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故居一日游

格格

<p class="ql-block"> 作者:石丹峡</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石丹峡,1958年12月出生于宜昌市,祖籍湖北咸宁崇阳县,咸宁市作家协会会员,退休警官,现居住全国“桂花之乡”咸宁。爱好文学,热爱生活,用心用情记录生活的点滴。退休后,先后在湖北省监狱局《警苑》报刊、海外菲律宾《商报》、《咸宁日报》、《香城都市报》、《咸宁月刊》、咸宁《九头鸟》、咸安《星星文学》赤壁《赤壁文学》、崇阳《溪流》、通城《书窗》《天岳、通山《通山文学》、阳新《富川》、恩施《女儿红》等文学杂志及知名《乡土作家》公众平台发表散文随笔40多篇。</p> <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四季更迭,转眼又进入了冬季。家乡鄂南咸宁今年的冬天没有那么寒冷,于是,我来了一次冬季之游。</p> <p class="ql-block">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引路人”。此时此刻,我们感恩伟人毛泽东及家人做出的无私奉献和牺牲!毛泽东主席的六位至亲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他们分别是毛泽建、杨开慧、毛泽覃、毛泽民、毛楚雄、毛岸英等烈士。所以我来到了杨开慧烈士的故乡,以此表达我深深地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9日,这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一大早,我和姑母随老年团组一行五十余人,从老家崇阳路口镇乘旅游大巴车直接上高速,行驶两个多小时来到湖南长沙县开慧镇烈士杨开慧的故乡。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杨开慧烈士陵园,参观了杨开慧纪念馆和杨开慧故居。</p> <p class="ql-block">  开慧镇,原名清泰乡,因辖区内有杨开慧故居,后改名开慧镇。开慧镇位于湖南长沙县北段,东与平江县向家镇接壤,南邻福临镇,西、北与汨罗市相连,距离长沙县城45公里。开慧镇是毛主席亲密战友、亲爱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中国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缪伯英烈士的故乡,也是知名教育家、毛主席的恩师杨昌济先生的家乡,开慧镇因为杨开慧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红色圣地。杨开慧烈士纪念园由杨开慧烈士陵园、杨开慧纪念馆、板仓故居、和杨公庙四部分组成。镇域内拥有杨开慧纪念馆国家4A 级景区,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清泰党支部、千年古塔飘峰塔、千年古寺湘峰寺,百年古庙上华山庙及罗王寨万亩生态茶园、8000亩水果基地、大明湖生态湿地等自然人文景观。开慧镇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国家卫生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国十佳康养小镇。</p> <p class="ql-block">  到达开慧镇,我们首先来到杨开慧烈士陵园瞻仰杨开慧烈士。烈士陵园青松翠柏,庄严肃穆,仿佛是一道穿越时空的门户,引领人民走进烽火连天的岁月。进入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广场中央矗立着杨开慧的汉白玉雕像,雕像神态气宇轩昂、英姿挺拔、目光坚定,似乎在诉说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p> <p class="ql-block">  雕像前面是陵园正门台地,中间立有白色大花圈,两侧台地上镶有“开慧烈士,永垂不朽”。陵园正上方是母女同穴墓。碑文刻有“杨开慧烈士之墓与杨老夫人同穴”,这是对向振熙和杨开慧母女的最高敬意,而墓后的石碑上镶嵌着毛主席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一》,成为烈士陵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左侧坡地上是毛岸英的衣冠冢,立有毛岸英花岗岩雕像;右侧坡地上是毛岸青、邵华的合葬墓立有毛岸青花岗岩雕像,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在陵园永远陪伴在杨开慧妈妈身旁。陵园中还有杨开慧祖父杨书樵与父亲杨昌济的合葬墓,以及杨开明、杨展烈士墓,先烈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不畏艰险,奋勇前进!环顾陵园鲜花簇拥,树木成荫,四季常青,给烈士陵园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p> <p class="ql-block">  步入纪念馆区域,郁郁葱葱的林木挺拔而苍翠,仿佛是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2022年,杨开慧烈士纪念馆对外开放,面积近5000平方米,一楼为杨开慧烈士生平业绩陈列展,以“寻出一个信仰来”为主题主线,全方位展现杨开慧烈士“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质。二楼辅助展览“领袖的儿子,英勇的战士”毛岸英生平事迹陈列展,“欲栽大木拄长天”杨昌济生平事迹陈列展和“领袖家风,红色传承”陈列展,系统地介绍了杨开慧烈士一家人为革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p> <p class="ql-block">  杨开慧烈士故居板仓下屋场,静谧地坐落于葱郁的山林之畔。始建于清代乾隆末年(1795年),为土砖木结构的通农舍建筑,院落房屋座西南朝东北。故居门前,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过,水声潺潺,如同低吟浅唱,讲述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在故居出生,先后就读于杨公庙学校、衡粹女校、县立第一女子高小。1913年随母迁居长沙市,在家自学,结识了毛泽东、蔡和森陈昌等进步学生,经常参加他们关于救国救民的讨论。之后,随父迁居北京,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与毛泽东相爱,回到长沙后,进入福湘女子中学读书,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运动,1920冬与毛泽东结婚,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八·七”会议后,她带着个孩子回到板仓居住,在这里坚持开展了长达三年的她下斗争,直到1930年10月下旬在此被捕,同年11月14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长沙识字岭,牺牲时年仅29岁。故居也是杨家“一门三烈”杨开明(杨开慧的堂弟)、杨展(杨开慧的侄女)出生和居住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1982年和1990年,在维修故居时,两次发现杨开慧写的手稿,手稿共16页,行文系用毛笔书写,行草字体,字体清秀流畅,手稿共约5200余字。其中有杨开慧回忆与毛泽东同志相爱的经过的《从六岁到二十八岁的自述》以及表达对丈夫深深思念之情的五言长诗《偶感》,现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和长沙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通过对杨开慧烈士故居的参观,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p>

杨开慧

烈士

开慧镇

故居

咸宁

陵园

烈士陵园

毛岸英

纪念馆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