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6-南京游2/6-参观明孝陵-观展

CXQ

<p class="ql-block">观看了方城中关于孝陵的展览。</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大明王朝从公元1368年立国至公元1644年灭亡,前后延续276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微寒,饱受苦难的生活铸就了他不同于其他帝王的性格特征,在定都南京后的国家建设方面采取诸多新政以“治隆唐宋”而彪炳史册。</p><p class="ql-block">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的陵寝,地处南京钟山南麓,建于大明初期的这座陵墓展现出朱元璋宏大的帝王气魄和独特的陵寝建造理念,其陵寝制度承前启后,引领明清帝陵走向我国陵寝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如今共同迈进世界文化遗产的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是中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平面布局可分前后两部分,前自下马坊迄棂星门,是作为导引的神道设施,其后是陵墓的主体陵寝建筑。前后两段纵深达3000米,整体周长达22.5km,面积囊括钟山。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陵墓选址在山阳的所谓“山水龙脉上”,东为太子陵寝,西为妃嫔墓园,其北的钟山之阴,则分布着十几位明朝开国功臣的墓地。六百年沧桑,孝陵雄势似散而实聚,似断而实续,形若缺而骨脉伏地,可谓山常青,石常存,墓常在。</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由平民得天下的皇帝。他出生于佃农家庭,自幼饥寒交迫,历尽人间苦难,在反抗元朝统治的浴血奋战中,不断建功立业,从士卒渐至将军、元帅,直至称王称帝,走出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p> <p class="ql-block">苦难童年出家为僧</p><p class="ql-block">元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亳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东乡的一户佃农家庭,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据朱元璋自撰的《朱氏世德碑》所记,他祖籍金陵句容,祖上原是淘金户,因不堪官府压榨,在他祖父时逃荒至泗州盱眙,生活仍难以为继,在他父亲时又迁徙濠州钟离。</p> <p class="ql-block">元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灾荒,瘟疫流行,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相继去世。17岁的朱元璋因生活无依而入皇觉寺做和尚,不久云游四方,靠化缘来维持生存。他在外漂泊3年,尝尽人间辛酸,却丰富了人生阅历。</p> <p class="ql-block">投身起义,统率一军</p><p class="ql-block">元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黄河两岸和长江流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至正十二年(1352年)2月,毫州出现了一支由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朱元璋在困境中毅然脱掉袈裟,投奔到郭子兴部下当兵。这年他25岁。</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天资聪颖,有勇有谋,深受郭子兴器重,郭遂将养女马氏许配给朱元璋为妻。此后,在朱元璋的戎马生涯中,马氏始终跟随其左右,患难与共,最终成为深得朱元璋敬重和信赖的马皇后。</p> <p class="ql-block">至正十四年(1354年)春,朱元璋带领徐达、汤和等24名伙伴南下定远闯天下。朱元璋智取定远后,重新组建一支2万人的精兵强将,严格训练,军威大振。名士李善长慕名来投。当地通晓兵法的冯国用、冯国胜兄弟献策朱元璋,取金陵,收人心,奠立帝业根基。</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兵强马壮,挥师南下攻打滁州,继而南下巧取和州(今安徽和县)。朱元璋在和州站稳脚跟后,义军首领郭子兴赶往和州,不料染病不起,临终嘱托朱元璋执掌军务。不久,设在亳州的小明王龙凤政权任命朱元璋为左副元帅。</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率领水陆大军向江南进发,拿下采石矶(今属安徽马鞍山)进驻太平府(今安徽当涂),设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任大元帅。至正十六年(1356年)春,朱元璋率兵激战三月余,攻取江南重镇集庆路(今南京),改名应天府,建立起初期的政权基地。</p> <p class="ql-block">扫平群雄 肇基大明 </p><p class="ql-block">朱元璋接连攻战周边城池,扩大地盘,罗致谋士。他采用名儒朱升“高筑强,广积粮,缓称王”之策,将应天府建成江南极具实力的地方割据政权。这一政权的壮大,标志着朱元璋的人生追求,已从反压迫求生存的农民起义,演变成以重建汉族君主统治为目标的改朝换代。</p> <p class="ql-block">在天下鼎沸、群雄并起的局势下,朱元璋将作战方向由反元转入以削平群雄为主的主战场上来。至正23年(1363年),占据长江上游的陈友谅率军队60万顺流东下,朱元璋率20万大军溯江而上,朱、陈两军在江西鄱阳湖摆开战场。大战36天,陈友谅中流箭倒毙,军队大败。</p> <p class="ql-block">鄱阳湖大战</p> <p class="ql-block">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设置百官,建中书省,用“吴王令旨”的命令发布政令。当时在古吴国属地,占据东南一隅的张士诚,实力雄厚,驻守平江(今江苏苏州),先于朱元璋,自号吴王。史称东吴,是朱元璋的第二个劲敌。</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亲自制定对东吴的兵事,先除枝叶,后取根本。两年间攻取泰州、湖州、杭州、嘉兴等要地,最后围攻平江。至正27年(1367年)10月,平江城破,东吴政权覆灭。随后朱元璋向南讨伐浙东的方国珍、福建的陈友定、两广的何真等地方割据势力;集结25万精兵挥师北伐。</p> <p class="ql-block">在北伐大军逐鹿中原胜局已定的形势下,左丞相李善长率众官于朱元璋面前劝进。至正28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奉天殿举行登基仪式,接受百官朝拜,正式由吴王改做皇帝。定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府为京师,一个新朝代-大明王朝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陵墓一向被帝王们看作关乎帝运盛衰、国祚长短的龙脉圣地,在历代帝王心目中,陵墓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为此,他们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营建身后的极乐世界。朱元璋由一个贫苦农民成为一国之君后,也同历代帝王一样,为自己起造规模宏大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钟山形胜寻龙定穴</p><p class="ql-block">钟山(紫金山)位于南京东郊,是宁镇山脉最高峰,山脉呈弧形。弧口朝南,东段东南走向,止于马群;西段呈西南走向,余脉延伸至石头山(清凉山),远近群山环绕拱卫,郁葱巍焕,雄胜天开。三国时,诸葛亮观其形势叹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指帝王之宅!</p> <p class="ql-block">关于朱元璋墓址的选定,明人张岱《陶庵梦忆》记: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间之,人言王气,龙藏蜕焉。明太祖与刘成义、徐中山、汤东瓯定寝穴,各志其处藏神中,三人合,穴遂定。”此间不谋而合的点穴所向,即钟山之阳的独龙阜。</p> <p class="ql-block">钟山东西排列三峰,具“华盖三台,尊极帝位”之势。独龙阜四周的山脊、湖泊、峰峦象征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正前方有梅花山作“前案”,更远处有天印山俯伏而“远朝”,东北部有“冠带水”顺山沟流向西南,保王气聚而不散。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思维模式,赋予这些地理特征深刻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规划陵地 留岗迁寺</p><p class="ql-block">钟山有帝陵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吴帝孙权的陵墓即位于独龙阜正前方的梅花山,此处原为孙陵岗,名人张岱《陶庵梦忆》里记有当年朱元璋建陵时保留孙陵岗的故事:“门左有孙权墓,请徙,太祖曰,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p> <p class="ql-block">钟山有佛寺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南北朝时,钟山已成为金陵佛寺集中地。独龙阜原先就有高僧宝志的墓塔和为纪念宝志而建的开善寺。朱元璋起造陵墓时,将开善寺和宝志墓塔迁至钟山东冈重建,赐名:“灵谷禅寺”,题书“第一禅林”刻匾悬于寺门。</p> <p class="ql-block">万工营建,帝后入葬</p><p class="ql-block">洪武十四年(1381)陵墓开工兴建,由地下玄宫造起,工程规模浩大。朱元璋为此召集各地能工巧匠,所用工匠总数达数万人,并征调军队和囚犯服役。工部管理建陵工程,各部抽人配合工部管理。工程总管为朱元璋同乡、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p> <p class="ql-block">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乙酉(5月24日),朱元璋病逝。闰五月辛卯(6月30日)入葬孝陵玄宫。是时,孝陵主体建筑已经完备。永乐十一年(1413年)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至此,建陵工程经历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前后延续30多年。</p><p class="ql-block">洪武15年(1382年)9月17日,皇后马氏病逝,10月31日入葬玄宫。因皇后谥号“孝慈”,朱元璋遂将这座正在营建的陵墓命名为“孝陵”。孝陵玄宫建在独龙阜地下,其上圜丘如天然坟茔。</p> <p class="ql-block">大明孝陵福功圣德碑</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在规划布局上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规划上,其风水形势、自由与规整相结合的手法,包含了深刻的东方文化内涵和神秘的帝陵设计思想。布局上,它建立的“前方后园”与“前朝后寝”制度,第一代皇帝陵寝神道为后世子孙共用制度,排水系统与建筑空间的分割统一,人文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于一体,无不体现独特的理念追求。</p> <p class="ql-block">前方后园,前朝后寝</p><p class="ql-block">孝陵在建筑结构上废去方上、灵台、方垣、上下宫制度,新创方城、明楼和享殿等建筑,改方坟为圜丘,主题陵寝建筑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状”。这是孝陵对历代陵寝规制改革后所形成的基本格局,开启明清帝陵建筑形制之先河。</p> <p class="ql-block">陵寝建筑在“前方后圆”的形制下,分出前后三进院落,前两进为“前朝”供奉祭祀,后一进为“后寝”安息亡灵。三进院落创“前朝后寝”结构,呈前后三殿(享殿、明楼、玄宫)和左右配殿制布局,完全依照朱元璋生前所居宫殿的格式安排。</p> <p class="ql-block">神道蜿蜒 两陵共济</p><p class="ql-block">孝陵神道布局特点在于人工建造与自然形势的完美结合。神道于中轴线外依山势地形做蜿蜒曲折布置。这种不拘一格的设计,或以为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或以为是法地象天,以求天地相融、天人合一,其中包含有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鲜明的个性特征。</p> <p class="ql-block">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不幸早逝,朱元璋将朱标安葬在孝陵陵宫东侧,史称“东陵”。经考古勘探,未见东陵有单独设置的神道石刻和跨越御河的御桥,说明东陵与孝陵共用一条主神道,开创了第一代皇帝陵寝的神道为后世子孙所共用的制度。</p> <p class="ql-block">礼谒孝陵 备受尊崇</p><p class="ql-block">古人认为:“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孝陵作为明朝礼教的圣地,备受统治者尊崇和维护。依制每年五小祭,三大祭,国遇大事另行祭祀。建都南京时,皇帝亲临孝陵主祭;迁都北京后,皇帝委派皇太子、亲王、大臣等赴南京祭告孝陵。</p> <p class="ql-block">清政府建立后,采取缓和民族矛盾的政策,多次派遣大臣祭谒明陵及历代帝陵,皇帝南巡时亲赴明孝陵行礼。康熙皇帝6次南巡,有5次亲临明孝陵拜谒,并题书“治隆唐宋”,予以朱元璋极高的评价,乾隆皇帝“绍承家法礼前王”,六下江南皆亲谒明孝陵。</p> <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1912年)2月15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率领军政府官员祭谒明孝陵。孙中山在祭文中称:“实维我高皇帝光复大义,有以牖启后人,成兹鸿业”。认为推翻清政府的民族革命是继承朱元璋的遗意。</p> <p class="ql-block">传承文化,继往开来</p><p class="ql-block">明孝陵的雕刻艺术(砖雕、石雕)上𠄘元代造型风格而带有民间色彩,极为生动。如孝陵石雕柱头的龙凤造型显然与原青花中的龙凤造型有渊源关系。再如方城影壁四角及须弥座的砖雕花卉纹饰,都是从唐的卷草繁复到宋元简约的后续,造型舒展而自然。</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所处的地理环境山清水秀,起伏跌宕,富有传统文化内涵。明孝陵置于其中,人文建筑与自然环境彼此呼应,融为一体,高度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堪称是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以三条自然河道作为御河,建筑设施在御河之间依地形或蜿蜒分布,或规整排列,疏密得当,主次分明,高潮迭起,层层推进,呈现出天才的创造性布局奇迹。以蜿蜒求天地相融、天人合一;以规整反映礼制,突出政治和皇权。这是朱元璋政治思想和管理措施在其陵墓建设上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平民,白手起家,南征北战,最终一统天下,建立大明,定都南京,开创洪武之治。开国之初,朱元璋便选择钟山南麓的独龙阜玩珠峰修建孝陵,作为自己和皇后马氏的万年基地。</p><p class="ql-block">明孝陵建陵工程经历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动用数万工匠,承前启后,独创新规,享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明孝陵规模宏大,神道蜿蜒曲折,宝顶庄严神秘,朱元璋和马皇后是否真的长眠于此?地宫布置有什么奥秘之处?百年不灭的长明灯是否还在燃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