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村的静谧时光

文韵書香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i>作者/马明高(作家、评论家)</i></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来到下堡镇官窑村的时候,是一个暮春的上午。上午的阳光已经热烈,湛蓝湛蓝的天空中,有几缕白云似薄薄的白纱,在缓缓地飘逸。我默默地穿过那个高大的古色古香的进村牌楼,上面写着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岳凌官富”,旁边一块大大的白色石头上写着红色的大字:“中国传统村落官窑村”。我知道官窑村已经被命名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第六批山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想起小的时候,经常跟大人们从兑九峪镇西边村,进沟爬山,翻山越岭,来到官窑村买瓷器,或黝黑的大水缸,或鼓鼓的灰瓦缸。那时候,就听大人们说,这个村可有名了,历史悠久,已经有数百年的时间了,因古代官宦们到此开煤窑而得名,因有煤,又有特色的稀缺泥土,本地人家借此烧制各种日用陶瓷器具,名声更是远播遐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官窑村因山就势,顺坡而建,家家户户的老青砖窑洞都崛起于东坡、西坡和沟底,参差不齐,错落有致,自自然然,十分有意思。村里的老人们脸上挂着自豪的喜色,告诉我说,这里的山是凤凰山,风水好得很。你不要看见这些院落民居灰不愣愣的,有些破旧,但十分有价值,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你看,它们都是以山为屏,依山而建。我远远望去,整个官窑村被周围绿色葱茏的高山呵护着,层次分明的一排排窑洞,一个个院落,自自在在地卧在那里,享受着宏阔蓝天下阳光的温暖滋润,真的如老人们所说的“一山一底一心两片,三坡四沟五庙五门”,是典型的晋西民居窑房构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顺着宽阔平整的村中大道,我慢慢地走着,看着,心情十分愉快,真的是有点古代诗人陶渊明诗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这里无不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边一面又一面的画壁墙前,一笼一笼翠绿的小树下,不时有几只小鸡低头啄食而行。看见我这个傻喜喜的外乡人走来,竟也不卑不亢,抬头挺胸,眼睛睁得圆圆的,望着我,表示你不必大惊小怪,山里人家这样与世无争的生活有的是。这时近处院外大树上响起了叽叽喳喳的鸟鸣声。我抬头望望,只见老树枝叶茂盛,翠绿披梳,却找不见那些可爱的鸟儿在哪里。又有高处灰色的古院里传来几声狗叫声。听罢小时候的狗叫声已经很久很久,不由得心里一颤,十分想念。现在的城市里,已经听不到过去那种乡下的犬吠声了。城里有人养得多是幼小的宠物狗,顿顿要吃肉,天天穿花衣,卧沙发,上床头,就是很少发出狗叫声。要不就是有的人家养的高大凶猛的藏獒狗,貌似野兽,仇视人类,不会犬吠,只会巨声嚎吼,让人十分恐惧。这些自然的犬吠鸟鸣声,让我顿时觉得乡村生活的安逸平静,不由流露出一种如释重负的情境,立刻回归到乡下幽静、纯美、恬淡、自在的美感之中。忽然从远处驰来一个呜呜呜的摩托驾驶者,或者身边穿过一辆电动车骑行者,你这才不由地恍然大悟,这里肯定不是世外桃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穿过村中大道,我随着村里的一位大爷过了山路,上了土坡,进了老人家的院子里。窑洞古老沧桑,仿佛立着的上了岁数的老人,稳重而迟缓,静默而无言。院子里平整干净,亦如乡里的农妇,不着妆,不打扮,更不美颜,但却质朴纯净,素面清爽,给人以踏实之感。老人说,他家的这些窑洞至少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而且未经改造和重建,都是原汁原味的砖石木材,都是山里就地取材的东西盖建的。老人给我倒了一杯温水,让我喝。我拿起瓷杯喝了两口,即刻沁人心脾,甜美温暖。老人笑道,这是从山沟里挑回来的山泉水,比村里的自来水好喝。过去,村里挖煤窑的多,山泉水漏了,泉井里水就枯了。现在没有煤矿煤窑了,山泉水自然就又有了。老人告诉我说,他们这个村子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村域面积有近三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350亩。村里现在有二百五十八户户人家,大约有七八百人口。村里张姓的多,还有程姓、任姓、田姓的,郭姓的现在几乎没有了,但村子里最大的宅院却是郭姓家的,现存四处郭家老宅,都是郭良才和他的后人建的,可见当时人家的辉煌。像他这样的院子,现在也有五十多家。村里有玉皇庙、老爷庙、观音庙、河神庙和三教堂,有官窑村小学,有剧场戏台,可热闹了,好多都年久失修,塌倒了。这几年好起来了,政府大搞乡村振兴,剧场建好了,村卫生所建好了,村委会的群众服务中心也建好了,有日间照料中心,还有公交站,进城方便多了,18公里,坐上免费公交车一会儿就进孝义城了。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老人的家里出来,继续沿着山路土坡一个院子一个院子游览着。我喜欢看这些老旧的宅院、窑洞和房屋。它们在阳光的朗照下,空阔无声,静默伫立,却裹挟着时光的脚步掌纹痕迹与历史的沉重厚衣。望着那些精美的砖雕、石雕和木雕,细细地品味着它们所描绘的遥远的故事和所呈现出的吉祥与富贵的图像,有芙蓉莲花,有梅花牡丹,有蝙蝠鸟兽,还有“祥开双珠”的门匾,可以想象出过去的人们是如何细致的生活、缓慢的生活,又是如何对未来充满吉祥与幸福的憧憬。我抚摸着那落满岁月陈锈的老铁锁,从那些泛着时光灰黄颜色的老木门缝里,眺望着院子里的落寞与孤寂,耳朵里回响起孩子们热闹的欢笑声,似乎眼前出现了大人们透过热气蒸腾的熟饭高声喊叫孩子们吃饭的幻影,我的眼眶里不由地有热热的泪水在打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院门外的高大枯树与院墙内的茂绿灌木杂草交相辉映。院内被时光侵蚀的驳斑残缺的砖石阶梯,托付着风雨日月的踩踏;院外形状不一的石块缝灰紧密咬合着,垒成突凸的守护墙根。它们顽强的内心和默默的坚守,总是不由地泛起我内心深处的心疼与惋惜。只有这时远处走来的挑担淘粪的中年汉子与在前面健身器材上锻炼的老年妇女,才能慢慢缦解我心中持久而浓郁的说不出来的无言的情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太阳暖暖的照着,大地一片温暖。山上坡上绿草茵茵。窑洞前或院墙前,粉红的桃花、白色的梨花依旧充满激情地绽放着。也有高大粗壮的百年老树,在春风的吹拂下,随和地摇曳着它们翠绿茂密的树枝树叶,从心底唱出对岁月静好与未来美满的希望颂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顶着花白头发的看门老汉,戴着厚厚的眼镜,领着我,推开崭新油漆的大红院门,走进了阔大的郭家老宅院子。穿过门洞,看见院子宽阔平整,正窑和两面的厦房高大方正,窑前廊柱根根通红耀眼,窗棂门槛大红中细细描着金黄花纹,屋檐翘角油漆彩画,色彩斑斓。二层还有绣楼两座。有村里的妇女三三两两,进来看热闹。老汉非常热情,背着手,又领着我走进院子里的剧场,阔大的门洞两旁还留有过去学校遗下的灰的黑板,灰白的水泥大道直通向对面的戏台。戏台庄重正大,红色的油漆上写着金黄色的大字,正上方写着“凤凰山剧场”,两旁写着:“毓秀钟灵贤辈出;得天独厚民乐来”,寄托着村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院子里的树木翠绿丰茂,绿叶摇曳。老汉说这里是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人就在这里下棋玩扑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汉热情高涨,又领着我来到村委会的党群服务中心。一位内着白色衬衣外穿黑色夹克的中年男子,头发黑密,脸色红润,整个人清爽干净,可能是村里的干部,对我的造访喜形于色。他说过去村里可热闹了,做粞做醋,磨面碾米,漏粉点豆腐,做什么的都有,近几年来,村里实施“一事一议”户户通硬化工程,不断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加紧实施传统古村落修缮工程,深入挖掘“崇文尚武”的历史文化,推动乡村文旅发展。村里还与黑色生猪养殖大户签订框架养殖协议,正在建设万头黑色生猪养殖基地。说起村里的事情,中年男子满脸喜色,说村里有自己的养殖场,养的都是绿色野猪,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做红烧肉、回锅肉最好。村里盛产黑豆、绿豆、黄米等小杂粮,可做成杂粮粥、杂粮馒头、杂粮煎饼,口感甜香,营养均衡。村里的山上种着很多核桃和野酸枣,核桃可做琥珀核桃、核桃酥,健脑益智,野酸枣可做酸辣糕、酸枣汁,酸甜开胃,富含维生素C。坐在健身器上的老大娘静静地听着,脸上充满幸福的笑容。从窑里走出来的花白头发老汉,缓慢弯腰拾柴,准备生火做饭。卧在灰白水泥地上的黑白花色狗儿,伸直前腿,懒洋洋的半躺着,抬起温和的面孔,似乎也在认真听着,周边的一切都很温和平样,怡心动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最后,穿黑夹克的中年男人领着我登上山顶,远眺全村景色。村居依山势而立,灵活自由,构思精巧,集约用地。同一院落布局规整,不同院落之间,自然随意,其院落群组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又错落有致。村道小巷,弯直有序。石磨石碾点缀其中,趣味无限。排排窑洞顺坡而建,依山傍水,藏风聚气,有凤凰展翅之势。整个村落处于山水怀抱之中,沿东西坡延伸布局,南北长东西窄,一座座院子多在山腰上。中年男人说,中间沟低,夏季雨水充沛时,形成河流汇入下堡河,形成背山面水的自然格局。我们站在这里,俯瞰全村,院落层层而上,起伏跌宕,与周围的茂盛绿树、起伏山脉融为一体,自在巧妙,真的像一只活泼的大凤凰,东西坡是展开的两翼,建筑是身体,沟壑和山坡则是其展开的尾翼,沟底的那条兼作水道的南北向道路,将村庄一分为东西两坡,南端止于凤凰山脚下。西南有一小坡,叫边子坡。中年男人说,由西向东,分布有五道沟,是大道沟、神桃沟、寨沟、大头沟。望着眼前的美景,我不由得感叹道:这个古色古香的传统古村落,真的是好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 马明高,1963年8月生,山西孝义人,复旦大学中文系第三届作家班和鲁迅文学院第三届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专委会副秘书长,山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委员,山西省电影家协会理事。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中华文学选刊》《当代作家评论》《百家评论》《光明日报》《文艺报》《名作欣赏》《文学报》《山西文学》《黄河》等报刊,编创的五部电视剧在央视和各省卫视播放,出版著作二十多部,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赵树理文学奖、山西文艺评论奖、全国优秀网络评论奖,人民文学观音山杯游记散文奖、中华读书报散文奖和浙江作协非虚构散文奖等十余项奖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i>承蒙关爱,谢谢分享。😜</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i>编辑/GMF</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i>图片/网络</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特别声明:本文通过美篇功能插入了背景音乐、照片和图案。如您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以便及时调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