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川剧《梦回东坡》

竹林闲人

<p class="ql-block">印象中这还是第一次看全本川剧。</p><p class="ql-block">最初接触川剧,还是小时候刚记事那会儿,从外公那里。外爷小时候因病药物致盲,成年后参加(参与组织?)阆中曲艺协会,拉二胡,也伴唱。曾出任过曲协会主席,带过徒弟。曲协会以盲人为主,也有健全人。最早活动阵地在阆中张飞庙,正殿旁右厢房,劈为小剧场。主演川剧折子戏,四川清音。儿时外婆带,住的不远,经常跟大人去玩。后来搬到南门口临江茶园,成为曲协会驻地。习称曲艺茶馆。他们除驻场外,还送戏下乡。一个健全人在前带路,后面跟着一队盲人,每人一手搭在前人肩上,鱼贯而行。那时文化生活缺乏,很有市场,尤其是农村。走村串户,一处演完,挨傍又到下一处。收费便宜管吃住,这样一路演下去,据大人们说,最远到了成都附近。从小耳濡目染,像川戏锣鼓,川剧高腔,幕后帮腔,这些川剧把式,深入印记。</p><p class="ql-block">越熟悉越不珍视。年轻时有一种偏见,视地方戏土,落后,没正眼瞧。从没进过剧场看过川剧。</p><p class="ql-block">如今性情变化,对川剧不那么排斥了。这或许是儿时记忆的唤起?仰或是文化自信的回归?本场川剧《梦回东坡》,看得兴味斐然。当然喜欢东坡是一个因素,剧情的诙谐幽默,土得掉渣,天性幽默的四川方言土话,也是个原因。因为有提词器,就连外省人都看得津津有味,笑声不断。终场谢幕环节,全场有节奏的长时间鼓掌。就我所见,是本会场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院团献演所少见的。深感蜀人蜀语的魅力。苏轼一生颇多挫折,但天性旷达,一个有趣的灵魂,不乏四川人的幽默。剧本准确抓住了东坡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质,架构剧情框架。使这部文戏,也那么吸引人。听邻座的女生私语,是瞅着川剧变脸来的。相信变脸没看成,也不会失望而归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