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高岗里是一条L型的巷子,北面连接水斋庵约二十米长,拐弯西达鸣羊街约二百多米。它的起点就是与饮马巷、水斋庵交接的“小门口”。</p> <p class="ql-block"> 高岗里的名字由来有二,一据说与地理位置有关,明代时为徐达五公子的西园,曾名五府园,因其地处上坡,故取名高岗里;二是与凤凰台有关,《凤麓小志》称:“高岗里,盖取凤鸣之意”,即凤集高岗之意。</p><p class="ql-block"> 你看这里的路牌上标注的方向是南北。其门牌为2号,所以是起点。</p> <p class="ql-block"> 在这起点处向前走上十米左右,右边就有一口古井,并且是目前仍有居民使用的古井。</p> <p class="ql-block"> 古井因在9号对面,称之为高岗里9号井,为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其原为一口古井,民国时期改建为消防取水用井,水井深而宽阔,水深13米以上。井栏体量大,为民国时期制作。</p> <p class="ql-block"> 井栏边有一似印章的字刻,写着“绿竹园西首,同人共井,民国廿二年立”字样。只是不明白此处属高岗里,为何却刻上“绿竹园西首”?或许民国时期高岗里南面的“绿竹园”尚未成街巷,只是一片竹林,此井在其西。猜想而已,没有考证。</p> <p class="ql-block"> 七言·九号古井</p><p class="ql-block"> 井栏古朴井水清,</p><p class="ql-block"> 居民至今将其拎。</p><p class="ql-block"> 深深井水印人影,</p><p class="ql-block"> 浅浅井台依然新。</p><p class="ql-block"> 夏日酷暑有其在,</p><p class="ql-block"> 凉凉井水得民心。</p><p class="ql-block"> 无语且记当年事,</p><p class="ql-block"> 消防保民责不轻。</p> <p class="ql-block"> 高岗里17、19号是晚清南京有名的“九十九间半”,是家族丝织企业“魏广兴”创始人魏家骅的住宅。二路五进,占地2200平方米。有门厅、桥厅、大厅、对厅、正房、跑马楼、厨房、下房、佛祠、花园。遗憾的是当年的“九十九间半”现已面目全非。</p> <p class="ql-block"> 其17号门是在进门后的左手,大门的门楣、门框仍保持清末民初时建的样子,里面的房屋已看不到当年建筑时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右手一个院子里尚有一小二楼的明清风格的花格窗,左旋而上的楼梯已非木质,变成了水泥台阶。</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其在陈家牌坊的后门,门上有一“福”字砖雕。</p> <p class="ql-block"> 高岗里29号民居建于清末民初,单层砖木混合结构,南北向一进院落,小青瓦坡屋面,体现了老城南传统院落民居的特点。2019年11月被南京市政府授予南京历史建筑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 进去观看房屋,仍有人居住,虽然老的木质门楣、门框仍在,但已破旧不堪,屋上的小瓦也用塑料布遮挡起来,防止漏雨,尚未进行修缮保护。</p> <p class="ql-block"> 高岗里古民居</p><p class="ql-block"> 青砖小瓦马头墙,任风雨狂。百年寻常,却看尽世态炎凉。</p><p class="ql-block"> 今日高楼遍地起,挺拔高昂。不及民居,家庭之间相欢畅。</p><p class="ql-block"> 调寄《采桑子》</p> <p class="ql-block"> 高岗里26号是三层的现代建筑楼房,曾为南京茶叶厂,宽敞高大的门楼很有气势,现在应为普通民居。</p> <p class="ql-block"> 高岗里20号为二路五进,东路现存二进,西路现存三进,现为南京轻纺集团城南管理中心,亦曾为秦淮区高岗里老年公寓,从门头牌匾上也可看出。</p> <p class="ql-block"> 宽敞的院内停放了许多助力车、自行车等,看来是有许多人在此上班或来办理有关事宜。</p> <p class="ql-block"> 房屋门框仍是旧时模样,但看其外表定然是修整过的,因是办公场所,就没有再往里面去看了。</p> <p class="ql-block"> 在鸣羊街向东看高岗里,清清爽爽,非常整洁,因其临近鸣羊街的房屋已翻修过了,门框、门楣都是新的。</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老巷子高岗里,感到:老街小巷古宅旧,未见动工将其修,再过若干年代去,不知能立几春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