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贾沟追丽影 漫步迷窟逐旧痕

郭志宏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济源贾沟村游观迷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情愫依旧岁将新,</p><p class="ql-block"> 今日重聚往日宾。</p><p class="ql-block"> 徒走贾沟追芳影,</p><p class="ql-block"> 漫步迷窟探旧痕。</p><p class="ql-block"> 润泽清渠壮猷在,</p><p class="ql-block"> 梦幻奇洞遗迹存。</p><p class="ql-block"> 游观丽人多赏眼,</p><p class="ql-block"> 赢得兴致动长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2月28日,2024年“快乐时光徒步户外”收官之徒。</p><p class="ql-block"> 印象中,这次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快乐时光徒步户外”户外活动中参与最多的一次了,周三发布公告报名,短短几天内报名人数将近60人,尽管后来有驴友进进出出,增增补补,成行固定在52人,也是一个不小的队伍了。</span></p> <p class="ql-block">  徒步群公告如是告知:不是埃及去不起,贾沟更有性价比。贾沟磨石洞被网友称作“河南版小埃及”,是一处充满历史韵味与自然神秘感的景点,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西边的南岭贾沟村。磨石洞群由多个洞窟组成,每个洞窟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风貌。洞窟内地势起伏,建议穿一双舒适防滑的鞋子以便游览。公告特别提示:难度一星,强度一星,风景四星,适合所有人参与活动。并配发几张梦幻般图片,很是诱人,颇为心动。</p> <p class="ql-block">  如此说来,本次徒步之行,是一次休闲之行,特别有几位喜欢弄影留照驴友的参与,相信此行必定又是一次拍照之旅、快乐之行。</p> <p class="ql-block">  这次徒步之行,不再孑然一身,爱人将一同前往。为了此行,头一天晚上就做了充分准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吗!出行所需物品一应俱全,考虑周全,想到细节。最后,将行携带物品放在一处,防止遗忘,而每一件物品都仿佛在诉说着对这次徒步的憧憬与准备充分的安心。</p> <p class="ql-block">  冬日六点半的清晨,天空还沉浸在一片深邃的蓝紫色之中,星辰稀疏,灯光昏黄,给这寒冷的世界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纱。街道两旁,行道树光秃秃的枝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偶尔几片顽强的枯叶随风飘落,发出细碎而清脆的声响,为这宁静的早晨增添了几分生动。</p> <p class="ql-block">  寒风拂面而来,带着几分刺骨的凉意,却也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我紧了紧筒巾,把耳朵颜面包裹起来,仅留眼睛,调整了一下呼吸的节奏,让留有温度身体逐渐适应这份冬日晨间的凛冽。沿途,稀疏的行人或匆匆赶路,或悠闲漫步,每个人都包裹在厚重的冬装里,脸上写满了对温暖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  来到停车处,已有不少驴友等候在打大巴车前,只是司机未到,车门未开。冬日的冷凝,并未吹散大家的热情。驴友相聚时的欢声笑语,都像火焰一般驱散了周遭的寒意。这些温暖人心的元素,在寒冷的季节中如同一束束光芒,照亮了本次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人员到齐之后,大巴车按时出行。这次前往河南济源贾沟村,自然要走二广高速公路。车内车外温差很大,车窗玻璃表面温度低于车内气温,导致水蒸气在车窗上凝结成霜。而这一层霜展现出一幅静谧而神秘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车窗玻璃上,一层薄薄的霜花悄然凝结,仿佛是清晨精灵轻盈地踏过,留下了一串串细腻而精致的足迹。这霜,不是简单的冰冷与苍白,它在晨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银白色的微光,如同万千颗细小的钻石镶嵌其上,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二广高速公路转荷宝高速在济源南收费站驶出高速公路,大概再沿公路行驶4、5公里,来到济源轵城镇聂庄村。</p> <p class="ql-block">  资料介绍,聂庄村位处轵城镇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的丘陵地带。东邻王庄村,西毗桥凹村,南与承留镇卫佛庵接壤,北和小王庄地头相连。据说聂庄村唐代便有民居。明正统二年(1437年),聂万忠、聂万臣兄弟从南杜村移此立族,住前后两院,传宗接代,生生不息。明末清初,地方官吏为区别村号,由于聂家人口众多,便取名聂家庄。解放初期,行政区划为乡、区、村建制,为了方便村名称呼,即改称聂庄,一直沿袭。</p> <p class="ql-block">  标识牌上有个“轵”字,轵者,车轴之端也。轵关者,通道仅当一轵(车)之险关也。这轵城镇与轵关陉有何联系呢?因为轵关陉是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一。请教百度老师,如是说明,轵城镇是轵关陉的起点,历史上轵城镇是轵国故城所在地,轵关陉作为太行八陉的第一陉,东接河南济源市,西连山西侯马市,地处太行山南段王屋山中,是豫晋交通的要塞‌。</p> <p class="ql-block">  本张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轵城镇位于河南省济源市东南部,历史上是春秋战国时期三晋等诸侯国连通洛阳的要道。轵关陉因轵城镇而得名,两山夹峙,地势险要,历史上多次成为军事要塞,如秦赵之间的战争和抗战时期的阻击战都发生在这里‌。看来这轵城镇与轵关陉真有联系,又涨知识了。</p> <p class="ql-block">  今天要去的地方是家贾沟村,贾沟村是聂庄村的一个自然村。官网对聂庄村的介绍是:聂庄村山美、水美、地美。贾沟自然村地下磨石洞窟神秘莫测,红旗渡槽横跨两山之间,“引沁济蟒”大渠好似长龙环抱村庄,小浪底引黄水流穿境而过,是休闲养生之胜地。</p> <p class="ql-block">  大巴车在聂庄村停下,一行52人整理行囊,准备出发。在一处台阶上,大家迎着灿烂的阳光,来一张合影照。大家自然而然地汇聚到了一起,仿佛是默契十足的老友重逢。镜头前,每个人的脸庞都洋溢着由衷的笑容,那是一种不加掩饰、发自内心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有的笑容里藏着几分调皮,眼睛弯成了月牙形,嘴角上扬的弧度恰到好处地勾勒出生命的活力;有的则显得温婉含蓄,嘴角挂着淡淡的微笑,眼神中闪烁着温柔的光芒,虽说是冬月,但如同春日里和煦的微风,温暖而和谐。大家站在台阶上,肩并肩,心连心,彼此间的情谊在这一刻被定格。随着快门声的响起,那份笑容满面的美好瞬间,成为了永恒的记忆,镌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底,也留在了那张充满温情与欢乐的合影之中。</p> <p class="ql-block">  聂庄村距离贾沟村也就1公里路程,是一条水泥公路,路旁修了几处停车场,公路旁边的沟底有一条木质栈道。行走在这样的山村冬日阳光下,时间仿佛变得缓慢而悠长,每一步都踏在了岁月的温柔里,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涤和平静。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浮华,只有大自然的宁静与纯粹,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简单而美好起来。</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公路两旁有零星车辆停放,据说这里已经成为游客的打卡之地,估计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前来游览那个“千年迷窟”。靠近山岸一侧有几栋农家院落,门前摆放着桌椅板凳,是供游客就餐使用。</p> <p class="ql-block">  抬头仰望,眼前是一架飞跨在两山之间的渡槽。‌河南济源轵城镇聂庄村贾沟村的渡槽名叫“红旗渡槽”,它高约30米,横跨东西山坡,由方石筑成‌。渡槽一侧刻有“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等标语,另一侧则刻有“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等标语‌。该渡槽是“引沁济蟒”水利工程的一部分,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百姓灌溉和饮水问题。</p> <p class="ql-block">  穿过渡槽,是一条登山土路,由于天气干燥,道路积满尘土。行走在这条积满尘土的道路上,能够感受到每一粒尘土都在脚下轻轻颤动,它们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又仿佛在迎接新的旅人。随着前行的步伐,荡起的尘埃,又悄然落下,最终依依不舍地缠绕在裤脚上,像是时间的细沙,无声记录着这段旅程的痕迹,将平凡的步伐点缀成了一幅幅关于远行与归途的淡彩画卷。</p> <p class="ql-block">  土路的旁边,就是排列的一个个洞口,每个洞口都被木质栏杆围挡。由于第一次来到这里,不知有何用途,也不知这就是公告中描述的千年迷窟。在走近洞口向下观望时,才发现下面人声鼎沸,人影绰约。原来这里就是网红打卡之地千年迷窟了。</p> <p class="ql-block">  领队叶老师没有安排此刻下迷窟观览,而是要求大家先登山徒步一个环线,然后再游观迷窟,大家欣然接受。</p> <p class="ql-block">  起初是一段裸露的岩石,大家在岩石上攀爬行走。这裸露的岩石应该是黄砂岩吧!但也说不准。黄砂岩属于一种沉积岩,其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和云母。它的色彩多样,在浅黄色、深黄色、金黄色等范围内变化,因此得名黄砂岩。</p> <p class="ql-block">  在凹凸不平,起伏隆起的岩石上,大家不亦说乎地拍照留念。这里是一条山脊,可以远眺济源市区。站在山头,是一种震撼与渺小感。放眼望去,市区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那些曾经看似高耸入云的大楼,此刻却如同积木般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眼前。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深刻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以及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共存。</p> <p class="ql-block">  回望山的怀抱处,一条蜿蜒曲折的水渠如同银色的绸带,轻柔地盘绕在山腰之上,它时而隐匿于山岭的背后,时而显露在视野能及的坡面,这是人们精心布置的一道引水奇观。水渠依山势而建,巧妙地利用了地形的起伏,既展现了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学,又承担着灌溉山下田野、滋养万物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  山脊上有一条小路,小路旁满是高高的长满尖刺的酸枣树。酸枣树是植物界里有名的“刺猬”,它的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它张牙舞爪,面相凶恶。虽不会主动攻击,但它浑身的尖硬刺足已让人和畜类对它避而远之。从酸枣树灌木丛经过时,一不小心,衣服就会被它挂住,若是胡拉乱扯,衣服立马会被刮破。若是急着下手,它的长刺准会刺进皮肉里了,鲜血直冒。这不,驴友钱钱奶奶行走中还是被酸枣刺挂住了。面对这顽劣至极的酸枣树,顶多用两个指头谨慎地顺势提起它的枝条,慢慢松开与它相安和解,方为上策,可不是握手言和的那种哦!</p> <p class="ql-block">  走在寒风裹挟的山脊小路上,刚开始的时候也不见得寒风有多冷,一会儿功夫,感觉爬坡时身上涌出的热气瞬间散失,此刻冰冷刺骨的寒风不停的扑在脸颊。它不似春日里那般温柔地轻拂,也不及夏日疾风中的热烈与不羁,更没有秋日凉风携来的丝丝清爽与惬意。它在肌肤上滑过,留下一道道看不见的轨迹,带走了脸颊上残留的最后一丝温暖,只留下冰凉与清醒,让人不由自主地缩紧了脖子,却也在野陌旷外这份凛冽中,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清醒与自由。</p> <p class="ql-block">  走过酸枣丛,是一片核桃树林,沿树林边缘进入防火通道。防火通道两侧是松树林和灌木丛,树林如同天然屏障,寒风似乎失去了它的威力,只能无奈地绕道而行,留下的是一片安宁与祥和,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于这份来自大自然的温柔庇护之中。</p> <p class="ql-block">  绕过山脊,脚下就是一条水泥公路。阳光直射之下,公路显得异常明亮,白花花的光斑跳跃在眼前,让人不禁眯起双眼,以抵御这份过分的灿烂。每一步行走都伴随着光影的交错,温暖惬意,也是心灵与自然的一场温暖对话。</p> <p class="ql-block">  其实这段水泥公路并没有走多长时间,在上去一个陡坡之后便拐进了一条村乡土路。眼前是一尊电力铁塔,在冬日的阳光中,电力钢架铁塔巍然矗立,仿佛是守护着这片土地的钢铁巨人。蓝天做背景,更显出几分庄严与冷峻。铁塔的线条在寒冷空气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晰,每一根钢梁、每一块连接板都透露出一种工业美学的力量感。阳光照耀在这些冰冷的钢铁结构上,光影交错间,为这冬日的景象增添了几分温暖与希望。寒风呼啸而过,铁塔却岿然不动,承载着电流与光明,如同冬日里无声的守护者,默默地将温暖与能量传递给千家万户。这里还可以俯瞰整个红旗渡槽。</p> <p class="ql-block">  下山的路虽然陡直,但与攀悬崖走峭壁相比温和的多了,山路旁边有一片结着红红果实的灌木丛,起初认为是沙棘,走近一看其实不是。请教识花君,说是叫“南蛇藤”,是双子叶植物纲、卫矛科下的一个属,为藤状灌木植物。南蛇藤属共有30余种。中国约24种,广布于各省。藤状灌木;小枝具极明显的皮孔;叶互生;花小,杂性,绿白色,排成腋生或顶生的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萼5裂;花瓣5,广展;花盘阔,凹陷;雄蕊5,着生于花盘的边缘;子房2-4室,每室有胚珠2颗;柱头3裂;蒴果室背开裂为3果瓣,开裂后轴状胎座宿存;种子有红色的假种皮。</p> <p class="ql-block">  前面的介绍太专业了,‌冬季里南蛇藤的果实‌在成熟后表面呈现红色,伴随着花萼的金黄色,显得极为优美。在阳光的照射下,南蛇藤的果实如同宝石般闪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南蛇藤的果实凝结成玛瑙般的宝石,晶莹剔透,据说象征着苦乐参半的人生,寓意着人生的悲喜交织‌。</p> <p class="ql-block">  大家关注的是果实太诱人了,能不能吃,什么味道没有敢尝试,介绍说,南蛇藤的果实不仅外观美丽,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味辛、苦,性温,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解毒消肿、镇静安神和消食化积的功效。南蛇藤果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等病症,同时还能缓解因心神不宁引起的失眠、多梦等症状‌。</p> <p class="ql-block">  远处山坳处有一片梯田,绿油油的麦田在这冬日里格外醒目,展现出的是一抹生机勃勃。这抹绿色如同未来的预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奇迹。它让我们在寒冷中看到了温暖,在寂静中听见了生命的低语,心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冬日麦田的绿,是一种力量,一种希望,一种生命的赞歌,它以其独有的方式,触动着每一个驻足观赏者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在天寒地冻的季节里,依然有人享受着野餐生活,这种独特的体验不仅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在湖边静静地沐浴阳光‌,经历的冷凝和疲惫一扫而光,只留下冬日里的温柔和清闲‌。</p> <p class="ql-block">  几经回转,复又来到红旗渡槽处,此时已是中午,大家决定先用午餐,随后再观览千年迷窟。来到公路旁一处名为“贾沟户外接待处”农家院落前,在一字儿摆开的长条桌前端坐,开始用餐。午餐是烩菜馒头,或是面片汤菜,各取所需。由于忙着饮酒作乐,同行驴友带来的食品已填饱肚子,未能尝一口农家大锅炖菜。据同行驴友说味道不错,乡下味道,老家口味,具有浓郁的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  再进院子里看看做饭的地方,不大的院子里支起有几口大锅,足见旺季时,这里有多热闹。院落外向阳避风,视野开阔,大家半坐半蹲,简单朴素,倒成为一道风景。低桌子和小板凳,看似蹲着,其实坐着更舒服。这种用餐方式使得大家围坐在一起,显得更加亲密和温馨‌。是啊!记忆中的农村老家,小板凳是人们休息、聊天、娱乐的重要工具,伴随着人们度过一段又一段美好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大家放下登山包,轻装简从,前往观览千年迷窟。又一次欣赏红旗渡槽,红旗渡槽凌空飞架,渡槽修筑于1967年,槽身轻盈而稳固,宛如一条空中游龙,既展现了工程师们的匠心独运,也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战天斗地、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水流在槽内潺潺而过,滋养着这片土地,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渡槽完美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如今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渡槽依然在发挥着作用,并且滴水不漏。</p> <p class="ql-block">  在温柔的阳光里,孩子们的身影总是被一层淡淡的光晕所包围,仿佛他们是世间最纯净的存在。他们的笑容,不加雕饰,灿烂得如同初绽的花朵,每一刻都洋溢着无尽的天真。无论是奔跑在城市公园,或是追逐在广阔的田野间,还是依偎在父母身边,始终编织着五彩斑斓的梦想,那份纯真无邪总是如影随形。</p> <p class="ql-block">  通向迷窟有一台阶路供游客上下,台阶路的上段有四个造型为石磨的圆石,每一个石头上刻着一个字,合起来就是“千年迷窟”,顶端也是渡槽的北入口。渡槽内水流不急不缓,带着一种从容不迫的韵律,沿着渡槽的内壁缓缓前行,发出细碎而悦耳的潺潺声,那是大自然最悠扬的旋律,能瞬间抚平人心中的烦躁与喧嚣。</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来到迷窟入口处,进入洞窟的通道是一个钢架铁梯,由于是直上直下,就像在入地洞,颇有一种神秘感。迷窟比想象中宽大宏伟,洞窟内石头呈棱状分布,断面平整光滑,错落有致,这是人工雕蚀的痕迹。地下洞窟并不阴暗,光线来自顶端的通风口。‌洞内深处,仰望洞顶,石块大小不一,俯视洞底,石坑深邃,让人感到一种压抑和紧迫‌感。</p> <p class="ql-block">  贾沟村的魔石窟是一处充满历史与自然奇观的景点‌。这些石窟据说是几千年前,当时的人们为了制作磨石、磨盘、石滾、辘轳滚、牛槽等石器,取石而挖掘出来的。虽然具体的起源和历史已经无法完全考证,但这些石窟至今仍然保留着古人辛勤劳作的痕迹‌。也有介绍说,修筑红旗渡槽时,曾在洞内开石取料。</p> <p class="ql-block">  凭借天然光线的照射,洞内有一种魔幻的色彩。人们把这里比作河南版小埃及,我认为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色彩,一个是石头。洞内色彩黄中带白,白中微黄,是一种沙漠的色彩。石头刚性硬朗,棱角分明,颇有金字塔的韵味,两种元素组合在一起难免人们把这里比作小埃及了。</p> <p class="ql-block">  石壁上雕刻的痕迹,留下古人辛勤劳作的场景,但走进石洞,依然能感受到那种震撼的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当地百姓修旧如旧,保持原始质朴,魔石窟成为了新时代的网红之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拍照打卡‌。</p> <p class="ql-block">  看来还是有驴友精心做过功课的,也许先前已经光顾过的驴友已有了思想准备。驴友“东方”从农家提了一个陶罐,还有一名驴友拿了一盏充电筒庄灯盏,起初不明白拿这些东西有何贵干,脸上挂满疑惑,进入洞窟才知道这是用来拍照的道具。</p> <p class="ql-block">  不要说在这洞窟中使用这些道具拍照,还别有一番趣味。提灯女神,埃及艳后,有几分像。提灯女神,周身环绕着一圈温暖而神秘的光晕,灯光不那么刺眼,<span style="font-size:18px;">手中紧握着一盏古朴的灯盏,可惜现代元素太多了,</span>如果配以白色的裙袍那就更有几分像了。埃及艳后,如果发型多梳几个下垂的小辫子,再搭配圆弧形刘海,便能营造出一种古典而精致的美感。不过没有见过艳后擎举陶罐的图片。既然是拍娱乐照片,那就随性凭想象力吧!</p> <p class="ql-block">  在这以微黄为基调的洞窟中,擎举陶罐,身披大红色的披风,与周围环境形成巨大的反差,还真有那么一点古典的韵美。尤其是硬朗的石壁与娇柔的身躯交汇处,是一种刚与柔的完美呈现。此景仿佛是穿越了千年的画卷,带着一抹不染尘埃的古典韵味。</p> <p class="ql-block">  在洞窟深处深处,身着丽装的女子,身影宛如一幅细腻温婉的工笔画,举手投足间都似乎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柔情与风雅。长发如瀑,添了几分不加雕饰的自然之美,那一个陶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仿佛是从古籍中走出的仕女,带着一抹不染尘埃的仙气。</p> <p class="ql-block">  迷窟打卡之地,经典之处。洞窟不大,颇有看点。来此处观览必须是要有阳光照射的晴天,才能看到洞窟中那种梦幻般的奇妙。</p> <p class="ql-block">  游览到此结束了,复归原路,折返回到停车处,乘大巴车驶向归途。</p> <p class="ql-block">  网络上的一段话,也是自己游览之后的心声共鸣。漫步于贾沟村的地下魔石窟,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缝隙,踏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石窟内,幽暗的灯光与千年的石刻交相辉映,每一凿每一刻都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石窟深处,隐约传来的低吟仿佛是古人穿越时空的呢喃,让人不禁心生敬畏,感怀于这份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不朽。</p> <p class="ql-block">  走出石窟,回望那隐于山石间的神秘洞口,心中涌动的不仅是对奇观的惊叹,更是对岁月悠悠、文化传承无尽的思索与感慨。也感叹当地百姓独特眼光和视角,把一处不那么起眼的遗迹打造成网红打卡之地,让千年迷窟重新焕发生机。</p> <p class="ql-block">  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讲,这里是比较好的摄影之地。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光线不仅是摄影的灵魂,它直接影响照片的效果。在这里可以通过合理运用不同类型的光线和掌握拍摄技巧,摄影师可以更好地捕捉和表现瞬间的美丽,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可惜今天在这里时间短,人流密度大,无法施展想象的空间,刚刚选择好一处拍摄角度,便有游客闯入镜头之内。</p> <p class="ql-block">  本次徒步共有十对夫妻参与,这是徒步活动中少见的情况,<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本次集体出行最大的亮点。</span>现将夫妻照片摘录在此,以做纪念,也为本次徒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  本人照片来自同行驴友拍摄,部分图片取自同行驴友,一并谢谢各位驴友拍摄的美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用虔诚和敬畏欣赏自然,</p><p class="ql-block"> 用双腿和脚板丈量山野,</p><p class="ql-block"> 用文字和图片记录旅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行有趣的人,</p><p class="ql-block"> 记录有趣的事,</p><p class="ql-block"> 拍摄有趣的景。</p><p class="ql-block"> 有趣皆脱俗,</p><p class="ql-block"> 相知方觉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2-28 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