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奔南走北营建幸福家

艾前进,传记作家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于雪艳:奔南走北营建幸福家</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艾前进</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2002年,艾前进、于雪艳一家被评为佳木斯市十佳好家庭</font></h5> <h5> <font color="#167efb">2024年8月,我们举家南迁海南。整理图书物件时,找出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佳木斯军分区为爱妻于雪艳颁发的优秀军嫂荣誉证书,看到了佳木斯市为我一家颁发的“十佳好家庭”荣誉证书,翻阅了《前进报》《现代职工报》《佳木斯日报》《三江晚报》等媒体采写刊发的一系列赞扬妻子的专访文章。屈指一算,我们结婚成家已有33年。33年来,随着我的军内调动、转业创业,我们一家人先后从佳木斯搬迁到哈尔滨、北京、海南,这一路奔南走北,妻子是艾家的好妻子、好媳妇,为我们营建了一个温馨幸福的家。</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于雪艳与丈夫艾前进近影</font></h5> <h5></h5><h3><font color="#b06fbb"><b>结婚没要婆家一丝一毫</b></font></h3> <h5> <font color="#167efb">我对我的妻子于雪艳,从心底里产生着敬佩情感。她生长并就业于东北佳木斯市城区,是父母视若明珠的老“疙瘩”,我则是喝鄂西山泉水长大的北疆战士。<br> 25岁那年中秋,我认识了比我小3岁且有些倔强的她。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她左挑右选寻出个当兵的做朋友,说什么的都有。令亲友和班上姐妹们不可思议,周围人都说,“睁眼瞅瞅,你看现在有几个城市姑娘还找当兵的,又有谁愿嫁农村兵!”“凭你的条件,城市小伙还难找?”雪艳拉下脸,“他离家千万里,驻地无亲人,够孤单的了,要是你们的儿子、兄弟、亲人当兵在外就不找对象了?”她说:“在人格上,军人和普通人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爱他不甘平庸的上进心。”就是这样,她将自己的一颗火热的心给了我这个“傻大兵”。前几年在北京,她和她的一位高中同学见面叙旧,对方还特意提起了妻子对当年的选择不理解的往事。<br> 结婚前的一个春节里,我和妻子回过一次家。那时候交通极其不便,从佳木斯到建始官店要走上十天,从镇上到村里的老家,要趟三四个小时的泥泞山路,又冷又饿,仿佛一生的苦都要在这一路上吃完。老家的条件非常艰苦,住的是百年破旧老屋,房内地面坑坑洼洼,天天下雨难见晴日,出门就是一脚泥。家里取暖的柴火,也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即使是这样的寒酸样儿,我的老家在当地还算条件好的,因为有父亲的一份国家工薪收入。这样的条件打破了妻子对贫困的认知,使她真正体验到了当年中国山区的落后和贫穷。1991年我们结婚时,她和她家没有向我家要一丝一毫的彩礼,婚礼和住家都是她家里提前准备好的。<br> 婚后,她为我老家每个亲人买了一份衣服或布料作为礼物,催我一起回湖北探亲。她说儿子结婚这么大的喜事不让父母快乐,是我这个儿媳妇的不孝,我俩回去与亲朋聚一聚,是对他们的敬重,也是做晚辈宽慰父母的良机。我们坐火车、换轮船、乘汽车,一路颠簸10天,等走到了尽头,依然是在泥泞中艰难地行走了25里山路,才走进电灯不及煤油灯照亮的家。此情此景感动得父母掉下了眼泪。<br> 妻不住家人为她准备的“新床”,不吃单开的“小灶”,而要和母亲睡一起交流感情,同大家一起吃,体验真正的生活。半月时间, 她总也闲不住,陪妈妈说话,帮妈妈烧火、做饭、洗衣、 教妹妹织毛衣,帮弟弟补英语,解难题。回家后,每逢父母生日和每个季度,她都给家里寄钱以表孝心。<br> 2003年春天,父亲去世后,妻子提出包揽母亲所有的生活用度,不能再让老人下田劳动生产,不管家里再怎么困难,也要保障老人幸福生活。20多年来,我的母亲没有为钱犯愁过,周围的乡亲都说她是“有工资的人”。我最小的弟弟成家时,我已转业“闯北京”,妻子从并不富有的积蓄中,慷慨地拿出一万元给弟弟结婚成家,并把母亲接到北京生活了近一年。</font></h5> <h5><font color="#39b54a">2002年12月,艾前进、于雪艳家庭被佳木斯市授予“十佳健康家庭”荣誉称号</font></h5> <h5></h5><h3><font color="#b06fbb"><b>家庭生活做到顶天立地</b></font></h3> <h5><font color="#167efb"> 妻子于雪艳对我和儿子艾佳,真正做到了心底无私。<br> 在军队工作我们没有半点儿根基,唯有拼力奋斗。2002年,佳木斯市三江晚报记者孙卓曾在《北疆军中幸福之家——记艾前进、于雪艳夫妇》中这样写道:“艾前进18岁从湖北老家参军来黑龙江珍宝岛,爱好写作,一直用军人的视角捕捉着一个个感人的瞬间。1996年除夕,艾前进受中央电视台之约来到乌苏镇东方第一哨拍摄电视专题片。他就扛着十多公斤的摄影机从下午两点多钟一直拍到初一大清早。他的镜头里拍下了战士们尽情歌唱、包年夜饺子、思乡的泪水及仍在哨所站岗战士的威严……当时气温达到零下30多度,十个多小时的连续拍摄,使他的双手都冻僵了,小手指头能搓出水泡来。正月十五,当他拍摄的这部《佳节在边关》在中央电视台《人民子弟兵》节目播出时,战士们称赞他是‘咱们军中的骄傲’。从军以来,艾前进在各级报刊、电视台发表的作品达2600多篇,19篇作品在全国获奖,并两次荣立三等功。”<br> 孙卓记者在文章中说:“艾前进的成功离不开妻子于雪艳的支持。1991年,他们用最简朴的方式走进婚姻的殿堂。新婚不久,刚有身孕的于雪艳在一次下班途中不慎落入马葫芦,当时正值丈夫在沈阳参加军区举办的中国电影评论大赛笔会,于雪艳封锁消息,只字不提,多次用电话鼓励丈夫好好创作,写出精品文章。艾前进不负妻望,两篇影评文章分获当年的‘珠光杯’影评征文大赛二、三等奖。”结婚30多年来,妻子对我的写作事业很支持,是我写作中的第一读者,认真提出修改意见。在我的奋斗足迹中,饱蘸着妻子的辛勤汗水。</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2002年12月11日《三江晚报》刊发稿</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 妻子外表娇小,可她的确有一颗朴实无华的伟大心灵,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军人妻子。尽管儿子艾佳已经32岁了,但他出生的那一刻令我无法忘记。1992年 1月31日深夜,我和临产妻子的脚步声,打破了佳木斯纸业医院的宁静。妇产科值夜班的医师温冬梅、护士郭秀兰听到脚步声,立刻意识到可能是危险的待产妇。她俩急步走出值班室,搀扶着步履艰难的妻子进了分娩室初步诊断:胎位不正,立生。腹中婴儿已从生命之门露出了一只小脚。剖宫产来不及,转院也来不及。妻子十分危险。她俩把产妇扶上产床,对我说:“我们全力保小孩。”温冬梅随即叫来了总值班医师和儿科大夫薛海涛,以防万一。那晚从23时51分开始,到2月1日零时,她终于把小孩外露的一只脚送回我妻子的腹腔。与此同时,郭护士备好了随时抢救母子的针剂和其他医疗器械。温冬梅医生用电暖风为产妇和待出生的小生命取暖,在0时3分施行侧切手术,凭着他接产5年的经验,精心地保护着小生命,让小生命来到人间。5分、10分,顽强的小生命慢慢地露出了小脚、小腿、双膀。0时41分,小孩头卡在了生命之门,多种办法都无法使小孩的头出来。母子生命危险。 小孩的身子由有劲变为无劲,皮肤由红变紫,由紫变得发黑。温医师和郭护士累得满头大汗,保护着母子俩人沉着地使出浑身力气,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小孩那憋了24分钟的头终于出来了。<br> 温冬梅医生抱起无力的小孩,感到脉搏还有点微弱的搏动。她迅速放下孩子,一把推开围在产床边的人,俯下身嘴对嘴呼吸,使小孩发出了哭声。她强忍恶心,吐了两口吸入的胎便,再次进行人工呼吸,才把得救的孩子交给闻讯从家赶来的文迎春医师,然后又与郭护士一起为产妇缝口、消炎、打针……文大夫精心地为小孩擦洗、包裹,同儿科大夫薛海涛默契配合、输氧、点滴……6 小时的救护使孩子迅速地恢复了健康状况。清晨,妇产科医生一上班,王化兰主任就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和儿科大夫会诊。孩子转院,王化兰又亲自联系医院,举着输液瓶,护送到市妇婴医院。孩子健康活泼地成长着,我们为他取名艾佳,是要他永远记住脚下这片深情的黑土地,永远记住佳木斯纸业集团公司职工医院妇产科贤良高尚的医护们。这一圣洁的历史故事《宛如平常一段歌》,记录在1992年5月28日出版的《佳木斯日报》上。<br> 妻子于雪艳对我的家人也非常好。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老家的弟弟、妹妹随外出务工潮突然来到佳木斯。当时我出差在外,是她从车站接回他们,照顾吃住,联系上班单位。为了让他们开眼界,明事理,学技术,她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介绍城市生活知识,推荐一些有益于其成长的书刊,联系学习无线电修理技术,使他们丰满羽毛,为未来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br> 结婚几十年来,居家过日子,我们很少闹过“红脸”,这是上下左右那些邻居们最羡慕的,还有不少人向我们询问奥秘,其实这奥秘在于妻子有着谦逊的美德。青年时我的性子不太好,每遇上一些不顺心的事,她总是首先从我的脸上读到了,便耐心地启发开导,慢慢地把她那谦逊的作风和品格传给了我。正是这样的优良品质,使我在工作、生活中避免了许多失误。仔细品味我的妻子,我深深地感到,她的温柔,不是盲从,不是懦弱。同时,她尽职于她的那份工作,有主见,有自尊,有独立的人格。</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景区游览中的于雪艳</font></h5> <h5></h5><h3><font color="#b06fbb"><b>细心营建一个幸福的家</b></font></h3><div><br></div> <font color="#167efb">军队的流动性大,在军队生活的23年里,我们几次搬迁。转业到了地方,我们也是几次迁居。每到一地,妻子都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温馨的家。<br> 1999年,佳木斯军分区分给我们一套住房。收拾房子,搬运家具都是妻子于雪艳一手张罗的。50平方米的小屋被她布置得整洁温馨,每天循规蹈矩的生活看似平淡,但一家人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积累起点点滴滴温馨的片段,让我们一家人感到生活真的很幸福。<br> 2002年,我们搬迁到哈尔滨市,无论是租房还是自己购房,妻子都把房子布置得很温馨。2005年,我们转业进京,妻子同样给我们提供了“五星”级的家庭生活环境。<br> 在我们人生拥有的几套房子里,妻子每一次布置和装修都是有心有力的。从房屋装修到家具布置,从生活用品到日常起居,她的安排都很精致有品。一个住了10年的房子,还能像新装修的一样,其中包含了妻子的精心打理和保养。2020年,我们开启南北互换模式,在海南购置了一套面积不大的房子,她同样布置得很精细,提前两天到达或返回收拾房间,确保我们生活温暖。<br> 2024年冬天,儿子在海南海口成家的意愿形成定局后,妻子倾其所有,用尽全部心思。她根据儿媳妇的工作单位地址,选定方圆两公里左右的地方看房选房、比对谈判,最终选择一处位置优越、品质优良、交通便利、空间合理的房子,交给两个孩子定夺签购。选购房子时,两个孩子还没有正式注册登记结婚,有朋友和亲人告诉妻子多个“心眼”,提前作为儿子的“婚前财产”。妻子说,结婚成家就不能有“二心”,无论亲家有没有支援,都必须在房产证书上签署两个孩子的名字,要给未过门的儿媳妇一个安稳的家。虽然儿子儿媳还没有举办正式的婚礼,我的妻子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一切。海南的“彩礼”本身不重,纯朴的亲家也没有提要求,妻子说不能亏待女孩子,要给足“小家庭”生活起步的“十全十美”。</font>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于雪艳(左二)一家陪同宗亲参观海南儋州千古盐田</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