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天都用电饭煲煮饭,今天突然忆起小时候奶奶蒸的米饭,也别出心裁地想着蒸一回,觉得一定比煮的好吃。果不其然,找个陶碗洗好米加水放入蒸锅,等水开约25分钟后,一碗粒粒晶莹,香味扑鼻的雪白的米饭就呈现于我的眼前,还没等菜上桌,就忍不住挑起一筷子送进嘴里,吃起来不但软糯适中,感觉还有几份嚼劲呢,远比电饭煲煮的好吃。</p> <p class="ql-block"> 吃过了,还是忍不住记下此时泛起的回忆。在我这个年龄的人小的时候,如何吃饱饭,几乎是每个靠种粮为生的农村家庭最大的事,就别谈吃好了。干米饭和稀饭是隔一天一次的,而且都只能是中午才能吃上,早晚完全吃的都是杂粮。秋冬天的早晚几乎都是山芋,早上蒸着吃,晚上水煮着吃,或者是南瓜玉米糊之类的,中饭也都要在饭锅旁边放几个去了皮的山芋煮熟后和米饭或者稀饭和着一起吃,我们叫“胡芋饭”。夏天的时候,豇豆出来的季节,也是一半豇豆一半大米的“豇豆饭”,当饭又当菜,似乎能省下很多。春天二三月里,等窖在土窖里的山芋吃完了,就再吃干山芋丝,用水煮成糊状,黑黑的,有一点点甜,那就是一餐的主食了。再就是磨山芋粉后的“付产品”山芋𥻗,做成黑黑的粑,我们叫它“胡𥻗粑”,捞饭后可以贴在饭锅边,能和饭一起被烙熟,并一起搭着吃,是可以省下一些大米的,还可以干活时带到外面吃。山芋𥻗好一点的吃法是做成疙瘩或条块状用青菜在汤水里下着吃,我们叫“胡𥻗粑寥”,好歹要放点油盐,是要比干干的黑粑要容易下咽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每天早上蒸山芋,奶奶都要用一把米,在蒸山芋的锅里同时蒸上一小碗米饭,这碗饭基本都是给父亲一个人吃的。因为父亲是家里最主要的劳力,每天的农活都很重,是必须要比家里其他人有一点“特殊对待”的,同时这也体现了一个老母亲对儿子独特的爱。父亲吃一碗山芋再吃饭,有时也给我们匀上一两口,现在还记得那蒸出来的饭的香味,当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那时的米饭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稀罕的食物,自然都会觉得特别的香。</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情景过去四五十年了,奶奶也已经离世三十多年了,如今全国每个家庭早就不是如何吃饱吃好了,而是不知吃什么好了,很多人都吃出了“三高”。但我还是经常记起那吃饱饭是家庭第一要务的年代,想起奶奶的蒸饭,于是这一天才有了这别出心裁的蒸饭。</p><p class="ql-block">五年前,从厦门骑行回来,夜宿江西鄱阳县城的一个客栈,吃的就是蒸饭,当时我还向老板讨教了相关的技术。当然他们不像奶奶那样,直接将水和米放到碗里蒸,而是先把米煮成半熟,我们叫“饭坯”,然后再装到称为甑的一个木桶里面蒸,老板说这个“饭坯”煮到几成熟,对饭的口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唯一的缺点就是吃起来有一点点木料的味道。还有一次也过去三十多年了,也是出差路过江西的南昌,吃的饭是用高压锅蒸出来的,那饭真的是不要菜都能吃上三碗,我还特意看了一下蒸锅,饭就在水上面的一个有微孔的蒸板上,饭和水是不接触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蒸出来的饭比煮出来的饭好吃,猜想有可能是蒸汽的温度要高于水本身的温度,而且均匀受热的缘故吧。</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还听过有一句话“吃千吃万,不如吃饭。”一粒米,从播种到收割,要经过好几个月的生长变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要农家付出很多的辛苦劳作。还要把稻子碾成大米,再煮成米饭,成为我们的食粮。可有时我们并不觉得这其中的不易,甚至还嫌弃它不好吃,很多人可能也和我一样,变着法子想着是煮还是蒸,或者去买到什么“香”的各种所谓的好大米或者什么特色的电饭锅,以能吃到好口味的米饭。这都因为我们已经不缺吃的了,而且吃得太好了,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可以说是社会的进步。然而,在如今我们“不知道吃什么好了”的年代,我不知道在这个地球上还有多少人仍然还吃不饱;我也不知道全国每天要浪费多少粮食;我还不知道有多少良田因为主人为了外出赚更多的钱而让其荒芜;我更不知道如果出现大范围连续极端的自然灾害,粮食严重欠收的时候会是什么情况。虽然国家有很好的粮食贮备机制,但那也只是有限的,只有田地里的禾苗才是“春风吹又生”的。有时还想着,现在哪怕是在农村出生的孩子,还是不是能够分清水稻和小麦,知道它们一个生长在水田里,一个生长在旱地里,这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呢?我还是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几乎在同一个年代,邓公从政策上,袁隆平先生在水稻的种子上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但也不过才几十年,很多人都是不知道或者不记得吃不饱的滋味了。我想粮食永远是“三农”经济中最主要的问题,但愿永远不要成为“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碗饭,是煮是蒸,随你所愿,这不是问题,但问题是要有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