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公曾经在连云港工作过一段时间,前不久老单位的战友邀约在连云港举行一个聚会,我们在约定日子前奔赴连云港。</p><p class="ql-block">曾经战友聚的心情是激动的,老公已是近80的人了,连续两天开车700多公里,提前一天赶到了连云港。</p> <p class="ql-block">外出的日子不长,所以每一天都很精贵。我们的老朋友,连云港的东道主之一小史小武夫妻了解我的喜好,刚一住下就提出陪我们老夫妻俩去连云港虚构老街转转。因为老公曾在连云港工作,以前我来连云港的机会也不算少,但是连云港老街从来没有听说过,自然也从来没有去过。OK,我当然是积极响应。</p><p class="ql-block">所以,在一个冬日暖阳的这个日子,我们来到了连云港老街,开启了一场穿越时光的旅行。</p><p class="ql-block"><br></p> 老街的历史 <p class="ql-block">连云港老街原名老窑,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街道,又称“连云老街”、“连云古镇”,原是黄海岸边、云台山脚下的一个小渔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在此定居。<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连云港市的历史发展变迁中的四条老街(海州古城、民主路文化街、连云港老街、南城六朝一条街)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在古代,连云港的前身海州朐港秦汉时就开始同越南、缅甸、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往来,素有“海道第一程”“海上丝绸之路”之称。唐宋年间,海州朐港可沟通外海内河,北通登、荣、胶、烟,南连通、泰、江、淅;清康熙年间,成为朝廷“钦定口岸”,设海关,征收海船货税。1905年,新浦地区的大浦作为海州的商埠开放,1925年7月1日,陇海铁路徐海段通车至新浦、大浦,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但由于大浦港受自然条件影响逐渐淤塞,1933年港口迁至老窑,也就是如今的连云港老街。</p><p class="ql-block">1933年,连云港港口正式开始建设,小渔村逐渐热闹起来,并逐步形成了连云老街。这座老镇面积仅37 万平方米,却历经了荷兰建港、民国建市、日寇占领和解放战争等不同时期的风雨沧桑。</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山城石街石房的特殊地理风貌和不同历史阶段留下的时代印记,形成了具有一定自然特色和人文积淀的海滨山城石镇。形成一座别具山海港城特征的海边石街。</p> 隔街的连云港老火车站 <p class="ql-block">一路上老公问起连云港火车站,因为那些年,他曾经多次在连云港火车站来来回回。没想到我们到达老街,首先隔街看到的就是连云港老火车站,即连云火车站,这个火车站在连云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始建于民国22年,由国民政府陇海铁路管理局交南京复兴公司下属方纪公司承建,民国24年竣工,是连云港建港初期的重要建筑之</p><p class="ql-block">这座西洋式平顶建筑,4层,高17米,东侧钟楼10层高40米,第6层装大钟,建筑占地面积1170平方米,钢架混凝土结构,原为连云港港口和车站的共用办公楼,钟楼也一直是连云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不仅是陇海铁路东段的起点站,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连云港作为重要交通枢纽的发展历程,无数的货物和旅客从这里进出,为连云港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在记忆中的地方先打卡留念</p> 老街石头房子的特点 <p class="ql-block">还没有到老街的时候,小武就向我介绍,老街最大的特点就是几乎全部是石头房子。是啊,现在几乎每个城市都在打老街、古镇的名片,而且不少都大同小异。我觉得不管是什么老街、古镇,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才会区别于其他,具有生命力。</p><p class="ql-block">走进连云港老街,看到的的确都是石头房子,可以说连云港老街的石头房子独具韵味。也许是因为海边的原因,它们不同于江南雕龙画凤的木质建筑的房屋,而多是由当地的山石建造而成,墙壁厚实,能够抵御海边的潮湿与风雨侵袭。这些石头经过岁月的洗礼,表面已变得十分光滑,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淡淡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房子的屋顶铺着青灰色的瓦片,排列整齐而紧密,为屋内的人遮风挡雨。门窗则多为木质结构,有的也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虽历经沧桑,但仍能看出当年的精致与考究,彰显着传统工匠的高超技艺,透露出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气息。</p> 老街的故事 <p class="ql-block">老街的故事丰富多彩,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记忆。“果城里建筑群”是荷兰人建港时留下的,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让人仿佛置身于欧洲小镇。“上海大旅社”则是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筑,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民国22年由上海人马某建,建筑面积861平方米,中式起脊屋顶,红瓦铺顶,内有回廊,正门额上曾装饰有中国传统的“福、禄、寿”三星浮雕。民国 34年,连云市政府曾驻此,市长为张振汉,中将军衔,他曾跟随红军长征,1949年初,陈毅曾派人在此社办华东青年干校。</p><p class="ql-block">而“十三道房”则是一段沉重的历史见证。它位于连云港港口南边的云台山脚下,是侵华日军利用陇海铁路和港口疯狂掠夺中国资源,强迫中国人为其做苦役的地方,这里曾是无数中国劳工的人间地狱。每排房子灰沙石头墙,顶上盖灰瓦,被分隔成上下两层的“格子间”,最多时住着四五千人,卫生条件极差,许多劳工在此饱受折磨,甚至失去生命。</p> <p class="ql-block">老街里有许多小型的展览馆。我们走进了一个民俗展览馆。里面展出的有出自当地手艺人的木雕,贝雕,面雕等等,琳琅满目,还真领我开了眼界。</p> 老教堂的历史 <p class="ql-block">老街深处有一个老教堂,它是老街的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老教堂在老街的历史中也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它始建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是天主教上海教会徐州教区委派法国神职人员建立的。</span>为西式教堂。平面呈“主”字形,墙体石砌,二层。红瓦屋顶。二层东部有露天阳台。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建筑风格受法国19世纪新艺术运动影响。保存完好。现为铁道部疗养院使用。与其同时期的天主教堂全国共四处,另三处分别在大连、青岛和上海。其建筑外形按天、主、教、堂四字分别建造。</p><p class="ql-block"> 教堂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高大的尖顶直插云霄,彩色玻璃窗户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神圣的氛围。老教堂曾是当地居民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精神寄托的所在。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老教堂还曾作为避难所,为一些遭受苦难的人们提供了庇护。如今,老教堂虽已不再像过去那样频繁地举行宗教仪式,但它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老街的变迁,成为了老街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夕阳的余晖洒在了老街的石头房子上,给整个老街蒙上了一层金色的纱幕。我们我带着对老街的深深眷恋和对历史的敬畏之情,结束了这次难忘的旅行。匆匆赶往海边去看落日。虽然在连云港老街只是匆匆走过看过,但是连云港老街,这座承载着百年历史的海滨山城石镇,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