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游之三

金鱼

2024年11月23日周六7:44分把行李整理好后前往餐厅吃早餐。 <b>栖水而眠,雍容祥和-枕水度假酒店。</b>枕水度假酒店是西栅景区内颇具规模的度假酒店,坐落在西市河南,按高星级酒店标准建设、配套、装饰、管理。拥有345间豪华客房,枕水风情与庭院风韵自由选择,同时还有恬静舒适,高雅精致的连体民宿排屋及别墅套房。中西餐厅、大小会议室、咖啡吧等附属配套设施齐全。整个酒店以乌镇地方传统建筑和私家园林风格为主基调,融入欧派装饰风格,曲径通幽,秀水环绕,闹中取静,格调高雅。 7:56分吃早餐,品种蛮多的。8:17分吃完后外出游玩。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乌将军庙平面示意图。 乌镇西栅景色。 <b>碑记</b>。一千多年前唐宪宗元和年间,乌镇守将乌赞屯护镇,镇人安居乐业。地方官吏割据称王,乌将军为保一方平安,率兵时伐叛军......从此乌将军被当地百姓尊为保家护国,驱邪避恶之神灵,在此修庙设神,敬奉香火,祈求保护社稷家园、庇佑众生康寿......民间传云:乌将军十分灵验,每当镇人外出商贸、求学、旅行、夜间行路,均怀揣《乌将军护牌 》,如遇不端时即刻大唱一声"乌将军在此,邪恶之奴不得挡道!"既云开雾释,安然无恙。故数百年来,民间就有乌将军庙悬挂"折福避邪平安牌"之习俗,延续至今。乌将军在此。<div><b>乌将军庙</b>。乌赞,甘肃张液人,授左司马,为湖州镇将,戍兵乌墩。唐元和二年(807)镇海军节度使李锜反判,兵犯乌墩。乌赞与副将吴起率兵抵御,双方战于镇中车溪(今乌镇市河),因寡不敌众,乌赞战薨。副将吴起奉葬乌赞于上智潭西北,墓后种植银杏为志。三代吴越王钱镠遣兵镇守乌镇,立乌将军为神主,镇人亦感乌赞其德,祀为土地神并建庙于墓前。几经兴废,唐代银否历经千年宛在,乌将军庙亦于2003年复建。</div> 乌将军庙内景。 乌镇西栅景色。<div><b>水巷驿。</b>亦名"搏风别墅",东接宜园精品酒店,西邻益大丝业会馆,京杭大运河支脉之源,经仁济桥汇聚成的西栅护镇水巷,穿越客栈中心腹地而过,故客栈以依水、枕水、临水、望水见长。"水巷驿"旧时专供舟楫经商的茧丝绸缎商户、船家客官住宿打尖。明代诗人史鉴有诗为证:"两两归舟晚渡关,孤云倦鸟各飞还,月明乌镇桥边夜,梦里犹呼起看山",说的就是在乌镇"水巷驿"夜泊,如今在客栈墙上仍旧可见"搏风别墅"及"瑞霭阑门"等旧时匾额。2010年西栅景区开始恢复该座依伴水巷而立的客栈,历经3年于2013年4月1日正式营业,设置标间25间、大床10间和家庭房8间,共43间客房,客房标准依旧为雅俗共存。<br></div> 乌镇西栅景色。 益大丝号游览平面图。 乌镇西栅景色。 益大丝业会馆。 <b>水剧场简介。</b>水剧场主体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2300多个由原木铺就的观众席成扇形展开,逐层升高。居高临下可一览新月形湖泊中的近7千平方米主舞台,湖中残损的石拱桥无言的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舞台背后连绵的明清老建筑群,马头墙、观音兜,高耸的白莲古塔和飞檐翘角的文昌阁勾勒出跃动的天际线。目前该剧场暂无固定演出,具体演出时间及内容请关注乌镇旅游官方网站。 益大丝业会馆。 水剧场和文昌阁。 水剧场和文昌阁。 <b>文昌阁。</b>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系专管世人功名禄位之神。旧时每逢科考升学;文昌阁总会迎来学子们的顶礼膜拜,以求得学业有成,仕途通达。乌镇文昌阁共有两座,一座重建于1982年,位于东栅景区观前街茅盾故居前。另一座是恢复重建于2003年的西栅文昌阁,此文昌阁与旁边保存完好的关帝庙并建在一起,素有"西栅文武庙"之称。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关帝庙内景。 关帝庙。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b>白莲塔。</b>白莲塔原称金莲塔、西宝塔,建于宋代崇宁年间,吴元年(1363)兵毁。明嘉靖、万历、崇祯年间三次重修。庚熙四十二年(1703)塔身倾斜,乾隆年间又修,同治七年(1868)倾颓,于2005年乙酉年重建西栅。 白莲塔 <div>登白莲塔俯瞰京杭大运河景色。</div><div><b>登塔鸟瞰。</b>登西栅白莲塔,可鸟瞰整个西栅历史街区。更是观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运河-京杭大运河的极佳之处。京杭大运河是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大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途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中乌镇水域属于湖州与嘉兴交界之处,登塔可见运河之水自西(湖州)而来,蜿蜒东去(嘉兴),登塔俯视,只见烟波浩渺,百舸争流,令人神清气爽。<br></div> 乌镇西栅景色。 登白莲塔俯瞰京杭大运河景色。 登白莲塔俯瞰京杭大运河景色。 登白莲塔俯瞰京杭大运河景色。 登白莲塔俯瞰京杭大运河景色。 登白莲塔俯瞰京杭大运河景色。 登白莲塔俯瞰京杭大运河景色。 京杭大运河。 白莲塔。 吴中石舫。 吴中石舫。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div>如意桥游船码头。</div>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b>仁济桥(栅桥)。</b>始建年代不详,明正德年间改建。清雍正年间重建,咸丰时毁于兵燹,同治年间复建。半圆单拱石桥。长226米,净跨8.5米,高2.8米,通航高程7.92米,河底高程1.67米。因旧时桥下有水栅,故又名栅桥。与西高桥相接形如曲尺,共称"桥里桥"。<div>如意桥游船码头。</div>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div><b>西油车弄(周家巷)。</b>长41宽1.5米。旧时弄内两侧多周姓人家居住,原俗名周家弄,后因弄尾开设油坊,散更名油车弄。此弄之东另有东油车弄,故冠"西"字。<br></div>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b>肇庆堂银楼。</b><div><b>妆奁遗珍。</b>浩浩寰宇、漫漫岁月,当人类第一次发现地层中造化出的天然金银颗粒时,就赋予了金银以财富和高贵的象征。金银又成为赋税、奖励、贡奉、赠送、悬赏的实现方式;甚至成为争夺、抢掠、贿赂、赌博的对象。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都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在中国人们把夜空中密集而璀璨的星群,称为银河。于是我们在童年的时候,就知道人间阿娇被许愿藏于金屋,天上神仙都住在银宫,大人老师也曾用"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儒家教条来诱我们用功读书,用"真金不怕火炼"来教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当年朱钦若创立的"肇庆堂金银店",巧匠们制作的一件件金银饰品,却早已寥落地散在了民间,犹如一颗颗不知去向的寒星,绝大多数在一次又一次的熔炼敲打之中,流尽了所拥有的文化价值。直到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通过向镇上居民发起征集,才有了展出的这些金银饰品,也就是现在的乌镇"肇庆堂",又称("朱家厅"或"厅上厅")。这些有幸历经岁月沧桑得以保留下来的清代至民国时期乌镇寻常百姓妇女儿童最常用的金银饰物,没有皇家贵族那种权势高贵,却造型灵巧多变,工艺复杂丰富,不乏精美和艺术,那散发的点点光芒,闪现了乌镇普通百姓朴实的审美情趣。乌镇历史上曾几度繁华,最多时镇上有大小金银铺十六家,无论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会有几件金银饰品藏在妆匣里,饰品最初的主人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更难想象的是那些心灵手巧的无名工匠精到入微的创造,如何把金银碾成薄片,继而将其制成空灵奇趣的玲珑妙品。如今朱颜不再,遗珍依|日,虽然这里展现的只是沧海一粟,但依然能感受到昔日的情怀与企盼,从闪耀的光芒和散发的灵气中,时光仿佛倒流,令我们惊艳!<br></div><div><b>银鎏金和合二仙挂件。</b>清末。</div> <b>錾花和刻花。</b>錾花运用小凿在坯件表面凿出各式图案。刻花用小刀在坯件表面刻出各式图案。刻花人物和錾花花卉。<br><b>花丝工艺。</b>包括掐丝、填丝和累丝等。其中累丝是金属细工中最精巧的工艺。它用细如发丝的金丝、银丝,依图用盘曲、累积,经焊接连成各式图案。累丝龙形耳环。<div><b>点翠和点蓝。</b>点翠为翠鸟的羽毛用胶粘于金银器上,以增加色彩效果;点蓝为把一种矿物釉料点烧在金银器物上,成一种玻璃状的彩色釉,多为蓝色,故名点蓝。点蓝银梳。<br><b>嵌宝。</b>把宝石和珍珠等镶嵌于金银饰品上,分为包边嵌和包脚嵌。在工艺上要求镶脚要短、小、薄和圆滑,同时牢度要强,才符合制作要求。嵌珍珠发簪。<br><b>锤</b>。用锤敲打金银块,使之延展成片、条状,再按要求打造成各种器型。锤揲而成的薄片。<br><b>开模。</b>金属细工传统技法。分两种:一种叫脱落膜,用来制作平面的坯件;另一种叫花模,用来制作立体的坯件。模压帽花。<br><b>银鎏金。</b>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鎏在银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银器表面不脱。银鎏金发餐。<br><b>炸珠。</b>把金、银丝截成小段,用火吹烧使之熔化,再把溶液滴入温水中,使之结成大小不一的珠粒,再用这些珠粒粘焊成鱼子纹或联珠纹等。龙的眼睛采用炸珠工艺制成。<br></div> 银鎏金和合二仙帽花(民国)。银鎏金福禄寿三星帽花(清末)。银鎏金五子登科帽花(清中期)。银鎏金麒麟送子帽花(民国)。 辟邪银挂件(清中期)。银鎏金云纹锁片(清末)。累丝龙形金耳环/麒麟送子银挂件/双蝶纹银饰件/凤形银挂饰。清早期。 银鎏金暗八仙纹文字帽花(民国)。银鎏金龙纹和凤帽花(民国)。银鎏金八仙人物帽花(清末)。 乌镇西栅老建筑。 朱家厅(厅上厅)。 <b>朱家厅(厅上厅)。</b>始建于清光绪末年,民国元年(1912)重修。朱氏经商发迹后所建。二层砖石木结构,三间三进,临街为店面楼房,三进为客厅,民国十八年遭邻火焚毁。第三进楼厅别具一格,面宽三间,进深九椽,一式落地堂窗,雕刻精细。其独特之处是楼层跟底层一样,方砖铺面,柱下设有鼓形石础,前沿有廊;沿口铺设条石。镇人称"厅上厅",为江南少有。2004年全面修缮,依原貌补建第二进厅房,仍用肇庆堂堂名。 <b>墙址标志。</b><div><b>环洞门券。</b>建于民国十八年。环洞门为砖瓦结构,洞宽为3.85<br>米,洞高4.20米,顶高6.70米。</div><div><b>费家厅。</b>始建于清光清年间(1875-1908)。费氏老宅,面阔三间,临街为店面楼房,二进为正厅,三进四进为内宅。后有厨房、下房,西侧单独建有备弄。费氏亦绅亦商,民国时开有酱园和蜡烛店,民国十八年(1929)西栅火灾,店面被毁,族人费桢(字幹卿)重建时改成临街石库门,门内两侧厢楼,中留天井,上盖玻璃顶棚,成为乌镇上独一无二的店堂格局。1929年出租给西乡归姓商人开设恒益堂中药铺。2004年全面修缮。<br></div> <b>钱家厅(同茂厅)。</b>建于晚清时期。钱隆南北货商号业主所建。民国初曾开设同茂号南货店,俗称同茂厅。三间三进,前店后宅,均为楼房。建国后第一进临街曾开设棉布店,百货店,后面两进楼房为钱氏后人及其他居民合住,通济街居委会亦一度驻此。1999年春节邻人失火,第一进店面楼房被焚毁,后进赖封火墙得以保全。2004年按厅房原布局结构全面修缮。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b>乌酒简介。</b>"乌酒"源于1200多年前唐宪宗年间,盛于明嘉靖年间。乌镇"乌酒"以本地特产糯米为主要原料,采用民间酿制技艺运用多道传统工序精酿而成,该酒具有乌紫晶莹、芳香馥郁、醇真甘爽、营养丰韵之特点,为宴请、礼送、烹饪的最佳酒品。<div><b>筷箸定制。</b></div> 乌镇西栅景色。 国乐剧院。说书场。梨园客栈。 乌镇西栅景色。 西栅露天电影。 水上客栈。乌陶工厂。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div>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要通信已经是非常的简单。电话、传真,想说就说,要写就写,没有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网上交流、视频聊天,谈话人就在限前,更是何等的方便。穿越时空隧道,追溯发展轨迹,通信之路又曾经是那样艰难曲折。且不说那鱼雁传书的上古时代,信使们怎样跋山涉水递送文书;即便是邮政建立之初的近代,一条邮路包含了多少困苦艰辛。乌镇的邮政局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经历了大清邮政、民国时的中华邮政才到达了建国后的人民邮政。走进这民国初年的乌镇邮局,身临当年的情景,仿佛看得到那湿漉漉的石板路上绿衣使者留下的足迹;依稀望得见捎带着邮包的小船在朦胧中渐渐远去。</div><div><b>清代的乌镇邮局。</b>邮政由古代的邮驿演变发展而来,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朝。秦代有了"亭"的设置,以步行传送文件。镇东郊有村名"游艇头",也许即源于此。唐代邮驿昌盛,驿站遍布全国,镇南郊就有皂林驿。元朝分设马驿和水驿;明朝在驿站之外又设递铺,由铺兵递送公文。明宣德五年(1430)桐乡建县,设置了青镇铺。驿站、递铺只送官方文书,不传民间信件,民众深受不通信音之苦,于是永乐间(1403-1424)出现了由商人经营的、专营民间信件的民信局,与官方的邮驿并存。清代沿袭明制,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决定"裁驿归邮",各地邮局陆续建立。三十二年(1906)成立邮传部,统管邮政驿站事务乌镇邮局始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址设南栅浮澜桥,为邮政代办分局。其时设备十分简陋,只配有日戳、戥秤、木杆秤、算盘、剪刀、时钟等简单工具。邮件交由航快船带运、接送邮件全赖肩挑背负,邮差步行投递。<b><br></b></div><b>民国时期乌镇邮局。</b>入民国后乌镇邮局开始发展。民国三年(1914)由代办分局上升为三等局,移址南大街民宅。嘉兴-乌镇的邮路绕经濮院、桐乡,邮件改由小火轮捎运。二十四年(1935)升为二等乙级局,开办信函、明信片、新闻纸、印刷品、单挂号信、双挂号信等平快类业务,兼营包裹、汇兑。翌年曾开办简易寿险。抗战期间邮政停办,仅有两家私人设立的寄信处,进出信函需加收手续费;政府组织递铺哨,负责递送公文。抗战胜利以后邮局恢复。民国三十五年(1946)乌镇设立三等乙级局,局址西栅甘泉弄内,直属浙江省邮政管理局。是年七月升为三等甲级局,并经上海市邮政局同意,乌镇的邮件予以直封,以利转口局及时递送。但是当年的设备还是脱不了简陋,信件投递仍然只能靠步行。农村信件主要靠航船带运,按农民出市习惯,委托邻近商号、茶馆流交或捎转。当年除乌青两镇所属乡村外,桐乡的民厚、陈溪,吴兴的水口、西堡等乡的邮件都由乌镇邮局转递。1949年5月乌镇解放,1950年乌青两镇合一,乌镇邮局由此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div><b>戥子称。铜铃/油灯</b>。民国。</div><div><b>邮传部中式公事封。</b>大清。</div> <b>邮差坎肩。</b>大清。<div><b>浙江邮区职员证章。日戳</b>。民国。</div> <b>烟片藏品展厅。</b><div>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与香烟牌子结上了缘兮。那时,在家乡乌镇,我家对门就是一爿香烟店。每天一放学,我就跑到香烟店门口向人讨香烟牌子。讨回家来,就依样画葫芦地照着香烟牌子学画人物。后来临画的劲头更大,把香烟牌子上的一出出戏文通到灯笼上、灶头上、新床的镜片上⋯⋯摘自徐昌酩《趣谈收集香烟牌子》。</div> <b>徐昌酩画院。</b><div><b>徐家厅介绍。</b>徐家厅乃旧时西栅大米行徐鼎和的内屋。《参同契.君臣御政章四》曰:"革故鼎新,和光同尘,御政之首。"徐鼎和当时规模甚大,兼营桑叶行和桑苗行。内屋作居处及粮食堆栈之用。"九.一八"事变之后米业一落千丈,鼎和由徐殿丞(昌酩之父)当家,调盈济虚,勉力支撑,但终于不复盛况。徐殿丞为人急公好义,亦通文墨,曾多方筹粮筹钠支援抗日,团结里人为地方谋利,后在1943年严墓大屠杀中罹难。徐鼎和自此失去顶梁柱,步入衰微。徐家厅在土改中部分没收,曾派作多方用途。现在的徐家厅是在原有古建基础上修复而成,除第二进展厅以外基本维持原貌。<br></div><div><b>徐家厅。</b>建于民国初年。著名书画家徐昌酩祖宅。徐氏开设徐鼎和米行,颇具名声,镇人遂以店号称之。临街四间楼房为米行门市,店后为封火墙、石库门。第二进为庭院,两侧列十余间披屋,作米行的仓库,此特殊布局乃适应米行经营需要,故与一般厅房不同。三进、四进为内宅,各有天井和封火墙相隔。建国后先后作民办幼儿园,民办小学校舍和居委会驻地,2004年全面修缮。</div><div><b>徐昌酩简介。</b>1929年生于乌镇2018年2月24日于上海去世。1946年在上海学艺并设计织造纹样,1950年至54年进修西洋美术后在上海外贸广告公司从事美术设计长达30余年,期间辅导中央工艺美院、浙美、南艺、四川美院等工艺美术系学生毕业班授课。1960年开始参与多届广交会的设计布展工作,1964年起为历届"中国服交会"创作大型壁画和各种商品册的设计,1972年获美国波明代公司设计奖,1973年主编《中国画》《中国工艺品》《海上名画》《中国瓷器》等多种画集,1982年至1983年分赴南斯拉夫、菲律宾,在国际博览会进行上海馆总体设计并获奖。1977年获全国外贸系统和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任上海第七届人民代表。1985年调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常务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为繁荣上海的美术事业做出了努力。他擅长工艺美术设计、漫画、中国画一专多能。1986年应美国耶利桑那州州立大学、1991年应马来西亚沙巴艺术学院之邀赴两地讲学。1993年作品编入由文化部出版的《中国美术五十年》,作品《咏春》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并应邀在比利时、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举办中国画个展,在香港举办上海七画家联展,出版多种画集,曾被聘为第七、八、九届全国美展评委,上海市文学艺术奖评委。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一级美术师、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市中国画院兼职画师、嘉兴画院名誉院长、上海城市雕塑艺术委员副主任、上海广告公司顾问,生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div> 烟片藏品。<div><b>乌镇水龙会。</b>乌镇素重消防,各坊置备水龙,遇灾齐出施救,由来甚久。经费由各坊自集,人员都志愿参加。安置水龙之处称龙所,分工有龙头、传锣、抬龙、担水等项。平时各自从业,遇灾即奔龙所,各司其职,出动扑救,原先都系木制抬龙,清光绪间相继添置纱带,抗战后陆续为新式泵波龙所替代。镇上有演龙的习俗。每年分龙日(农历五月二十日)各坊水龙齐集旷地,竞演水力,各显技艺,热闹壮现,实在也是一次精彩的消防演习。<br></div> <div><b>乌镇香市"水龙会"。</b>水龙会是古代消防表演。乌镇镇区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因此地方百姓十分重视防火。从清潮开始,每年春秋两季,民间救火团体都会自发组织队伍举行"水龙大会",名为比试高低,实力救火演练。"水龙会"所使用消防工具是清末民国时期保存下来的泵龙,铁制和木质抬龙,演习时打响锣鼓,设两队比赛,"龙兵们"身着清朝消防服,抬着龙头、水桶、等工具,迅速上套、提水、压杠,一条条犹如白龙的水柱腾空而起,双方比速度、比技术,比气势,国观者们则呼喊助威,为已队呐喊,场面颇为壮观。,<br></div><div><b>水龙大会告牌。</b>乌镇系湖州府的乌镇与嘉兴府的青镇合并,200多年前就有民间自发组成的救火团体,而近在咫尺的二镇救火会每年春秋都要进行"水龙大会"名为此试高低,实为救火演练,届时,二乡绅士富豪纷纷捐资助物,本镇壮汉当奋勇争先,四方百姓则狂欢观战,为已队呐喊助威,场面颇为壮观。今年值首届中国.乌续香市之际将清未民初仅剩的水龙重新展示,让游客重睹往昔民间风情。</div> <b>徐家厅。</b><div><b>东油车弄(猪粪巷)。</b>长45米,宽1.8米。因弄内开设油坊,故名油车弄,冠"东"字,以别于西油车弄。<br></div><div><b>巴家厅。</b>始建年代不垟。著名中医巴心孚的古宅。巴氏虽非名门望族,却也小有资财,其宅曲径通幽。格局气派。建国后巴家厅曾作永平街居委会驻地,办过街道工厂,整体结构并无大的改变。2004年全面修缮扩充。<br></div><div><b>三寸金莲馆。</b>入内参观,不容许拍照。</div> 乌镇西栅景色。<div><b>桂家厅。</b>建于民国初年。为桂同丰皮毛行业主所建。四间三进,中隔石板天井。监街店面楼房,二进正厅,三进花厅,高大轩敞,略施雕刻。厅后为下房。东侧有备弄,临街设门,前后贯通,不需穿堂过室,可直接出入正厅、花厅、下房,建国后正厅作粮仓,临街曾开设粮食供应点。厅房格局保存完好,构件无重大破损。2004年全面修缮。</div> 乌镇西栅景色。<div><b>老街射箭馆。</b>射箭即箭术是指借助弓的弹力将箭射出,在一定的距离内比赛精准度的体育运动,别称射箭运动。射箭是中华六艺之一,经过几千年变化传承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射箭文化,从狩猎工具到武器,从竞技运动到休闲健身方式。古时更有通过射箭来观察人品德的说法:"君子之于射,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德之于其心"。自2008年中国射箭队拿下奥运首金后,射箭体验越来越受大众尤其年轻人群的欢迎。健身塑型,锤炼气质,结合了体育精神与竞技趣味,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方式中,射箭也是释放压力的好方式。<br></div><div><b>人股文。</b>又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在明清时期中国科举考试处于繁盛期,但同时八股文取士考试的模式却又使科举考试进入了僵化与没落期。明清500多年间,命题不离"四书五经"内已经说烂了的话题,援引事例也必须出自遥远的古代,不涉时事,考生毫无抒发己见的空间。顾炎武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简而言之,八股文是严重形式主义并脱离现实的一种陈腐文体。<br></div> <b>三寸金莲馆平面示意图。</b><div><b>三大陋习简介。</b>晚清三大陋习:八股文、抽大烟、女子裹小脚。<br><b>抽大烟。</b>鸦片俗称大烟,源于罂粟。清朝末年的鸦片价格一路下跌,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纷纷开始吸食鸦片。经历了虎门销烟和两次鸦片战后,全国各地开始种植罂粟,清政府的税收上来了,老百姓的腰包掏空了。许多地方的烟馆数量要远远多于米店,整个国家乌烟瘴气,国人被外国称为"东亚病夫"。晚清的鸦片泛滥,抽大烟的比比皆是。烟馆也就随处可见。按照人口数量测算,每30个成年男子就有1人吸食鸦片。<br><b>裹小脚。</b>也称缠足,是中国历史上最残忍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通常女孩在四岁左右开始进行裹小脚,并用布带缠紧。由于缠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用力拉扯脚部骨骼,以压缩脚的大小,因此这个过程十分痛苦。在裹小脚的过程中,女孩需要忍受长时间的疼痛和不适,甚至会因为感染和疾病而死。这样的陋习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百年,直到近代才被逐渐消除。<br></div><div><b>镇绷石。</b>古代女子在绷架上绣花,为使绣面平整就用镇绷石把绷架四角镇平或吊平。最初的镇绷之物仅是一些有重量的东西,后来逐渐趋向装饰性,镇绷石就是这种艺术化的结晶。它的造型优美,一般多为秋叶状(秋叶是古代女性的订情之物)。材质多为青石,细腻致密,适合细雕,多反映小脚女子的生活场景,刀法圆润,形象逼真,艺术价值极高。<br><b>裹脚布裤腿挂跟。</b>裹脚布为蓝色的裹脚布耐脏不必频洗,为初裹脚的幼女和下层妇女使用;红色的为新娘或妇女游春时使用;白色的则较为普遍。裤腿为由大腿穿至小腿,裤腿上端有带子系在腰际。古代女子多穿裙子,着裤腿可用于御寒。挂跟为随时可拆可着的鞋跟,妇女出门时就把挂跟套脚后跟上,软底鞋就成了高跟鞋。<br></div><div><b>腿带。</b>腿带自光绪年间兴起,有丝和棉两种质地。爱美的古代妇女在腿带上绣很多精美的图案,目的在于让小脚更引人注目。腿带的缠绕方法经历了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四次改变,颜色也由单纯的红、绿两色发展到五彩缤纷。腿带完美地起到了既装饰小腿,又突出小脚的作用,其本身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br></div><div><b>藕覆。</b>别名膝裤、裤腿子、饰裤。可以掩饰脚背突出的缺点和遮掩鞋带和提跟等,三寸半至四寸的宽度。花草、如意、鸟兽等图案相映成趣;浅红、杏黄、青色、白色无不体现精工细作。藕覆隐秘的美从裤脚慢慢散开,绚丽的外型使人们暂时忘记了它的意义甚至用途。<br></div> 三寸金莲馆。 <b>镇绷石。</b><div><b>"步步生莲"鞋。</b>旧时歌舞伎所着,在鞋跟处镂一小屉放置香粉,跳舞时香粉散出,在光滑的地面形成朵朵莲花形状。<br></div><div><b>高统富贵靴</b>。清.烟台,明黄缎地/牡丹富贵图案。黄色原是皇家的颜色,平常百姓不得使用。但至清后期此种忌讳逐渐淡薄,大户人家开始用高贵的明黄色做成华丽的统靴。流光溢彩、精美绝伦的统靴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div> 馆内展品。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乌镇西栅景色。 <b>洪昌弄。</b>长81.5米,宽15米,弄内原系沈姓大族居处。太平天国前,沈氏曾在西栅咸宁桥南开设洪昌冶坊。故弄以此名。<div>乌镇西栅景色。</div> 乌镇西栅景色。 <b>"书生羊肉"馆的由来。</b>亦名"贡生羊肉"馆。相传南宋时期,乌镇昭明书院旁有一私立书馆,名曰"贡生院",专门为乡里贤才传授官场礼仪学识,其旁小巷内有一专门烧煮羊肉小摊,常香气四溢,馆内书生便成了羊肉摊上常客,尤其在寒天腊月,那些寒门学子更是聚于此借光取暖,久而久之,镇人将该羊肉馆称之为"贡生羊肉"馆。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将南京"明远楼"命名为"江南贡院",并下令所有乡试、会试集于南京的"江南贡院"举行。当地官府怕有欺君之嫌,即下令撤消乌镇的"贡生院书"馆,并将"贡生羊肉"馆更名为"书生羊肉"馆。乌镇"书生羊肉"馆于2006年恢复开设,按照历史传说与昭明书院仍仅一巷之隔,以乌镇羊肉的传统烹饪方法,有著名的乌镇红烧羊肉、白切羊肉、羊肉盖浇面及各式湖羊系列食品,成为鸟镇羊肉的一个展示窗口。顾客盈门,在里面吃了一碗羊肉面,价格45元,贵了点,味道还可以。 "书生羊肉"馆。 "书生羊肉"馆。 乌镇西栅景色。<div><b>蒋家弄(竹行巷)。</b>长52.4米,宽2米。原为泥路,后铺石以便通行。</div> <b>通安桥(坊桥、丰桥)。</b>始建年代无考,清道光年间重修。单孔圆拱石桥。长16.4净跨8.8宽3.2通航高程8.3河底高程2米。俗名坊桥,谐音又称丰桥。旧时桥南曾驻扎水警营,故又曾名水营桥。<div>乌镇西栅景色。<br></div> 乌镇西栅景色。 112:25分出不多走到出口了。<div><b>叙昌酱园晒场。</b>占地约360平方,内置大小酱缸约200只,里面放置着手工酿造的黄豆酱。黄豆酱精选本地优质黄豆(非转基因)、面粉等为原料,经浸泡、蒸煮、冷刧、下料、拌和、制曲、成曲落缸、翻酪发酵、成品打磨、杀菌等环节而成。叙昌酱园每年制酱安排在三伏天,而成曲落缸发酵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晒制过程,需日晒半年才能完成。为保证豆瓣酱的品质,缸上加了纱布或窗纱,防止蚊蝇等虫子飞入,而上面的斗笠是起到防止雨水入缸的作用,叙昌酱园生产的黄豆酱按百年配方、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具有酱香浓郁、鲜美适口的优点,无论蘸食、调味,均为上品。<br></div> 乌镇西栅景色。 12:28分走到环廊了。 12:30分提取行李,准备离开景区。 提取行李,准备离开景区。 12:35分离开景区。 12:38分到停车场取车。 出景区去停车场取车,12:44分离开乌镇前往下一站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