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

乐弈

<p class="ql-block">  洪洞(tóng)县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span>隶属于临汾市。洪洞大槐树是全国最大的民间祭祖圣地,被誉为“根祖圣地”,“天下故乡、华人老家”。</p><p class="ql-block"> 经过元末战乱至明初,中原地区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朱元璋下令让山西地区的人向外迁移到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数十年后,才使得中原地区逐渐恢复了生机。</p> <p class="ql-block">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洪洞县城西北的广济寺旁,是明代迁民遗址,成为海内外大槐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根雕大门是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p> <p class="ql-block">  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正式授牌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根字影壁为隶书,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书画家张仃题写。</span>字体苍劲有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隐含象形,</span>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p> <p class="ql-block">  影壁背面为《古大槐树赋》,民国十年(1921年)由山西襄汾崔秀峰作。↓</p> <p class="ql-block">  同源渠。移民后裔遍布大江南北,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洪洞大槐树。↓</p> <p class="ql-block">  献殿前的同源渠上有三座桥,分别叫鹳鸣桥、槐香桥、莲馨桥,分别有思乡、怀乡、连心等寓意。↓</p> <p class="ql-block">  雕像“朝堂决议”。元末明初,中原地区饱经战乱及灾疫,人丁稀少,赤地千里。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采纳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讷等人的建议,做出了从人口众多的山西向中原地区移民的战略决策。↓</p> <p class="ql-block">  雕像“大槐树下”。地处晋南的洪洞县交通便利、人口众多,于是朝廷便把移民局设在洪洞县城驿道旁的广济寺。雕塑为移民官员办理迁民手续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雕像“讲不完的故事”。雕塑反映了移民到达迁入地后安居乐业的情景,暮年的他在槐树下讲述着移民的往事,儿孙们也津津有味地听着这讲不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迁移过程中,官府捆绑移民双手上路,用一根长绳连接。如需上厕所,必须报告官兵,解开手上的绳子才能方便。久而久之,解手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五间三开一启的过厅,正中檐下书写七律诗。上半部分意为:所有移民后裔都是杨侯国人﹣洪洞人,这并不是没有根据,众多的私家碑记、谱牒都有记载。下半部分意为: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安徽滁和一带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请不要担心互相误认,关于小脚趾甲为两瓣的古老传说就是我们相认的凭据。↓</p> <p class="ql-block">  《移民浮雕图》是雕塑艺术家黄剑女士创作的。整体采用青铜铸造,以大槐树为背景,自左至右分为移民之始、移民惜别、移民迁徙。图中涉及60多位人物、15个场景,全面展示了大槐树移民文化。↓</p> <p class="ql-block">  山西移民活动始于宋室南迁时代,止于清代中后期,其中以明代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之间的五十余年为高潮,它直接涉及1230个姓氏和汉、回、蒙古等多个民族,移民迁徙地遍及全国18个省的498个县。↓</p> <p class="ql-block">  六百多年来,“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使洪洞大槐树成为寻根问祖的主要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家字景墙,单面青砖,壁上庑殿式顶。景墙主体为中间“家”字题刻,两边篆体“故乡”、“故土”,与“家”字互为映衬,意义深邃。家字景墙与根字影壁并称双绝。↓</p> <p class="ql-block">  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p> <p class="ql-block">  景大启雕像。景大启是晚清时洪洞人,是大槐树研究的创始者。↓</p> <p class="ql-block">  古大槐树<span style="font-size:18px;">栽种于汉代,到明代已经有一千多年了,</span>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古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始末都记载于石碑之后。↓</p> <p class="ql-block">  这是建于民国三年的茶室,是为接待远方归来的游子而特意兴建,匾额与楹联所表述的也正是这种老家与归客之间的亲情。↓</p> <p class="ql-block">  这是由古大槐树滋生的二代槐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二代槐树同根滋生的三代槐树距今也有近百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槐根高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span>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远在明初移民之前。↓</p> <p class="ql-block">  从另一侧看二代古槐。↓</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三代古槐。↓</p> <p class="ql-block">  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这是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仿建的一代大槐树,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是“七庹零一媳妇”,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为五尺,女一庹为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周长有13米多,直径为4米多。↓</p> <p class="ql-block">  树上张贴的是洪武三年(1370年)的告示。↓</p> <p class="ql-block">  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  殿内正中供奉牌位为“显大槐树移民先祖之神主”,牌位前是三牲五谷时鲜等供品。↓</p> <p class="ql-block">  祭祖广场,位于“一堂两阁”正前方,东西宽99米,南北长93米,面积为9207平方米,青石板铺面,可容纳万人祭典,称为万人广场。↓</p> <p class="ql-block">  祭祖堂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p> <p class="ql-block">  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p> <p class="ql-block">  堂内突出“祭祖”主题,是全国最大的姓氏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p> <p class="ql-block">  堂内共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工作人员很熟练的告诉你姓氏所在的区位。↓</p> <p class="ql-block">  祭祖堂西侧为溯源阁,内部布展主要介绍姓氏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  祭祖堂东侧为望乡阁,布展为移民实证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  馆内再现多个当年移民场景。↓</p> <p class="ql-block">  洪洞广济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寺院宏大,毗邻古驿道,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p> <p class="ql-block">  移民签发处,是广济寺的西厢房,在整个移民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明洪洞移民签发处”成为当时明政府办理迁民手续的一个重要场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