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会理古城的北门城墙根下开民宿的老板娘对我说:“会理古城与阆中齐名……”我嘴上没说,心里却不以为然,以我两天来在会理东游西荡的所见所闻,如果双城作比,那么阆中不仅是城,而且是省城;会理不仅不是古城,甚至连古镇也算不上,称呼其“古街”似乎更为妥帖?不过,未踏进会理之前,我却是认同老板娘说法的,因为我们七八中文的同学际生,也曾对我讲过与老板娘类似的话,而极欣赏阆中的我,也正是因此,才决定到会理一游的。</p><p class="ql-block"> 真切的遗憾,会理作为“古城”,已名不符实了。</p><p class="ql-block"> 钟鼓楼,号称古城的地标性建筑,但连一块旧城砖都没有,全是新的,仅是在原址上仿原样新建的。古城原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如今也只剩下北关的那座多少还残留了些古色古香,其余门楼连影子都不见,更别说城墙了。再看城内古街,相对完整的只有北街,南街还剩小半截,东街西街已全是新建筑,这还不算,即便那条古街,90%以上的商铺清一色是做服装鞋帽生意的,整个市镇,不仅不古,甚至与旅游无一毛钱关系。更要命的是,古城里的买卖都是“活”的,因为放眼所见,在古城里走动的人,基本不见游客,而是四里八乡前来购物的当地人。我意识到,之前从攀枝花搭长途车过来时,满满一车乘客,来旅游的,也就我们夫妻两个。</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历史上的会理,确实是一座古城。既然是古城,不能没有旺族,而那些大户们留下的宅第,便是古城的亮点。古城的北城楼附近,有条名为“科甲”的小巷,会理的大户人家便聚于此,统共两户,一为“胡家大院”,另一为“吴家大院”。我特意进科甲巷去观赏两家大院,殊不料,其门脸之小,装饰之陋,院内之窄,真可用《陋室铭》描述。由此可见,地处彝族地界的会理,即便鼎盛时期,也只是贫脊土地上的一座小城,与富庶地区的市井,并无可比性。</p><p class="ql-block"> 既来之,则游之,更何况,我还是从攀枝花搭长途车,在滇蜀交界的崇山峻岭中,颠簸了个七晕八素,才进的会理呢。</p><p class="ql-block"> 我向人打听到,会理古城西南边不足两公里,有座“红军长征纪念馆”,素来对党史军史有些兴趣的我,自然不能不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今年夏天,我刚刚去井冈山自驾游,在湖南江西的那一带,几乎所有红军留下的遗迹,均打造得无比辉煌,而会理,作为红军长征途中初段的一个节点,我想,也应该是大书特书的。可到了红军长征纪念馆再看,从内而外,除了寒酸,还是寒酸,那感觉,就像红军当年到会理,只是匆匆地,撒了泡尿,再打个盹,连脚印都没几个,拍拍屁股,走人了。</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里没啥实物展出,除了在许多类似展馆里都能见到的一些红军时期拍的图片,就是参加过长征的人写的回忆录中与会理有关的文字截选。我细读方知,当年红军在会理的经历,其实不简单。</p><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8日,刚刚“巧渡金沙江”的红军,扑到会理,把古城团团围住。毛泽东指示彭德怀率所部红三军团和干部团攻城,川军刘元瑭领千余人死守孤城,战况激烈。那时的会理,还是一座真正的古城,从西汉元鼎六年就开始打造的城墙,不仅高,而且厚,没有重武器的红军用尽洪荒之力,甚至还挖了地道,以棺材装上炸药运进去炸城墙,无所不用其极,却仍旧无法破城。其实,这也不能怪彭大将军及其所部攻城不力,那时的红军,从江西根据地撤出,经湘江之役败走,不仅风光不再,且被各路追兵追得鸡飞狗走,能跑脱已属不易,哪还有力攻坚?</p><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馆的墙上,我读到了一位当时还是红军基层干部的人写的回忆录片断:红军本是能攻下会理的,但刘元瑭眼见守不住了,竟命手下把数百居民绑上城墙当肉盾,红军不忍误伤百姓,迫不得已,方才退兵……此说,我以为似有商榷余地,刘元瑭乃当地军阀,而红军是路过兵马,难不成流寇比地主更在意民生民情?</p><p class="ql-block"> 红军围城一周,强攻六日,损兵折将,终未得手,于是在如今“红军长征纪念馆”的地方,匆匆开了个会,决定放弃攻城计划,继续北上,方才结束了“不堪回首”的会理之役。</p><p class="ql-block"> 实话实说,红军在会理城下是打了“败仗”的。也不知这是否会理作为古城最终衰败的深层原因?</p><p class="ql-block"> 古城内,正不遗余力地修复古街古巷;古城外,则大兴土木建设新楼新区,到处都在大干快上补旧添新,看那架势,用不了多久,会理将要以旧貌换新颜,喜迎宾客了。</p><p class="ql-block"> 我用了两天时间,将古城内外逛了几个来回,毕竟,那么远水陆地到此一游,就这么走人,心有不甘啊。只是,无论是破落的胡家吴家的大院,还是翻新的金江书院福音堂,都没有更多的看点,只好打道回酒店。</p><p class="ql-block"> 撤离古城,返回酒店的途中,再次路过城东的天主教堂。望着那座刚刚落成的略带哥特式风格的半土不洋的宗教建筑,我想了想,还是走了进去。教堂内,一帮本应跳广场舞的老头儿老太太们正在练唱圣歌,在那满是沧桑的旋律里,我总算听出了一点点古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1、远望钟鼓楼,倒也古色古香有些气派,但走近再看,新得连块砖都不肯用仿古的,毫无掩饰的纯钢筋水泥建筑,别说我一个外人看得心痛,当地人恐怕早把肠子都悔清了。我不知道他们拆楼时如何想的?可我知道,会理至今仍旧那么贫脊,也不是没道理的。</p> <p class="ql-block"> 图2、会理作为古城,北门城楼是硕果仅存的有规模上档次的旧建筑。我驻足城门口,望着从门洞中穿行的当地人,以及门洞上方“望帝”的寓意,想象着数十年前会理还是真正的古城时,在此进进出出的人又是个什么样子?</p> <p class="ql-block"> 图3、从钟鼓楼向北走,是古城内东南西北四条古街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条,沿街店铺几乎全是卖衣裤鞋帽的,熙熙攘攘的人群到此并非游玩而是购物。我就纳了闷了,古城外边就是闹市,商场超市栉次鳞比,人们怎么还是愿意进古城买东西?</p> <p class="ql-block"> 图4、在一所中学校园内的金江书院所剩只有这幢房子,还是在原址的复建,可见这里人将旧世界捣毁得是那么彻底。问题是会理的新建筑并不多,除旧若为布新,倒也罢了。尽管当地政府大兴土木修复古城,但我觉得要吸引游客,可能事倍功半。</p> <p class="ql-block"> 图5、胡家大院是会理古城内为数不多的历史遗留大宅院中不可多得的府第,我进去看了看,厅堂并不宽敞,房屋也没几间,装潢实在简陋,庭院还很狭小。像这样规模的旧宅,放在阆中,连二流古建都算不上,而在会理,则是首屈一指的豪宅了。</p> <p class="ql-block"> 图6、进士府门脸之小器,即便放到当年,也无气派可言。如今再看,则更为逼狭与寒酸。莫说会理,就算整个彝地,那年月出一个进士,都称得上是“破天荒”的事,而进士府,更不可能不是当地最豪横的府第,可眼前这宅子,看得我难免慨叹。</p> <p class="ql-block"> 图7、古城西南不远处,有座“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馆”,应是当年红军攻会理城不克,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召开前敌会议的故地。纪念馆不大,建筑较新,馆名的书写者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任军委副主席的张震,由此可见军史上对会理之役的重视程度。</p> <p class="ql-block"> 图8、我在会理古城盘桓的那两日,起码经过这古城东南边的座天主教堂不下四五次,因为它太新了,新得我都懒得进去看看,直到离开会理的前夜,我想,反正还有时间,不妨进去看看,这才发现会理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是教会的领地了。</p> <p class="ql-block"> 图9、教堂里,一位上年纪的男性教徒很有耐心和爱心地听我问这问那,从他的话语里我获悉,前清时这里就有洋教士传教,解放后受环境影响,信众转入地下,文革中更是连教堂也被破四旧了,改革开放了,藏在人们心中的上帝,才又上到了台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