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好梦在丽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梦睡的香,有梦活的爽。几度沧桑繁华后,爱在丽江,恋在丽江。宁静的高山,和谐气悠长,八百年风霜雨雪后,梦回丽江,情归丽江。爱在丽江,恋在丽江,梦回丽江,情归丽江。爱在丽江,恋在丽江,梦回丽江,情丽江,好梦在丽江。有梦睡的香,有梦活的爽,几度沧桑繁华后,爱在丽江,恋在丽江。</p> <p class="ql-block"> 宁静的高山,和谐气悠长。八百年风霜雨雪后,梦回丽江,情归丽江。爱在丽江,恋在丽江,梦回丽江,情归丽江。爱在丽江,恋在丽江,梦回丽江,情归丽江,好梦在丽江。”凡是到过丽江的游客大多对歌手向丽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好梦在丽江》耳熟能详。这首歌高度概括和总结了人们对丽江的喜爱之情。</p> <p class="ql-block">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东经100.25,北纬26.86,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p> <p class="ql-block"> 总面积20600平方公里。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共有69个乡(镇)44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20多万人。丽江地处滇、川、藏三省交汇处,公路四通八达。</p> <p class="ql-block"> 丽江市区中心海拔高度为2418米,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p> <p class="ql-block"> 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个世居民族,其中纳西族23.37万人,彝族20.14万人,傈僳族10.62万人。</p> <p class="ql-block"> 其中纳西族占古城区及玉龙县(即原丽江县)总人口的57.7%,并且著有“国中贵原,云中丽江。”</p> <p class="ql-block"> 说到丽江这个名称,感到很笼统,实际上丽江,是个多义词,可能指“丽江市”,也可能指“丽江古城”(也叫大研镇、大研古城),也可能指已经撤销了的行政建制“丽江纳西族自治县”。</p> <p class="ql-block"> 现在所称的丽江古城,实际是是由3个古镇组成的即大研古镇、束河古镇、白沙古镇。</p> <p class="ql-block"> 其中大研古镇规模最大,所以人们习惯把它叫成丽江古城。丽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就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 早在南宋时期城市就初具规模,明朝时,丽江古城称“大研厢”,因其居丽江坝中心,四面青山环绕,一片碧野之间绿水萦回,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丽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郡。三国属云南郡。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古色古香的丽江古城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p> <p class="ql-block"> 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在此驻兵操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湾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明末已具规模,日渐繁荣,本地土司木氏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p> <p class="ql-block"> 《明史云南土司传》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明代。以其位于丽江坝子中心,四周青山环绕,形似一巨砚,故名大研(砚)厢。</p> <p class="ql-block"> 清为丽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p> <p class="ql-block"> 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属丽江地区。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成功,填补了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 2003年4月,丽江撤地设市,将原丽江地区改设为丽江市,并将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为古城区及玉龙纳西族自治县。</p> <p class="ql-block"> 丽江是一个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全市5个县区人口中,汉族人口占一多半以上,其余为纳西族、彝族、傈僳族、藏族等自民族。</p> <p class="ql-block"> 其中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很有地域特色,我们在古镇里走,明显感受到了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据史学家考证,纳西族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纳西族有自己的文字和宗教,东巴教是纳西族的特有宗教。东巴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东巴,意为智者,是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主持者,又由于他们掌握东巴文,能写经、诵经,能舞蹈、绘画、雕塑,懂得天文、地理、历法,所以成为纳西族古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东巴教即因东巴而得名。 </p> <p class="ql-block"> 纳西族有两种传统文字:东巴文和哥巴文。东巴文(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甲骨文还要原始。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p> <p class="ql-block"> 纳西族在历史上曾经信奉过佛教,喇嘛教,道教。但是与一些生活方式深受宗教影响的民族不同,纳西人并不笃信某一种宗教。</p> <p class="ql-block"> 在今天的丽江,即使在年老的纳西人中,也很难找到很虔诚的信奉者。东巴教是纳西古代的一种原始宗教,但它更富有精英色彩而不是一种平民宗教。</p> <p class="ql-block"> 在古城纳西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使用纳西口语,而丽江的年轻一代都能讲汉语普通话,有些从事旅游业的青年则能讲很流利的英语。</p> <p class="ql-block"> 由于有些老一代的纳西老人曾经接受过教会学校的西式基础教育,因此在丽江古城的街上看到古稀老人和老外用英语自如交流也并非奇事,丽江名人宣科则更是以一口流利的英语让老外称奇。</p> <p class="ql-block"> 在商业利益驱动下汉语的方言替代纳西口语成为丽江(古城)的交流工具,这则使纳西传统文化的前途显得更为严峻。不过随着打跳歌、纳西净地、东巴吉日经等纳西语歌曲风靡古城,意味着纳西本土文化的回归潮流正在兴起。</p> <p class="ql-block"> 纳西族象形文字约有2200多个,有较浓厚的图画文字特点,以一字象一物,或一事,或一意,但与图画之惟妙惟肖求其美感不同,而是用简单笔画初其事、物、意的轮廓来表达。既要简单,又要一个字与一个字相区别。</p> <p class="ql-block"> 纳西族还有一种标音文字,共有2400多个符号,多半是重复的异体字,较常用的有500多字,这种字也只是东巴掌握,有少量的东巴经是用标音字写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发现丽江的纳西族民居与大理的白族民居有很大的不同地方,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p> <p class="ql-block"> 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p> <p class="ql-block"> 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p> <p class="ql-block"> 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p> <p class="ql-block"> 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厦子是丽江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p> <p class="ql-block"> 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最具特色。 </p> <p class="ql-block"> 应该这样说,纳西族的文明程度与其他民族相比来说,还是比较高的,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表现他们文明程度的一个值得其他民族仰慕和纳西族人骄傲的就是闻名中外的纳西古乐。</p> <p class="ql-block"> 除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诗歌舞三者合一的“温麦达”,“阿热热”,“三多舞”等曲调外,还有古典的大型乐曲“白沙细乐”和“丽江古乐”。纳西族人奏乐多使用横笛,竖笛,芦笛,二黄,南胡,中胡,大胡,苏古杜,三弦,琵琶,筝,瑟,云锣,木点,铃,海螺,鼓,唢呐,长号,钹,芦笙和口弦等,这些大多是从内地传入的。</p> <p class="ql-block"> 2010年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的“纳西族白沙细乐”,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其实还是在数年前,我就听到了丽江奇人宣科和他的“大研纳西古乐会”,所以去看看宣科和他的“大研纳西古乐会”,是久藏我心中的夙愿。</p> <p class="ql-block"> 应该这样讲,在丽江古城里旅游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如比较著名的景点“四方街”、“五凤楼”“万古楼”等等,而由于时间紧促,我们对表现丽江历史文化的景点不可能都去一一寻访,我们在古城里主要去了“木府”、“四方街”和表现纳西族东巴文化经典的纳西古乐——“大研纳西古乐会”探访。</p>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去参观的是“木府”,在离万古楼不远的地方,当你跨过清泉汨汨的流水小桥后,抬头可见一座木牌坊赫然立于土木瓦顶之间。</p> <p class="ql-block"> 跨进朱红色的木府大门,眼睛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地面上巍然耸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汉白玉基座雕刻精美,那恢宏的气势,使人恍若置身于皇宫之内。</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木府。民间始终有“北有故宫,南有木府”的传言,至此,总算是见了真身。</p> <p class="ql-block"> 五六百年前的木府,就是纳西民族的“紫禁城”。木府是丽江木氏土司衙门的俗称,它是纳西民族首领木氏的居住地,木氏家族自元朝(1253)世袭丽江知府以来,历经元明清三代22世470年,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守仪”而著称。</p> <p class="ql-block"> 木老爷,从前就是这座浩大宅第的主人;木氏土司家族一共因袭相传22代。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远在滇西北的丽江纳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审时度势,于公元1382年“率从归顺”,举人臣之礼。此举大获朱元璋赏识,钦赐其“木”姓。</p> <p class="ql-block"> 整个木府占地46亩,中轴线长369米,整个建筑群坐西朝东,“迎旭日而得大气”。木牌坊上大书“天雨流芳”四字,乃纳西语“读书去”之谐音,体现纳西民族推崇知识的灵心慧性;石牌坊通体皆石,结构三层,是国内石建筑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议事厅端庄宽敞,气势恢弘,是土司议政之殿;万卷楼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粹,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士书画,皆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p> <p class="ql-block"> 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议家事之殿;光碧楼乃后花园门楼,史称其建筑“称甲滇西”;玉音楼是接圣旨之所和歌舞宴乐之地;</p> <p class="ql-block"> 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产物,而狮山古柏深处,还有木氏土司祭祀天,祖,大自然的场所,木府充分体现了纳西民族广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p> <p class="ql-block"> 木府这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带中原建筑的风采,同时它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中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而其坐西朝东,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则又见纳西传统文化之精神。</p> <p class="ql-block"> 木氏土司家族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鼎盛时期木府占地一百多亩,是八百年大研古城的心脏所在。</p> <p class="ql-block"> 木府同时也被誉为丽江的“大观园”,也是丽江“古城博物院”。在木府内现有大小房间共 162 间,里边还悬挂有11块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反映了木氏家族的兴衰历史。可惜的是,木府的大部分建筑都毁于战火。</p> <p class="ql-block"> 现在所看到的都是1996年大地震后,由世界银行贷巨款相助重建的。如今,纳西人说起“木老爷”来,就跟汉族人提到自己的老祖宗一样的倍感亲切和尊重。</p> <p class="ql-block"> 在古城里,“四方街”的名气很大,世人皆知,整个古城的街道是以“四方街”为中心向四面伸展,小巷如网,往来顺畅,在适当部位留有集散空地。</p> <p class="ql-block"> 街巷路面均用红色角砾岩(俗称五花石)铺成,雨季不泥,旱季无尘,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古城十分协调。</p> <p class="ql-block"> 可以这样说,“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临着酒吧的一条街,热闹非凡,有好多摄影爱好者在此等待最佳时刻为古城留影,更多的是南来北往、形形色色的观光客,用摩肩接踵,游人如梭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p> <p class="ql-block"> 混在游客里还有许多穿着民族服装的生意人,他们在揽客,康巴汉子牵着骏马四处寻找骑马的客人,而穿着民族服装纳西族姑娘找游客合影,此起彼伏的特色小吃的吆喝声让游客驻足。</p> <p class="ql-block"> “四方街”自古称为“大研”。这里四周青山,坝内碧野,泉水萦回,形同碧玉大砚,故有此命。</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宋末元初。相传因丽江世袭知府姓木,忌讳筑上城墙后变作“困”字,故不修城墙。城区以四方街为中心,射出四条大道,每条主道都有巷弄相随,巷弄四通八达,无死胡同。</p> <p class="ql-block"> 可能是旅游城市的通病,在这里商业气氛极浓,我来丽江至前,就曾经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即丽江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这里和内地的生活状态迥异,生活节奏比较慢,当地人总是显得从容不迫,悠闲自得。据说尤其是在丽江的冬季尤甚,堪称一景。</p> <p class="ql-block"> 丽江人称之为“烤太阳”——即躺在院子里老藤椅上,一杯清茶,一本闲书,或者仅仅是无所事事的烤着,恍惚间让人觉得这世上是否存在一个专属于丽江的太阳,因为它是那么温暖,那么独特。</p> <p class="ql-block"> ‘烤太阳’是丽江慵懒闲适生活的特有专利,享受丽江的太阳,这种感觉是在其它地方无法是感受的。冬日的阳光尤其让这座古城明媚温暖,也让它显得慵懒。暖阳穿过云层,均匀地铺洒在古城的青石板上。”诚然,无可非议的是,每个人都有他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p> <p class="ql-block"> 在丽江的许多地方尤其是在民居、客栈、咖啡馆,人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要一杯咖啡或茶,就这么坐着,读书看杂志,舒服极了。一个网友这样描述这个情景:“这一独特的称呼也许只有在丽江才能流传。</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发现,在丽江古城的小巷子里有不少出售手工艺品的小店,如自在服饰、东巴陶斋、聚艺苑画廊、时青茂木刻等都是别具风味的民族手工艺品小店。</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工艺品大多为手工的,价格相对贵一些,但是可以还价。游客不仅可以在这里选购合意的商品,有时还可以看到工艺品的整个制作过程。</p> <p class="ql-block"> 徜徉在丽江的古石板上,似乎忘记了俗世的一切烦恼。古城的灵魂是——水,它是那样的灵动,点活了这座古城,水呈扇形穿城而去忽浅忽深,浅者可以涉足,嬉戏、草石露出其间;深者成潭成渊,鱼蛙繁衍其中。</p> <p class="ql-block"> 水路或有或暗,明者傍路而过,人随水行,一眼见底;暗者有穿房入户,有潜入石板底下成暗流,直到一个不经眼的地方又冒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无数支流穿流古城,与散布在城区各处的井泉构成严整的水系,形成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高原水乡景色。在这高原上,演绎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画卷。</p> <p class="ql-block"> 要知道,仅仅在古城内的玉河水系上,就架有350多座形各式各样风格独特的桥梁。尽管丽江古城古建筑保存完整,但如果丽江古城没有这一带水,她的神韵也就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 映着古民居的飞檐灯笼,可以说最妙的是水声,环城一匝的水或疾或徐地流淌,水声或温柔或欢快。</p> <p class="ql-block"> 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景中,这就是丽江古城的魅力所在。徜徉在暖阳下的古镇青石板上,享受春风的馥郁,思绪翻飞,情归丽江,好梦在丽江。</p>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向原拍摄者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