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却砚博物馆

也许(cd)

四川 攀枝花 <p class="ql-block">  在攀枝花猫冬,抽空去了坐落在仁和区路歇桥的中国苴却(ju que)硯博物馆。建筑物外观神似砚台,不知道为什么,馆标“中国苴却砚博物馆”里“中国”两个字被淡化了(见图片)。是不是这个博物馆不是国家级的,不能用中国二字就不得而知了。</p><p class="ql-block"> “苴却”是地名,彝语里读音“zuo que”,估计在中华大字典里没有彝族语音的标识,人们都把“苴却”读为“ju que”。</p><p class="ql-block"> 苴却砚集中国古"四大名砚"之优点于一身,被当代著名书画大家启功、溥杰、范曾、黄胄、杨超、千家驹、董寿平、白雪石、王遐举等人,赞誉为“砚中珍品”、“书画良友”、“文房奇品”。</p> <p class="ql-block">  苴却砚石材产自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大龙潭乡境内)的悬崖峭壁之中。在上世纪60年代,仁和区还属于云南省永仁县,听说为了解决攀枝花工矿企业对农副产品的依赖,将地势平坦的仁和从云南划归四川攀枝花管辖。</p> <p class="ql-block">  苴却石,它石质细腻,色泽、花纹独特,有青花、蕉叶白、紫砂、鸡血等,其“石眼”更为特别(端砚也有“石眼”),有圆形、佛圆形,红似金瞳,形如猫眼。</p> <p class="ql-block">  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曾在苴却就地取石制砚。后因交通闭塞而未能大量开发流传。直到清代宣统元年,云南大姚县苴却巡检宋光枢,取砚三方,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而一举获奖,名震中外。</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苴却砚发祥于三国,辉煌于清代。</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苴却砚先后荣获亚太地区博览会、中国名砚博览会等多项金奖,并入选国家礼品赠送日本天皇、韩国总统等外国元首。</p> <p class="ql-block">  苴却砚石色紫黑沉凝,石质致密细腻,莹洁滋润,发墨如油,存墨不腐,石晶绚丽丰富,有石眼、青花、渔脑冻、冰纹、云纹、火捺、金星、绿标等,特别是石眼,碧翠高洁、鲜活如神、青如碧玉、红似金瞳、形如猫眼、鸲鹆眼等,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  苴却砚,人们又称它为中国彩砚,斑斓多姿、异彩飞扬、天生丽质、独步天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时代变迁,书法成为脱离主流的艺术,日常生活中对文房四宝的使用越来越少。</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雄厚的文化底蕴一定会发扬光大,苴却砚也一定会再写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