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于灵魂的安放

土魂竹韵

时光在路上 生命在延伸 <p class="ql-block">  在黄土高原上有一座古老小城,城不大却名气响彻全球,这就是安塞。除了安塞腰鼓之外古朴文化的标签还有剪纸、民间画、民歌、曲艺。安塞民风淳朴,人们的传统文化有些深遂,言语中有许多句子是文言或是外区域语句。在继承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八端”的理解守护很是透彻,且善践行。</p> 党校山王家大院 <p class="ql-block">  在小城中有座党校山,山坡上住着数户人家,其中有一户祖籍是陕西子州水地湾。是从上世纪四十年代由子州迁徙而落户於安塞,从此扎根於此地,户主是王应斌其妻徐桂兰。</p> <p class="ql-block">  王应斌年幼时在子州老家就开始了繁重的体力劳动,那些年代大凡人家都处于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十余岁时在其父王德山其母韩继忠带领下逃荒到安塞后家境依然非常贫困,一家人饥饿难耐全身浮肿生命垂危,当地人民政府得知后给予了帮助,才使得全家人脱离险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德山(右)韩继忠(左)(王应斌父母亲)</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经全家老小的齐心奋斗和勤俭节约终于开设了一个小百货店“德胜隆记”其中的艰辛难予言表。一九五四年响应国家号召加入公私合营,王应斌成为公私合营单位员工。</p>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王应斌天没亮就怀揣两个饼扛着扁担从安塞步行到八十里外的延安进货。进好货担着货物又返回八十里外的安塞,路上饿了就啃两口干饼,渴了就喝河里的水。当时来回要过三十八次河。非常辛苦劳累,肩上挑的不但是重担可以说是拼搏也是全家人赖以生存的希望。</p> “德胜隆记”印章, 公私合营的股票 <p class="ql-block">  王应斌与徐桂兰在一九五四年成婚,共生育五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渐渐长大,家中经济情况很不乐观,自幼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五兄弟,从小受父母亲的自强不息的影响和教育,主动为家中生活解难分忧,到田中罄洋芋和红薯,上山砍柴,捡兰炭从中深深感悟到父母的不易和生活的艰难。</p><p class="ql-block"> 王应斌身为共产党员又作为五子们的父亲,为了培养五子成材,言传身教极为严历。经常教导五子们要听党的话,跟党走。牢记毛主席的恩情。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生基础教育,树立正确三观。</p> <p class="ql-block">青年时期王应斌(左)其长兄王应科(右)</p> 青年时期的徐桂兰 <p class="ql-block">王应斌与徐桂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结婚证书。</p> <p class="ql-block">  日月如梭,在父母的精心培育下,五兄弟在艰苦环境中刻苦努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终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陆续考入大学,当时在小城和延安成为美谈。学业有成后各赴他乡努力工作,尽职尽责并且各有成就与建树。</p> <p class="ql-block">  星转斗移,二零一五年王应斌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三岁,二零二四年徐桂兰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八岁。五兄弟对父母亲的逝世悲痛欲绝,悲哀至极,怎能忘记恩重如山的父母亲,怎能忘记生养之情,人寰之中未必再有失去双亲的悲痛与伤感。五兄弟从内心割舍不下亲情,毅然决定在王家大院设立“承恩居”纪念馆。纪念愐怀不凡而又平凡的父母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祭文</b></p><p class="ql-block"> 张喆</p><p class="ql-block">老妈,您安息吧!</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伤心欲绝的时刻,愿天堂的大门为您敞开,没有病痛的折磨,只有永恒的平静,老妈您放心走吧!</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的母女亲情,见证了您是一个坚强而乐观的母亲。当五个儿子,五个小家,都离开家乡,离开了您外出发展。您则固守着王家大院,数年如一日,翘首期盼着孩儿们像北飞的大雁般如期回归。最让儿孙感动的是:每次电话视频,您总是用洪亮的嗓音,铿锵有力地大声说:我一切都好!请亲人们放心!这句名言,您说了几十年呀!同为母亲的我,深刻体会到,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多么多么大的勇气和坚强!</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的母女亲情,见证了您是一个勤俭持家,教子有方的母亲。没上过几天学的你和爸,在那艰难岁月,凭借着超于常人的吃苦耐劳,含辛茹苦地把五个儿子培养成大学生、研究生。并在各个领域均有所建树。这是一件令您一辈子都骄傲和自豪的事儿!</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的母女亲情,见证了您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长姐。幼年时因父母早逝,您与外婆一起承担起了养育三个弟妹的重任。无论是柴米油盐,或是缝䃼浆洗,还有弟妹们的上学工作,一切的一切都靠着自己的双手。</p><p class="ql-block"> 由于生活所迫,小小年纪就承担了一个家庭顶梁柱的角色,您练就了坚强、干练、甚至泼辣、不甘受欺负、吃苦耐劳的顽强性格。长姐如母,姐弟们相互扶持,开枝散叶,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家庭。弟妹们对长姐的尊重与感恩持续至今,永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的母女亲情,见证了您是一个具有顽强毅力及强大忍耐力的女人。一生育五子,并培养成才,这是多么巨大的功德啊!股骨颈骨折,您能强忍巨痛,在极短的时间里重新站起来,这是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啊!为了讨生话,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地为单位二、三十人烧水做饭数年,风雨无阻。</p><p class="ql-block"> 晚年,您因大脑萎缩,一度出现了常人无法理解的怪异现象,我们知道,那是因为您生病了,无法自控,原本您也是一个热爱生活,酷爱打扮,干净利落的美丽女子。 </p><p class="ql-block"> 近期,为了给您过八十八岁生日,我们回家,却突遇您摔伤,不得已住院,因诱发并发症,一度进入深度昏迷,水米不进,病危抢救。在儿孙们绝望的情况下,经一个月抢救,您竟转为平稳。</p><p class="ql-block"> 在陪伴您抗击病魔一个月的过程中,亲眼见证了您是如何被病魔折磨,痛不欲生,且强忍各种疼痛不哭不闹,简直是不忍目睹。您的痛,我都能感同身受,因无力相助,日夜倍受煎熬。连续抗击病魔两月,因苍天无能,您还是败于病魔,最终,以骨瘦如柴,永世绝别于儿孙,令后代亲人悲伤欲绝!</p><p class="ql-block"> 老妈,您不用牵挂,请放心走吧!进入天堂,您就可以远离苦海,摆脱病魔。这是让您换一个地方,远望儿孙,守护儿孙。</p><p class="ql-block"> 老妈,我的婆婆妈!40年的情缘未了,让我们来世再续吧!我们会永远记挂着您。请您安息!望您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零二四年十月十日</p> <p class="ql-block">注:张喆为王应斌徐桂兰仲子王建国妻子。</p> 纪念先辈的“承恩居” <p class="ql-block">  “承恩居”分为第一展室,第二展室。</p><p class="ql-block"> 展出内容以实物为主,记载代表陕北人的那些年代艰辛生活岁月,同时记录着时代发展的年轮。</p><p class="ql-block"> 第一展室内展出器皿、文字件、图片等计233件。</p><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室内展出器皿、文字件、图片等计247件。</p><p class="ql-block"> 两展室内前言,结束语和分部文字版共七块。</p><p class="ql-block"> 合计两室总展出数量为487件(个)。</p> <p class="ql-block">承恩承德承贤良,恩德恩泽恩仁爱</p> <p class="ql-block">  展室内容分前言、第一部分:痛别故乡南下求生;第二部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第三部分:言传身教树家风严管智教下一代;第四部分:吾辈当自强唯我少年郎;第五部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按时间推移陈设,充分体现岁月年轮和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主要以实物和文字件叙述社会前进步伐和家庭的演变过程。更为重要的是纪念愐怀五兄弟父母亲的功德和生前的生活足迹。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前言和第一部分:痛别故乡南下求生</p> 韩继忠的大襟传统黑棉袄 韩继忠的小脚鞋和鞋垫 韩继忠手绣抌头顶子 韩继忠手剪绣花底样 <p class="ql-block">王应斌徐桂兰夫妻二人五十余岁留影</p> <p class="ql-block">王应斌入党前后。自己记录的过程时间。</p> 安塞政协委员证件 荣获双文明荣誉 荣获地区五好大家庭荣誉 飞人牌缝纫机和土炕 <p class="ql-block">双卡双带录音机,电子管收音机。</p> 煤油灯,青铜壶。 羊皮大衣,老式暖水壶。 <p class="ql-block">笸箩、罗面架、罗面罗子、斗</p> 摊黄鏊子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七年夏,王应斌冒生命危险在咆哮和滔滔泥浆大山水中捞河材,不是勇敢而是无奈之举,只是为了解决家中无柴无碳的困境,为了家人他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可歌歌泣的父爱,五兄弟至今难以忘怀当时惊心动魄之场景。</p> <p class="ql-block">  老盆,水瓮,纸囤囤。纸囤囤是韩继忠用纸浆制作的放粮食用。</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p> <p class="ql-block">小镢头是五兄弟年少时的劳动助家工具</p> 一九九二年王应斌的选民证 王应斌的生前荣誉证书 <p class="ql-block">  徐桂兰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起早贪黑,冒严寒顶酷暑日重一日的打工为兄弟五人上学和补贴家用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艰辛劳累和辛勤汗水。</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票据是打工工钱的发票。</b></p> 王应斌使用过的医用器械 老物件 <p class="ql-block">  王应斌徐桂兰夫妻一九九三年十月在自己家院内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已步入中年的王应斌徐桂兰在党校山家中院内留影。</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一年王应斌徐桂兰去四川成都看妹妹王秀英用过的车票。</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在机场迎接归国的周总理挂像。</p> 徐桂兰叁于社会活动用品 <p class="ql-block">王应斌参与社会活动用过的证件</p> 老物件 <p class="ql-block">  当五兄弟年令尚幼,家中困难,冬天没有御寒鞋袜,王应斌用此拔丢埝羊毛线,然后亲手打成羊毛裱供家人御寒。关爱家人胜过关心自己。</p> <p class="ql-block">  纸质鞋模板样,徐桂兰有颗爱家人的热心更有一双巧手,家中人多穿鞋买不起是个大问题,她就从老到少一双双用双手缝纳还要给娘家人做,做的时间久了右手手指头导致变形。真可谓: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p> 民国时期老物仵 <p class="ql-block">二室:第三部分,言传身教树家风,严管智教下一代。</p> <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三年十月,王应斌徐桂兰夫妇和五个儿子安塞家院内合影。</p> 荣誉证书 王应斌的政协委员会代表证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吾辈当自强唯我少年郎</p> <p class="ql-block">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一日五兄弟在西安合影</p> 在校所获部分荣誉 一九七零年大家庭合影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延安报刊登王应斌徐桂兰五个儿子上大学的报道。</p> 徐桂兰与弟递妹妹合影 <p class="ql-block">  仲子王建国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p> 老物件:算盘 老物件 <p class="ql-block">五兄弟上世纪八十年代结婚时的礼谱</p> 毛泽东著作 次子王建国资历证 <p class="ql-block">  三子王建东企业管理特色2002年3月1日刊登在厂长经理日报。</p> <p class="ql-block">四子王建清荣获抗非典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四子王建清荣获陕西省科技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  王应斌徐桂兰过八十大寿季子王建清恭加(天大)二字。</p> <p class="ql-block">幼子王建军孝敬父母亲在2002年买的按摩椅。</p> <p class="ql-block">长子王建华二零一五年荣获安塞第二届十大孝子荣誉。</p><p class="ql-block">一九九九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大庆最佳设计奖。</p> 曾经的奖状 <p class="ql-block">王应斌用台历记录家庭成员的生活轨迹</p> 老物件 老物件 <p class="ql-block">  王应斌对生者尽心尽力,对逝者很是敬畏,逢年过节祭拜故人手托木盘,盘中摆满小碟,各种祭品装于小碟之内,带领家小双手奉盘至老坟。</p> 毛泽东著作 老物件 老物件 老物件 <p class="ql-block">   次子王建国撰写的《我的父亲和家人》《我的母亲和家人》两部有永久记念意义的书。</p> <p class="ql-block">  在当今物欲横流,民风不纯,又在错综复杂生活环境的改变下导致了传统文化观念渐渐淡薄,亲情关系也有减弱之势。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优良的传统民族文化“八端”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妄却和无视。六神无主既度不了他人,更度不了自己,使得人们处于非常尴尬的道德境地。</p><p class="ql-block"> “承恩居”的设立为纪念先辈的功德同时启迪后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与秉承。列宁曾讲: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时代前进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随之并行。习近平主席强调: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要不断发扬光大。为复兴伟大的中国梦更需要优良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相佐。“承恩居”在历史的行进中已默默承载了神圣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完成於延安市安塞区党校山王家大院 土魂竹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年12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