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家动物博物馆看鸟吧!

行者徨

猛禽到底有多大?<div>在北京动物园见过金雕,若收拢翅膀呆坐在树枝上,不就是大几号的胖乎乎的斗鸡吗(体长在76~102厘米之间,雌鸟体重约在4~6千克之间,而雄鸟体重仅在3~4.5千克之间)。等它张开翅膀,对它的庞大体态就很“恐惧”了,翅展在185~220厘米之间,在锐利的目光注释,就忍不住两股战战,一点儿也不想尝试它爪子上那几个凶器的锐利度。</div><div>大鵟、普通鵟,野外观鸟时,应该见过好几次,距离太远了,都觉得看起来还没有斑鸠大。目击又时间短,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凶猛”。</div><div>长耳鸮,近距离看见过,应该是2、30米的距离吧,藏在高大的柳树上,比一只成年猫小很多,感觉戏称“小猫”恰如其分。</div> 自然之友野鸟会,元旦后有两场郊区观鸟活动,有遇见猛禽的大概率。心动,但不敢行动。回京后就一直头痛,应该是缺氧造成的,不敢再招惹2、3个小时的空调大巴。7级西北风,加上零下的低温,也是心血管疾病恐惧老人出野外的死穴。<div>家属提议到动物博物馆看看,看了它们的微信公号,应该是一个适合我身体状况的项目。</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白冠长尾雉,中国特有鸟种之一</i></h5> 鸟类展厅入口的白冠长尾雉就给了我一记重重的视觉打击,在图册上不知道看过多少次,在董寨保护区也仔细地端详它们窜来窜去,可是根本不可能从这种视角去感受它的美。 一什么是鸟 这一部分呢,主要介绍鸟类的生物学知识,看完后有什么触动?改变演化方向的,不只是自然环境因素啊(怎么获取更多食物,怎么隐形保命),传宗接代的本能,异性的欢喜,才能保留那些会导致丧命的超长的尾羽吧!人类有些奇怪啊,LGBT会导致什么结果,成年个人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可能有选择中止基因遗传的权力,可某些政府为什么要鼓励呢?而且真的同性恋是没有后代的,偏好基因是怎么遗传下来的呢?(生物因素?环境因素?)科学家已经观察到,有些物种,如鳝鱼、小丑鱼、鹰鱼、海鲈鱼,为了获得更多后代,它们会改变性别。还发现了雌雄同体的红衣凤头鸟,但在3年跟踪观察期,没有见过发声和交配。 二中国特有的鸟类资源<div>中国已经发现记录的鸟种超过1400种,其中93种为中国特有鸟种,隶属于5目25科55属,它们在城市里是无法偶遇的。</div> 三中国鸟珍稀的鸟 猛禽实际体型差异可真大,金雕体长78~93CM,翼展190~234,比它更大还有兀鹫,比如高山兀鹫体长103~110CM,翼展260~289CM。而最小的猛禽,红腿小隼,体长14~18CM,翼展28~34,萌萌哒的,论起“猛”的表情,远不如伯劳。<div>长相上,鹰和隼更相似吧,可分子生物学的进化树上,鹰和鸮更接近。所以,所有的基因都是有功效的吗?基因到底是怎样发挥作用的?</div><div>鹰和鸮的头部,演化出的差异更大,一个适合白天,一个适合夜晚,这样它们就占据不同的生态位,避免恶性竞争,这也是生物界的“优势发展策略”吧。这些知识在初中生物学中就有介绍,在看了实物后,会有些什么启示呢?上个世纪8、90年代,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一窝蜂地学奥数,学英语,之后抢乐器;北大新生状元菜地,一会儿是生命科学院,转眼是管理学院,又变换到计算机学院。在通用AI全球炒作的时代,小娃娃都架着近视眼镜去学用AI写作文吗?</div> 四鸟类系统展柜<div>将近300种鸟类的标本,有些还特意说明,是从盗猎者手中缴获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第一款,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也就是说,制作野生动植物标本是要主管部门授权的,没有几个合法的博物馆有这么多真实的标本。</div> 这是绿孔雀,绿孔雀才是我们国产的孔雀。绿孔雀比蓝孔雀更大、更凶猛,不肯被驯服。南海子公园里的蓝孔雀已经胆大如溜达鸡了,伴随着游人游园,发现小朋友手中有食物会靠上去。而更剽悍的绿孔雀快要消失了,仅在云南中南部热带河古或季雨林罕见。为了它们种群的延续,自然之友还打了一场环保官司,导致一座水电站停工。保护一个物种,其实是保护某种类型的生境,从而也保护了这个生境中的其它珍稀物种,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陈氏苏铁。物种和自然界的演化是一个很难预测的不确定的巨复杂问题,而中国政府和民众都牺牲了很多可确定的巨大的短期利益,人类的认知和伦理一直在发展,要几十年数百年后,才能评估现在的决策和行为是否有远见卓识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何其难。<div>孔雀演化出这么招祸的外表,应该不是它有意识的。人类呢?若基因工程继续发展,可以挑选容貌基因,难道以后女生都是整容模板脸,而男生都是女相?也好,都一张脸,就没有所谓的祸水啦!智力、人格的相关基因和表达方式,更不清楚,还不到操心的时候。</div> 在仔细端详过500多件标本,又通过语音和视频深入了解它们的故事后,不可能不爱上鸟吧!<div>以前为了认鸟,冬天时去过北京动物园好些次。那里的水禽湖是活水,冬季常有迁徙的野鸭在那吃白食。因为光线和距离,其实不怎么清楚野鸭的羽毛色。图册上的羽毛颜色,若是手绘版的,有些夸张;若是照片版的,同一种的五花八门,化学色+结构色,受光线和摄影角度以及后期的影响。</div><div>看标本,可以发现更真实的样子和特征。比如可以端详“青头”,到底是什么怪异的颜色,不是黑,但我的词库不知道用什么词才贴切;“红头”,好像就是色调偏红,若用色卡,那都是完全不同亮度、饱和度。因为是标本,形体大都偏干瘪,羽色完全没有野外的那种光彩。但相对的大小以及重要特征还是不会错的。比如豆雁,以前用望远镜看,以为在嘴端有一段黄色,标本上是在靠近前端的位置。卷羽鹈鹕,比白鹈鹕小很多。羽毛的白色,卷羽鹈鹕的是不干净的灰白,白鹈鹕是亮度比较高显干净的白。</div><div><br></div> <h3>我们在猛禽前驻留的时间比较长,左看右看,尤其是仔细观察眼睛和利爪,这些细节在户外观鸟时很难看到的。在百望山观猛时,也有幸见过一些种类,在望远镜中就是一小块影子飘过,哪里有凶猛的眼光。它们的羽色也是黑白、褐色为主,好似荒漠迷彩的配色。有实力的大佬,从来都是低调隐身的吧。猛禽的身体配置,都是为高效捕猎准备的,没有多余的部分,也就不会消耗额外的能量,一天中只需要很少的时间觅食,吃饱了就休息,是现代躺平年轻人的梦想境界吧。</h3> 博物馆的一层,提供饮用开水, 各楼层也有休息的长凳,我们是自带了面包。参观的游客,幼龄的孩子不少,一群群小学生瞪着好奇的眼睛包围着讲解员,有的还在儿童推车内坐着,讲话都不利索。中学生难道不是应该更加感兴趣吗?学了生物,又没有做解剖实验的机会。 博物馆门票40,60~69岁、军人、学生,都是半价,1.3米以下、70岁以上,免票。北京游览年票、博物馆通票、森林年票,都可以使用。这就是为什么要留在北京了,北京的衣食住行都很可怜可笑,但它有一些独特的资源,可以支持我们一生不断增长的发展需求。动物博物馆的标本,看一天仅仅是浮光掠影。看一次不够,还可以反复来。看了标本,再去野外观察,又是奇妙地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