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我与朋友一同踏上了前往瞻仰陈独秀在重庆江津城郊鹤山坪旧居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来到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庄重古朴的牌坊,牌坊正中书写着“陈独秀旧居”五个金色大字,向前20米左右,就是他旧居的院落。旧居正门两边土红色的木牌上,用小篆镌刻着陈独秀晚年亲自写下的一副对联:行无愧怍心长坦,身处艰难气如虹。这副对联,是他一生气节和风骨的缩影,更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馆内核心展厅面积3000平米左右,通过40多件珍贵文物、100多张历史照片、近200份文物史料和近200件(组)陈列展品,真实客观地再现了陈独秀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陈独秀,生于1879年10月9日,安徽怀宁人。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和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1927年,由于他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中共“八七”会议上被撤消总书记职务。</p> <p class="ql-block"> 为了追求理想,他拒绝国民党高官厚禄的引诱,一生5次入狱,7次被通缉。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当局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不得已将关押在南京监狱的陈独秀减刑释放。由于没有经济来源,陈独秀出狱之后的日子过得很清苦。虽然不断有当局派来的说客过来,想引诱陈独秀重新站队。但落魄之中的陈独秀始终不为所动,不慕官不羡钱,带着妻子潘兰珍流徙至江津城郊的鹤山坪,过上了甘守清贫的隐居生活。</p> <p class="ql-block"> 在鹤山坪期间,他埋头研究中国传统国学中的“小学”,即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一天,设在白沙镇的国立编译馆派人找到陈独秀,说要请他编写了一本《小学识字教本》,并提前送来了2万元钱。这对于当时正处在贫困潦倒中的陈独秀来说,真是一笔巨资,雪中送炭。</p><p class="ql-block"> 陈独秀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大学者,写本书可以说是家常便饭,没过多久,他就完成了《小学识字教本》一书,而且自认为写得很不错,国立编译馆的馆长读罢也很满意,但按规定必须送到教育部去审查才可印行,当即派人送呈上去。当时,陈立夫任国民党教育部长,他得知此书是陈独秀所写,怀疑这位中共早期领导人与创始人,在书中夹带“私货”,便亲自对书稿进行严格的审查。可是陈立夫水平有限,实在看不出什么名堂,翻来覆去看了半天,最后盯着书稿的题目说道:“我看此书内容似乎没有大碍,不过‘小学’二字不妥,必须改掉,否则容易和小学校混为一谈。”</p><p class="ql-block">国立编译馆的负责人把陈立夫的意见反馈到陈独秀那里,后者听罢大怒:“陈立夫懂得什么?‘小学’指声音训诂、说文考据,古来有之,是早已约定俗成的说法。真按陈立夫说的改掉‘小学’二字,那整本书都变得不伦不类了,不能改,一字也不改!”国立编译馆的负责人见陈独秀态度如此坚决,不敢把书稿拿去印,但也没去找陈独秀要回预支的那2万元稿费。陈独秀虽然贫穷潦倒,但他毕竟是一个有原则、有气节的人,对妻子潘兰珍说:“书没有印出来,但2万元预支给我的稿费也不能动,”继续过着清苦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因为生活困苦,营养不良,同时承受着政治上的双重压力,这些因素使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为了缓解病痛,陈独秀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包括一个以蚕豆花为药引的偏方。然而,由于蚕豆花发霉产生了酵素毒汁,他在饮用后中毒,最终未能挽回生命,于1942年5月27日与世长辞,享年63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在陈列馆的结束部分,展示了毛主席、邓小平在内的历代领导人和一些社会贤达给予他高度的评价,赞颂他的历史功绩,其中鲁迅先生对陈独秀的评价更是生动形象:“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p><p class="ql-block"> 此次瞻仰陈独秀旧居之旅,不仅让我领略了陈独秀旧居的古朴风貌,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陈独秀作为一位伟大历史人物的风采与精神。这段历史的记忆,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谭方明</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