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6日晨参观世界自然遗产地-明孝陵。</p> <p class="ql-block">南京有“六朝古都”“十代都会”之称,景区外大道旁是一排石柱,记录南京曾经做过首都的朝代。</p><p class="ql-block">包括:东吴、东晋、刘宋(南朝宋)、南齐、南梁、南陈、南吴(杨吴)、南唐、明朝、南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p> <p class="ql-block">岁月悠悠,林木森森,走进历史,探索明朝600年来发生过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从5号门进入,路旁放置着一些明代石刻遗存。</p> <p class="ql-block">莲纹方座</p><p class="ql-block">石刻应为明代宗教建筑构件,雕有莲纹、缠枝花草及忍冬纹,雕工精致。托架为仿古建筑形式,缓缓而生,使石刻纹饰易于观赏,整体雕塑造型也显得端庄典雅。</p> <p class="ql-block">仰天莲花</p><p class="ql-block">石刻为明代佛教遗物,四周侧面雕有三层仰莲纹饰,造型精致有序。钢构部分为仿古建斗拱造型,挺拔刚健,有力托举起盛开莲花。</p> <p class="ql-block">鼓凳</p><p class="ql-block">大、中、小三件石鼓凳,明末清初遗物,青石质。鼓身有连珠纹饰,还有对称的铺首图案。鼓架为仿古建斗棋形制。三鼓顺序排列,富有节奏韵律。</p> <p class="ql-block">宝珠为唐代佛塔顶部石构件。其腹部刻有铭文,现已漫漶不清。周边为方形框架,充满沧桑的古朴石刻雕塑与现代几何图形的框架相结合,带给人们力与美的视觉享受。</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景区简介</p><p class="ql-block">Introduction to The Ming Tomb Scenic Area</p><p class="ql-block">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坐落在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明孝陵始建于洪武十四年</p><p class="ql-block">(1381),永乐十一年(1413)竣工,历时32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明孝陵的陵寝制度承前启后,独创新规,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地位崇高,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帝陵规制上具有里程碑地位。1961年,明孝陵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明孝陵自起点下马坊至玄宫所在的宝城,纵深近3000米沿途分布着大金门、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楼、神道石像生、棂星门、享殿、方城明楼等30多处不同风格、用途各异的建筑物和石雕艺术品。明孝陵景区还包括明东陵、梅花山、梅花谷、红楼艺文苑、紫霞湖等著名景点。</p> <p class="ql-block">明初,朱元璋开创了一系列的新制陵寝,成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规,又创方城名楼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明孝陵作为中国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景区地图</p> <p class="ql-block">大金门是明孝陵外郭城的正门,也是正式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南向,有券门三洞,门下部为石造须弥座,束腰部雕花,体现了明初国家建筑的创新风貌。门顶部为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已毁。门西侧与外郭红墙相接,现仍可看到连接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神功圣德碑楼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筑平面作正方形,楼顶已毁,俗称四方城。内置朱元璋第四子、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由朱棣撰写,记述朱元璋一生事迹,共2746个字,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p><p class="ql-block">2012-2013年对其进行了加顶保护。</p> <p class="ql-block">石象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一段,长615米,沿途依次排列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这些石兽用整块巨石采用圆雕技法刻成,线条流畅圆润,气魄宏大,风格粗犷,既标识着帝陵的崇高、圣洁、华美,也起着保卫、辟邪、礼仪的象征作用。</p> <p class="ql-block">石狮 Stone Lion</p><p class="ql-block">狮有兽中之王的尊称,生性灵活凶猛,可威服百兽,被佛教尊为护法的灵兽。陵前放置石狮,以显示帝王的无上威严和势力的强大。</p> <p class="ql-block">獬豸Xiezhi</p><p class="ql-block">獬豸(音xiezhi)熊目独角,又名任法兽,是传说中的神兽。头生一角,如遇二人相争,必以其角触不正之人,把它放在陵前,取“正直不阿”之意。</p> <p class="ql-block">骆驼 Stone Camel</p><p class="ql-block">陵墓前置骆驼是明孝陵的首创。陵前置骆驼有炫耀国力强盛,象征西域安宁、国家繁荣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石象 Stone Elephant</p><p class="ql-block">石象造型简洁生动,形态逼真,十分传神。在东汉时,帝陵神道上已有象的位置,明代继续沿用。</p> <p class="ql-block">麒麟 Qilins</p><p class="ql-block">麒麟是古代人民想象出的一种瑞兽,融虎、狮、牛、龙形态于一体,为帝王仁德才出现的瑞祥之物,是只有帝陵才能放置的御用品。</p> <p class="ql-block">石马 Stone Horses</p><p class="ql-block">马是明代朝会仪式上皇帝仪卫队伍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陵前自然不能缺少。石马双目有神,神情高昂,似在炫耀帝王生前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翁仲路神道</p><p class="ql-block">翁仲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二段,长250米,依次排列一对望柱、两对武将和两对文臣。柱顶置圆柱形冠,柱身满雕云龙纹,改变了唐宋以来神道望柱顶部作莲花式的风格,具有艺术上的创新意义。文臣、武将威严端庄,是陵墓的仪卫者和忠实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一对望柱</p> <p class="ql-block">武将</p> <p class="ql-block">文臣</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p><p class="ql-block">棂星门南向偏西20°,结构为三间两垣六柱,面阔20米。现门为2007年3月按照原门基、残柱、柱头进行修复。门基座的6块柱础石和9块抱鼓石是明代原物,柱础石侧面浮雕花草纹。过棂星门,神道趋于东北走向,长275米,至陵宫前金水桥。</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Logo</p><p class="ql-block">明孝陵是一代传奇帝王,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陵。陵寝制度承前启后,独创新规,在中国古代帝陵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地位崇高,影响极为深远。1961年,国务院公布明孝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二十七届会议审议。明孝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单曲拱桥</p> <p class="ql-block">金水桥是通达陵宫的桥梁。它与陵宫处于同一南北中轴线上。桥身作石构单曲拱桥样式,原桥排列5座,与正北方200米处的5孔陵宫门一一对应,现仅存3座,桥基和两岸石堤是原物。</p> <p class="ql-block">文武方门是明孝陵陵宫的第一道门。1998年,中山陵园管理局依据明代孝陵规制,恢复其原貌。墙下保存一方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撰写的“特别告示”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会衔竖立的保护明孝陵的告示。</p> <p class="ql-block">东、西井亭遗址</p><p class="ql-block">文武方门至享殿前门之间组成第一进院落,明代东西两侧原各设一水井,并配建井亭。现西井保存完好,东井井栏石、井亭及亭柱础俱已无存。当年祭祀宰牲或御厨用水均汲于此二井。</p> <p class="ql-block">北美鹅掌楸</p> <p class="ql-block">碑殿建于清康熙年间,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谒陵,见墙垣多倾圮,下旨“交与江苏巡抚宋荦、织造郎中曹寅会同修理",并御书“治隆唐宋”四字,交与曹寅(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勒石制碑,以垂永久。碑两侧是乾隆皇帝题书的御碑。</p> <p class="ql-block">“治隆唐宋”是康熙皇帝对明太祖朱元璋治理明朝的高度评价。“治隆唐宋”的意思是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要比唐朝和宋朝还要好,明朝的治理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碑殿墙上精美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用来供奉朱元璋及其皇后、嫔妃的牌位,是一座拥有三层石造须弥座台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巨大木结构殿宇,殿现仍遗留有56个石柱础。原建筑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重新修建。</p> <p class="ql-block">内红门Inner Red Gate</p><p class="ql-block">内红门是陵宫的第三进院落的门道。原为三洞对开的双扉红门,门顶覆黄色琉璃瓦。入此门,寓意是由阳间走进阴间,因此,内红门又称阴阳门。</p><p class="ql-block">内红门遭到损坏后,长期只存一洞通行,2006年7月至9月按旧制修复。</p> <p class="ql-block">开基定室</p><p class="ql-block">戡乱安民得统正还符汉祖</p><p class="ql-block">立纲陈纪遗模远更胜唐宗</p><p class="ql-block">明太祖朱元璋遗像</p> <p class="ql-block">明楼</p><p class="ql-block">明楼为明孝陵首创的建筑形制,建造在方城顶部,是明孝陵建筑的最高点。楼顶重檐九脊,覆黄色琉璃瓦,南面开三孔拱门,东、西、北三面各开一孔拱门,方砖墁地。</p><p class="ql-block">明楼是明清皇家陵寝同类型建筑中体量最大、等级最高者,迄今已历600余年沧桑。清末太平天国时期,战火焚毁了孝陵所有建筑的木构部分,明楼也仅留四壁墙垣耸立在方城之上。</p><p class="ql-block">现存孝陵明楼屋顶为2009年进行加顶保护工程时所恢复。</p> <p class="ql-block">孝陵</p> <p class="ql-block">通过隧道走上墙楼</p> <p class="ql-block">明墙底部是石质构成,石块风化斑驳。</p> <p class="ql-block">站在城墙边眺望,明孝陵是一很大范围,步道笔直,树木郁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宝顶紧连方城的北面,是一个直径达325米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原是钟山南麓的一座小山,即独龙阜。宝顶周围建有一圈以条石作基础的砖构城墙,周长1000多米,形成宝城。宝顶下部即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地宫所在。</p><p class="ql-block">(无人机应该可以看到)我没有看到。</p> <p class="ql-block">升仙桥,石造单券拱桥,长57.5米,宽26.6米,是明初桥梁建筑中的杰作。两侧置石雕栏杆,当年朱元璋灵柩由此过桥入葬,桥后7.8米,即是方城。</p><p class="ql-block">升仙桥两侧石栏、螭首多残缺,2006年5月到6月间对栏板、望柱、螭首进行了修复。</p> <p class="ql-block">位于享殿之前,东西各一座,由黄、绿琉璃件组装而成,小巧玲珑。炉顶为单檐歇山式,正中辟券门,门内为小室,用于焚烧祭祀所用的神帛和祝版。</p> <p class="ql-block">详细朝代列表及其建都时间</p><p class="ql-block">东吴:孙权在222年建立东吴,定都建业(今南京)。</p><p class="ql-block">东晋:司马睿在317年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p><p class="ql-block">刘宋(南朝宋):刘裕在420年建立刘宋,定都建康(今南京)。</p><p class="ql-block">南齐:萧道成在479年建立南齐,定都建康(今南京)。</p><p class="ql-block">南梁:萧衍在502年建立南梁,定都建康(今南京)。</p><p class="ql-block">南陈:陈霸先在589年建立南陈,定都建康(今南京)。</p><p class="ql-block">南吴(杨吴):杨溥在909年建立南吴,定都金陵府(今南京)及江都府(今扬州)。</p><p class="ql-block">南唐:李昪在937年建立南唐,定都江宁(今南京)。</p><p class="ql-block">明朝: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后迁都北京。</p><p class="ql-block">南明:弘光帝在1644年即位,定都南京。</p><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洪秀全在1853年建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孙中山在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