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岁末年初,东至县泥溪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主庙会”所在地元潘村,一位叫方同国的本县东流籍的爰心人士捐赠了一座“余公亭”,屹立在“福主祠”门前。据悉,该亭是方同国专程从山东花了6万元购买运回东至元潘的,建立此亭以纪念余公,传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表达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元甲山福主庙会是集祭祀、歌舞、文娱、商贸于一体的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安徽省东至县的泥溪、龙泉、尧渡和外省等地。泥溪的福主庙会主要流传于泥溪镇元潘村元甲山自然组及周边村庄。根据秋浦县志(东至县)记载,福主庙会是为了纪念在秋浦县(东至县)为官的陈杲仁、明万历皇帝封其为“福主余公”神号,后乡间百姓均称其为余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元甲山的福主庙会是为了纪念隋末唐初清官陈皋仁的。当初他任秋浦县令时,瘟疫流行,可谓白骨露于野,百里无鸡鸣。上面无视,下面无策。陈皋仁为拯救百姓,让灾情上达天听,不惜殒身,于中秋日携其幕僚康师爷、罗都头饮鸩殉职。以身家性命,为百姓求福祉,这样的人 自然成了老百姓的“福主”。明朝万历年间,皇帝巡游江南,得知陈皋仁的事迹,乃追封其为“忠朝武烈大帝、福主余公”,其幕僚康师爷、罗都头追封为“驾前康、罗二将”。至此,每年的中秋日,元甲山人都要举行福主庙会,一为纪念“余公”,二为祈福于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元潘人历经四百余年接力传承不息。他们就是要通过非遗文化传承记住乡愁,激励人们将“陈皋仁”那种忧国爱民的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省级非遗“福主庙会”传承人王建康说:“修亭是一件功德之举,不仅为村民提供休息和缅怀先祖的地方,帮助他们心灵得到平静和安慰,同时也起到了美化环境和加强我们元甲山社区联系的作用。”(汪冯青)</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