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云水谣,一个诗意缠绵、美得不能再美的名字,作为一部电影它改编自张克辉的电影文学剧本《寻找》,《云水谣》由英皇影业和台湾龙祥娱乐联合出品,讲述了男女主人公跨越60年、穿越海峡两岸凄婉而感人的爱情故事。</div><div><br>影片的一部分取景地是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的长教村,闽南客家人的聚居地,影片公映后,云水谣的名字深入人心,长教村也成为很多影迷的 “寻根” 之地,于是,当地人索性将长教村改名为云水谣!</div><div><br>这和云南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有些相像,但思茅和普洱还是有历史渊源的,而云水谣则是因电影而得名,不知道是谁蹭了谁的流量。</div> <div><br></div><div>云水谣(长教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当时是一个由多个姓氏杂居的客家村落。由于战乱频繁,这里成为躲避的绝佳之地,吸引了王氏和简氏祖先迁入并繁衍生息。</div> <div><br></div><div>云水谣古镇里有个古榕树群,由13棵百年、千年的老榕树组成,最大一棵的树冠覆盖面积达1933平米,也是电影重要的取景地。</div> <div><br></div><div>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水车,其实并非历史文物,而是拍摄时新建的道具,如今成为云水谣的标志之一。</div> <div><br></div><div>由于历史年代久远,加之现在的年轻人多外出不再居住古镇,这里的许多建筑逐渐破败,更显得沧桑厚重,每一砖一瓦似乎都写满了故事,尽管我不知道是什么故事。</div> <div><br></div><div>有些故事一直在传扬,有些则被人遗忘;有些是发生在一两个人之间的,永远都不会遗忘,就像电影里男主人公所说:“我会记住的,要是我忘了,就是我不在了。” 这些故事,也许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div><div><br>愿所有真情不被辜负,愿所有真心都被善待,愿有情之人终成眷属,愿有心之人得偿所愿!</div><div><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余温散尽的夕阳</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地间走了一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跋山涉水后落个停当</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是你摊开了我手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留下了咿咿呀呀的轻唱</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将爱恨别离都深藏</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日落晚风凉</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那年并肩看夕阳</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如今思索久 提笔一句</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别来无恙</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风也声寂寥</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水远山高</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谁在唱歌谣</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r><br>其实,云水谣古镇和电影相关的内容只是一点点,毕竟它只是众多取景地当中的一部分而已,云水谣真正的故事是闽南客家人的文化和历史。<br><br>此地原来的名字叫 “张窑”,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王氏祖先由漳浦县横口迁居这里,两年后,简氏祖先从今龙岩市永定县迁入此地,后来,简氏族人为了铭记家族笃重文明教化的家风,取 “长远教育” 之意,将 “张窑” 改名为 “长教”。<br><br>如今,长教已不复存在。也许,长远教育已经功毕锤成,或者它的教育方式已经变成了云水一样的歌谣?<br><br><br><br>客家是汉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空中形成的一支重要的民系,主要聚居在闽粤赣山区。闽西是客家民系主要聚居地之一,亦是福建客家人的发祥地。<br><br>客家族群是中国历史上数次大规模迁徙的产物,人口的大规模迁徙,或是受到自然灾害的逼迫,或与兵燹战祸有关。这些人口的迁徙流向是交通偏僻之处、人烟稀少之区,闽粤赣边满足了这样的条件。<br><br>在闽粤赣边这片特定的地域,南迁汉人与当地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交流、融合和发展,形成以南迁汉人为主体的客家先民,创造发展了独特的客家文化,遂成汉族客家民系,铸就了客家文化的精髓 —— “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重教、爱国爱乡”。<br><br><br><br>但是,人口迁移以及不同姓氏家族的先后迁入,也使得他们之间经常发生争斗,客家人为了防御选择建造大型土楼,既解决居住问题,又保障族人安全。其实,对客家人而言这种建筑具有普遍性,在福建叫土楼,在广东叫围屋,南靖县是土楼资源最多的地区。</div> <div><br></div><div>云水谣古镇中保存完好的土楼就有53座,土楼的建筑讲究风水、恪守五行,风格各异。<br><br><b>和贵楼</b>位于云水谣璞山村内,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为内通廊式方楼,共五层,院中有一座私塾。和贵楼,顾名思义,是劝世人弘扬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div> <div><br></div><div>和贵楼一楼基本上都是商业经营,楼上仍有几户人家居住。</div> <div><br></div><div><b>进士楼</b>,原名德和楼,1931年由简协邦、简放林共同建造,由于简放林祖父简逢泰中进士,遂改名进士楼,高四层,建筑面积2620平米。</div> <div><br></div><div><b>翠美楼</b>,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内通廊式圆楼,目前它与进士楼都由村民住户自己经营,没有参与到整个景区的门票范围之中,需要二次购票进入,故游客较少,里面的设施也比较简陋。</div> <div><br></div><div><b>钟兴楼</b>。</div> <div><br></div><div>很多土楼年代久远,失修严重,居住条件比较艰苦,我看了一下,一些两层的土楼里面有多达6-7个水池,每个水池应该就是一户人家吧,估计当年那种和谐共生、守望相助的文化,已经慢慢消失了,或者说,现在的人们更加独立了,毕竟当年那种外来的生存威胁已经消失了,现代人更多关注的是自我和隐私。</div> <div><br></div><div>古镇里的年轻人多数都已经离开了,剩下的是一些从事商业经营的,或者是有些特殊技能的人,比如绘画和手工艺品制作。</div> <div><br></div><div>老人们仍然喜欢自食其力,这位婆婆偌大年纪还在做果汁、卖水果,与旧居的这份情感无法割舍,不愿离去。</div><div><br>曾经以为老去是很遥远的事,突然间发现年轻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时光在变,人也在变,唯一不变的,是藏在心底最深的记忆。</div> <div><br></div><div>除了和贵楼,云水谣里另一个著名的土楼当属怀远楼了。</div><div><br><b>怀远楼</b>位于云水谣坎下村,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内通廊式圆楼,共四层。它与和贵楼是景区主力推荐的两座土楼,里面的商业化经营更成熟一些。</div> <div><br></div><div>就实用性而言,今天的土楼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功能,作为客家历史文化的实物载体,我希望它们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育,所幸它们当中很多都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无人维护,无力维修的仍不计其数。<br><br><br><br>要说闽南客家土楼的标志性建筑,其实并不只云水谣,还有南靖县书洋镇的上阪村,那就是大名鼎鼎的 “四菜一汤” —— 田螺坑土楼群。</div> <div><br></div><div>它由一座方楼、三座圆楼、一座椭圆楼组成,按照 “金木水火土” 五行相生的次序建造,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湖岽山半坡上,是黄姓客家人的居住地。<br><br>2008年7月7日,包括田螺坑土楼群在内的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r><br>文化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和传统,文化遗产不应该只是原始工艺下的旧房子,更重要的是客家人 “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重教、爱国爱乡” 的精神,云水谣也好,田螺坑土楼群也好,都只是这些精神文化的实物载体,熙熙攘攘、搔首弄姿的拍照之后,留下喧嚣,我们还应该带走些什么?<br><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 * * * * * * *</b></div><b><br> “ 离开一个地方,风景就不再属于你;走出一段路,回眸一望,常常发现她更生动,更美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朋友们分享游摄中的际遇,也作为留给自己的记忆。健康着、快乐着、幸福着、偶尔也醉着......” ———— 小可 路经之友</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