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镇江是我一直心心念念想来的地方,这里是“白娘子水漫金山”“甘露寺刘备招亲”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发生地。2023年年末,我如愿以偿来到镇江。在镇江的几天,我被丰富的历史故事和神奇的传说砸晕了,穿越古今不知身在何处。为作美篇把行程捋了一遍,<span style="font-size:18px;">还是按常规来盘点镇江之行。</span>喜欢旅游的人都知道镇江最值得看的是三山一渡,即金山、北固山、焦山、西津渡。</p> <p class="ql-block">从小就听过《白蛇传》的故事。说是有一条白蛇修炼成人,即美丽善良的白娘子,嫁给青年许仙,日子过得很甜美。金山寺法海和尚知道了这事,就游说许仙出家,并把许仙诓藏寺中。白娘子来寻夫与法海打斗起来。白娘子施法术,霎时大水滚滚,虾兵蟹将成群一齐漫上金山去。法海慌忙以袈裟化为长堤拦水,水涨堤也长。白娘子没能获胜,后因水漫金山伤及无辜百姓被压在雷峰塔下。白娘子“水漫金山”的传说起源于金山,它曾经是长江中心的一个岛屿,后来长江北移,清光绪末年金山与南边的陆地相连。</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下图)是镇江的主要景点,寺庙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遍山布满金碧辉煌的建筑,从远处看金山,只能看到寺庙,看不到山,因此有“金山寺裹山”的说法。金山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名寺,清代就有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寺之说。金山寺建于东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东晋始建称“泽心寺”,南朝、唐朝初称为“金山寺”,北宋真宗时期赐名“龙游寺”,清康熙时期赐名“江天禅寺”。金山寺打破寺院坐北朝南,分三路的布局,依山就势,大门西开,正对江流,各色建筑散布其上,风格奇特。金山山门,坐东朝西,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四柱三门,建于民国初年。正中高悬寺额,上书“江天禅寺”四字,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十月游鉴金山时命名、提写。别家的匾额都是横着写的,这里匾额是竖着写的,因为它是皇帝给写的。山门巍然挺立,气象森严,两只明代石狮雄踞两旁。</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的大雄宝殿(上图)历经磨难,七次被毁八次重建,现大殿于1986年动工重建。大殿为重檐歇山顶,黄墙红柱,金色琉璃瓦屋面,白石柱础栏杆,既有北方寺庙雄浑富丽的气势,又兼有南方园林精美雅致的风格,显得格外巍峨壮丽,金碧辉煌。殿中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尊佛像:两边是十八罗汉像:大雄宝殿主佛的背后为海岛——善财求法壁塑。海岛的正中为观音菩萨,十方三世佛、菩萨、护法诸天隐现其间。</p> <p class="ql-block">金山峰顶有座慈寿塔(上图和下图),塔高约36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矗立于数重楼台殿宇之上,为金山标志。最早的慈寿塔建于南朝齐梁时期(1400年前),原为两座,南北对立,后倒塌。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修复,重建后成为一座八角七层塔。明隆庆三年(1569年),明了禅师重修;如今的慈寿塔,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的。离塔不远有一凉亭,因宜于赏云望江,称为“留云亭”、“吞海亭”;亭内立一石碑,上刻有康熙御书的“江天一览”四个大字,故又名“江天一览亭”(下图)。</p> <p class="ql-block">在康熙御书前要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金山高仅四十四米,来到山前,却觉得高耸孤兀,骤生崇高庄严之感,因为金山峰顶慈寿塔的缘故。寺塔与金山合为一体,造成视错觉,将塔的高度也计在山的高度内了。</p> <p class="ql-block">登山远眺,水天一色,很美!</p> <p class="ql-block">法海洞又名裴公洞(上图和下图)。法海,俗姓裴,唐朝丞相裴休之子,河东人生而胎素,颖异不群。其父信佛,作文送子至河南何泽寺出家,取名法海,曾在庐山东林寺专研禅学,后朝金山,见殿宇荒废,荆棘丛生,寻得此洞,参禅打坐,并燃指一节,誓兴殿宇。忽一日在山下江际挖土,获黄金数镒,报于地方官李琦,转呈皇帝,敕将黄金送法海禅师重兴殿宇,建成,命名金山寺,法海亦莫知去向。后人供奉其法像于洞中,永作纪念。</p><p class="ql-block">历史与传说竟是如此大相径庭。在《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寺”的神话故事中,法海是个阻碍破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美满婚姻的罪魁祸首,深遭世人谴责。</p> <p class="ql-block">白龙洞(上图)。宋朝《高僧传》载:此洞内原有白蟒,吐毒气如烟蕴,人过则亡。唐高僧灵坦入洞参禅,大蟒归海而去。民间传说由此可通杭州西湖断桥(下图)。还有一个说法,相传唐朝武则天的侄孙灵坦来到金山,在这洞里打坐参禅,白蟒就避走了,毒气也没有了。白龙就是指这条白蟒。</p> <p class="ql-block">与金山寺隔水遥遥相对的是芙蓉楼(上图和下图)。这楼始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因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而名扬中外。芙蓉楼于1992年重建。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p> <p class="ql-block">芙蓉楼旁有一泉眼——“中泠泉”,也称“天下第一泉”(下图),此泉原在波涛滚滚的江水之中,是万里长江中独一无二泉眼,由于河道变迁,泉口处已变为陆地,现在泉口地面标高为4.8米。“绿如翡翠,浓似琼浆”,泉水甘冽醇厚,特宜煎茶。唐陆羽品评天下泉水时,中泠泉名列全国第七,稍陆羽之后的唐代名士刘伯刍品尝了全国各地沏茶的水质后,将水分为七等,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为第一等,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泉”。</p> <p class="ql-block">北固山位于险峻之地,因《三国演义》故事而闻名。山上景点多与故事有关,甘露寺最为著名,是刘备招亲结识孙尚香的地方。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后峰(主峰)组成,游客主要游览中峰和后峰。多景楼又名北固楼,位于甘露寺后,是现代新建的最佳观景点。</p> <p class="ql-block">试剑石又名“恨石”。相传三国时,孙权、刘备二人游山时,各怀心思,暗中祷告,以佩剑劈石问天,果然剑落石开,各遂其愿,终成霸业。现石块旁,两位手持佩剑的雕像,分别是孙、刘二人。</p> <p class="ql-block">在北固山我们沿着东吴古道上山,之所以称为东吴古道,与这里曾经是东吴政权中心有关。城墙据考证距今已有450年的历史,为明朝守城将领们为抗击倭寇修筑。</p> <p class="ql-block">多景楼传说曾为吴国太相婿楼、孙尚香梳妆楼,楼名取唐李德裕"多景悬窗牖"诗意。多景楼在甘露寺的背后,位于北固山后峰顶上,是一座画梁飞檐楼阁。古名北固楼,亦称春秋楼、相婿楼、梳妆楼。它是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武汉市的“黄鹤楼”齐名。多景楼因米芾题书“天下江山第一楼”匾额而闻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宋元以来,为仕宦达官骚人墨客宴集歌吟之所。</span></p> <p class="ql-block">下楼一转角处有一“狠石”(下图),又名石羊。相传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时,孙权与刘备(一说诸葛亮)曾据此共商破曹大计。</p> <p class="ql-block">北固楼因辛弃疾两首词而名噪天下(上图和下图)。始为东晋蔡谟所建,梁武帝登临时,欣然咏《登北固楼》诗一首,并亲题“天下第一江山”。北固楼素以登楼远眺而闻名,遂成为游览胜地。2010年复建此楼,为仿宋十字脊,明二暗三重檐阁楼。以柚、楠木为主材,榫卯结构不用一钉。楼顶覆盖琉璃筒瓦,巍峨而壮丽,典雅庄重。</p> <p class="ql-block">甘露寺,世传甘露寺创建于东吴初年,周瑜设计以孙权之妹为饵诱刘备到东吴成亲,趁机幽囚他以换取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促使吴国太到甘露寺相婿,结果孙刘联姻弄假成真。唐李德裕扩基重建,建成时甘露降瑞,故名甘露寺。</p> <p class="ql-block">甘露寺铁塔历史悠久,在同类型铁塔中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代表性,以其出土文物较为珍贵而闻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也是江苏省境内唯一的一座铁塔。原为李卫公石塔,后毁。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改铸为铁塔,原为九级,现仅存莲座及一、二两级,三、四两级为明代之物。1960年5月整修时,在塔基下发现地宫,出土文物2576件,极其珍贵的有金棺、银椁以及佛祖舍利。古人诗云“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枝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赞颂铁塔,气势壮阔,意境深远。</p> <p class="ql-block">焦山风景区拥有定慧寺、焦山碑林、古炮台等景点,是以碑刻文化、“江中浮玉”、寺观园林等为景观特色的景区。焦山的寺庙建筑藏在古柏翠松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山裹寺”景观。</p> <p class="ql-block">焦山因东汉末年隐士焦光在此隐居而得名,焦光拒绝汉献帝的三次征召,被称为“焦仙”。此外,焦山还与六朝时期著名的《瘗鹤铭》有关,该铭文原刻于焦山后山崖壁,历经风雨剥蚀后坠入江中,后人视为书法珍品。</p> <p class="ql-block">定慧寺 ,东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焦山建庙,名普济庵。唐玄奘法师弟子法宝来山创建大雄宝殿,宋改称普济禅院 元代改名焦山寺。因毁于火,明宣德年间(距今500余年)重建。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 始用今名“定慧寺”本寺历经重修,仍保持有唐代殿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焦山不仅以其自然美景著称,还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它是江南著名的书法之山,拥有丰富的碑林和摩崖石刻,包括六朝《瘗鹤铭》、唐代《金刚经》偈句等,这些碑刻展示了从六朝到民国的书法艺术。焦山碑林(下图)为江南第一大碑林,被誉为“书法之山”。</p> <p class="ql-block">魏法师碑,楷书,立于唐仪凤二年(677)。是江苏境内为数不多、保存较好的初唐碑刻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代金石家叶昌炽称之为"初唐妙品"。</span>魏法师名降,字道崇,任城人,享年82岁。中书右史兼崇文馆学士安定胡楚宾撰文,清河张德言书。东海徐秀防镌。这块碑反映了唐初道教的重要地位。专家评说此碑结字疏朗,方整有致,用笔沉着厚重,兼有虞世南的内含刚柔,褚遂良的清灵隽秀而无婉媚之气。</p> <p class="ql-block">关于《瘗鹤铭》的来历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东晋大书法家、镇江(京口)的女婿王羲之有一次途经镇江来到焦山,看到一对仙鹤在空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王羲之看入了迷,心想:如果我写字也能如此,那么字一定会更好的。于是他便和养鹤的和尚提出,用自己的书法作品来交换这对仙鹤,和尚答应了。王羲之和和尚约好等他出去办完事情再来领走这对仙鹤,谁料当他再次来到焦山时,和尚告诉王羲之,这对仙鹤在他走后不久便死去一只,没多久另一只形单影只的仙鹤也追随伴侣而去,自己只得用彩色的丝帛裹着,把它们埋在了焦山之上。王羲之听后十分感伤,他爬到山上,只看到一座小小的坟丘,独自面对着浩浩荡荡向东而去的长江,于是怅然提笔,写下了这篇千古不朽之作——《瘗鹤铭》。</p> <p class="ql-block">在焦山碑林里也有个兰亭(上图),里面摆放着明刻米芾临兰亭及碑阴四帖(下图)。王羲之《兰亭序》历来为书家推崇,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米芾的临古功夫在书法史上也是最为人称道的。此帖可谓形神兼备、深得王字神、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帖后有明代大书法家文微明题跋。因为光线问题,我无法拍下完整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御碑(下图),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曾六次巡幸江南,留下了许多赞美焦山的诗篇。这碑是乾隆四十五年 (1780)第五次巡幸焦山时所作 。碑阴 、阳两面均刻诗,以整石雕成,碑四周及底座镌刻九龙云水纹浮雕,刻工精湛。</p> <p class="ql-block">焦山古炮台(下图)位于焦山东麓,由八个炮堡和一个大弹药库组成,炮堡呈马蹄形,堡身以青石为基,圆木为骨,用黄泥、石灰、糯米汁捣成三合土,层层夯筑而成。1912年10月20日,孙中山先生来此视察。在近代历史上,焦山炮台在1842年英军侵占镇江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焦山土炮台是镇江人民反抗外敌侵略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1842年,英军发动"扬子江战役",意在西进镇江,切断运河,占领南京,扼住清政府的咽喉。7月15日,英舰进攻焦山,炮台守军猛烈还击,英军遭受重创;但终因实力悬殊,焦山守军全部牺牲。21日,镇江失守。革命导师恩格斯高度评价了镇江抗英保卫战,他说:"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镇江)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在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1000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宋熙宁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次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清代小码头遗址。西津渡小码头清代康熙年间始筑。同治至光绪前期,随着江淤上涨,码头改向上发展。1900年前后,码头被淤填成陆地。据考证,该码头是清代救生会、义度局的专设码头。2008年4月小码头遗址由镇江市古城考古所和西津渡文旅公司合作考古发现,9月镇江市建设局、城建集团修复展示。</p> <p class="ql-block">镇江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淀。历代文人墨客纷来在此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游览了几天,自己仿佛日日游弋在历史的长河里,深深感受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不虚此行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