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坊 旗营

阿锠李新

光塔街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光塔路上进步里(旧时为进士里)街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记述广州越秀光塔街区丝绸之路历史的碑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广州是我国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对外贸易大港。早在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有自大食航海至广州的伊斯兰教传教士宛葛素始建礼拜寺于光塔路,赐号"怀圣"。隋末唐初年间(公元628年),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直达波斯湾。史载当时停泊在广州港的外国商船一派兴旺景象。伴随商贸发展而来的阿拉伯、波斯商人"多流寓海滨湾泊之地,筑石联城,以长子孙",形成了以今天的广州市光塔路、怀圣清真寺为中心,方圆约一平方公里为聚居地的史上著名的"蕃坊"。 清代中后期驻粤八旗兵的"旗营"也是在这一带,因此形成了清代满族聚居地,也是在这里。沧海桑田,几经变迁,直至今天,光塔地区逐步形成了目前除汉族外,以回、满为主和其它多民族聚居地……</b></p> <p class="ql-block"><b>回滿姐妹亲</b></p><p class="ql-block"><b>光塔地区是古代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在与伊斯兰教国家的贸易交往中,回族同胞开始在光塔地区经商生活;清代八旗军驻防广州城,满族同胞开始在光塔地区驻防居住。光塔地区成为广州回、满两族世居地。 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亲相爱 、守望相助的大家庭。“回满姐妹”雕塑寓意“回满一家、中华一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光塔街民族民俗文化长廊(进步里)</b></p><p class="ql-block"><b>通过浮雕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反映光塔地区各民族团结、光塔特色的社区民族文化阵地和“广府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一提少数民族,大部分人都会想到云、疆、藏,广州有一条街,住了28个少数民族,因为开放早,许多国家地区的和全国各地的人,都跑来光塔街做生意。</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各民族翩翩起舞浮雕</b></p> <p class="ql-block"><b>🔽 回、滿两族舞蹈浮雕</b></p> <p class="ql-block"><b>浮雕名为"喜洋洋",展示了回族、满族传统的婚嫁喜庆场景。画面右侧,是满族姑娘出嫁时的盛大场景部分。画面左侧,则是回族娶亲场一角。身穿民族服装的新娘、新郎,同坐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床上,新郎侧身为端坐一边的新娘整理头饰,</b></p> 蕃坊忆旧 <p class="ql-block"><b>  地处广州城传统中轴线上的光塔路,因辖内有1300多年历史的怀圣寺光塔而得名。光塔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之一,“夜则燃火,以导归帆”,商船见到光塔,便知已达广州,其历史则可上溯至唐宋时期。</b></p> <p class="ql-block"><b>🔽 Ai生成图像(我作了修改,嵌入了怀圣寺光塔)</b></p> <p class="ql-block"><b>🔽 光塔脚下伊斯兰蕃坊的热闹场景浮雕(进步里浮雕墙廊)</b></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南越王墓出土的番鬼佬象牙雕像</b></p> <p class="ql-block"><b>🔽 南汉二陵博物馆展出的波斯兰陶瓷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怀圣寺是曾经蕃坊的中心</b></p> <p class="ql-block"><b>怀圣寺不远,南边大德路濠畔街清真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濠畔街清真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广州回民小学</b></p><p class="ql-block"><b>广州市回民小学,创办于1929年,是广州市一级学校,也是广东省唯一一所回民子弟小学。前身是清真小学。</b></p> 旗营忆旧 <p class="ql-block"><b>  八旗在广州的历史由来可以追溯到清朝初期,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决定在广州驻防八旗兵,并设置驻粤八旗将军统领。从此,昔日的靖南王府便被改名为将军衙门(又称广州将军府)。图为在原将军府(今广东省迎宾馆)边墙上象征性建了将军府门。</b></p> <p class="ql-block"><b>将军府旧照,背景有花塔(六榕塔)</b></p> <p class="ql-block"><b>六榕塔下八旗兵在训练</b></p> <p class="ql-block"><b>八旗旗营分布图,在光塔区域是满营八旗。驻广州的旗营有汉、滿军兵。这里我们要说的是满营和他们的家眷,而形成的旗境,这些军兵是后来派驻来的清兵。</b></p> <p class="ql-block"><b>在怀圣寺西南不远处妙吉祥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妙吉祥堂(广州满族研究会)</b></p> <p class="ql-block"><b>满洲窗</b></p> <p class="ql-block"><b>  满洲窗被称为“满洲窗”是因为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满族文化,并且与驻粤八旗兵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和东北没有什么关係。在清乾隆时期(大约1757-1768),朝廷派驻了1500名八旗兵携眷驻防广州,他们带来了满洲文化和习俗,逐渐成为广州社会中富裕阶层之一。他们沿用的满洲式样的建筑逐渐成为风尚符号,满洲窗也因此受到追捧,成为广州西关地区流行的地域性窗式之一。‌</b></p> <p class="ql-block"><b>这是满族人的图腾--海东青(又称矛隼,是一种生活在东北寒冷地区的猛禽。它以其矫健的身形、迅猛的飞行速度和强大的捕猎能力而著称),康熙曾写诗: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b></p> <p class="ql-block"><b>🔽 索伦杆又叫"神杆"。相传乌鸦曾救过努尔哈赤,为纪念救主之恩,满族人上至皇宫、下至民宅,门前都立神杆,每年春节和重大节日祭神祭天。届时用猪下水等切碎拌以碎米谷物,放在杆上的斗里,以饲"神鸦"。</b></p> <p class="ql-block"><b>🔽 "养个孩子吊起来"的悠车(摇篮)是指将婴幼儿放在悬挂的悠车里,让他们在里面睡觉。‌这种习俗在滿族地区尤为常见。</b></p> <p class="ql-block"><b>  滿人信奉乌鸦与海东青,这两者在满族文化中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直接。乌鸦我们认为是灾鸟,而满族人认为是吉鸟,曾经救过努尔哈赤;而海东青是猎隼,是滿族人的神鸟、精神的图腾。</b></p> <p class="ql-block"><b>八旗子弟及眷属生活在广州多年,生活习俗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文化,象征中华女性勤劳睿智的刺绣等传统仍流传至今。遗留在珠光街的史迹,如八旗二马路、接官亭、天字码头等,如今依旧完好存在。较为著名的旗人后代有两广总督瑞麟、驻日本公使杨枢等,近代著名的有曾任广东省政协常委的商衍鎏、名医傅星垣、工程师关国栋、著名演员关楚梅等,他们为岭南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上图是全国著名的滿族文化艺术人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滿族小学</b></p><p class="ql-block"><b> 光绪年间,旗营在书同巷设八旗小学。同治元年(1862年)广州将军满洲人瑞麟在书同巷再建满汉八旗义学,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在汉八旗驻防地朝天街开设同文馆。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同文馆改为译学馆,此处也改办成满汉八旗高等小学堂。广州满族小学是全国第一个如今也仍是南方惟一的一个满族学校,成立于民国1946年,当时名为国光小学。学校是在镶红旗的宗祠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校址仍然在原地(光塔路),现在还设了几个分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同文馆旧址现朝天小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朝天小学,当年八旗子弟进修的同文馆</b></p> <p class="ql-block"><b>  同文馆现址的朝天小学,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贵族学校之一,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承载了广府文脉的传承。</b></p><p class="ql-block"><b>该校历史悠久,前身是清朝政府于同治三年(1864年)创办的广州同文馆,已经150多年。"同文馆"是广州最早的外语学校。它的办学宗旨是培 精通或粗通外语,能够担当通事(翻译)、办外交和译西书的人才。</b></p> <p class="ql-block"><b>  同治三年,清政府在朝天街设立广州同文馆。同文馆的设立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同文馆的设立为的就是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加强这些八旗学生对于清政府的向心力,以维护清朝统治。</b></p> <p class="ql-block"><b>校内有三株二百多岁的古榕,是这里出去的学生最深刻的记忆。其中一株已经近二百六十岁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