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蝎子桥

瞭望

<p class="ql-block">12月29日,我们安丘一行五人由李连科局长带队,我和马西科、刘浩泉、高培源等四位老师,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州参加《弥水》《鲁风》年会。结束</span>返途路上,马西科老师说王俊北有个山王村,山王村后的墨水河上有座古桥,是明朝安丘人马文炜修建的,马文炜外号“马三蝎子”,山王一带的当地人都叫“马三蝎子桥”,又叫“三爷桥”。</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五人,根据马西科老师指点的路线,转了几个弯,辗转来到了这座赫赫有名的单孔石桥旁 。</p> <p class="ql-block">单拱石拱桥横卧在村后的墨水河上,河流已经已经干涸,没有一点水,极有可能是墨水河已经改道,不再流经此桥,桥上和桥的两头道路用石板铺就,宽三到四米之间,桥上的石板表面光滑,以往行人一定很多,这是附近几个村庄的必经之路,村庄之间人们来来往往,必须经过此桥,但是,看看现在桥两头延伸的土路已经很少有人行走,新修的道路一改道,不在这里了,这座单孔石桥桥长二十五六米,高3米,单孔跨度四米多宽,桥孔高处离地面有四米多。这座桥古朴雄壮,蔚为壮观,带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痕迹,昔日人来人往的石拱桥,如今只能孤零零的立在那里,成为山王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肯定是诸多网红的打卡地,要不是正值寒冬,或许有许多网红在此直播介绍此桥。我们一起的李连科局长在“马三蝎子桥”旁录了视频,准备发“抖音”。</p><p class="ql-block">我们仔细端详石桥上一块比较大的石块,最上面刻着“重修通济桥记”,下面是竖字,为重修通济桥作的纪念,大约是这样写的启笔架山之阳有墨水河马应龙石桥为通济证之,因今于夏季大雨连连,洪水横流,被水冲毁,南来北往,东走西去,推车挑担,涉水拖泥,各村领导人眼看不忍,于是带领群众,筹资出力,重修石桥,不日石桥焕然一新,特刻石记之,最后石上刻的是各村领导人的名字,有山王村、太平官庄、李家庄村等附近村庄的大队干部,刻石记重修石拱桥的时间是1962年8月。原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石拱桥名叫“通济桥”,北边的这座蟠龙山也叫“笔架山”,是文革以前的1962年在通济桥原址修建的。1962年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人都吃不饱,山王村附近几个村庄的人们,还为群众着想,克服困难,重修了这座石拱桥。“马三蝎子桥”、“墨水河”、“笔架山”,这些名字后很有文化韵味,当地人赋予了“山”“水”“桥”浓浓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与山王以及附近几个村庄的领导和群众,在艰难困苦时期,重修石拱桥的壮举,为群众着想的善良多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p> <p class="ql-block">马西科老师又和我们说起他知道的关于修桥的传说。这座桥应该是马文炜修的,马文炜,明中期大臣,嘉靖年进士,初任河南确山知县,曾组织修建荆江江岸大堤,百姓感恩称为“马公堤”,后升任江西右布政使兼江西巡抚。告老还乡后,心情郁闷,身体不好,有些抑郁,回想过去,忽然想起以前应许的事,原来马文炜进京赶考,行至蟠龙山前墨水河时,马“扑通”一声,陷入河床淤泥,任凭那文炜又喊又打,马却像中了邪,怎么也拔出不出提子。此时马文炜实在没有想不出办法,可千万别误了赶考,于是就下马正对北边的蟠龙山磕头祈祷:“山神、河神,请各路神灵让路,让我的马站起来,别让我误了赶考,我发誓,他日我若榜上有名,定在此处建桥,方便行人,如我完不成,天打雷轰! ”你别说,马文炜刚祈祷完,马“咴、咴、”大叫几声,呼的拔蹄子拔了出来,马文炜就有骑上马,继续进京赶考。这一考,马文炜就中了进士,就由朝廷安排各地做官了,官越做越大,公务繁忙,早就把应许在墨水河修桥一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忽然想起此时,不觉惊出一身冷汗,自己是不是大逆不道了。于是赶紧安排家人,投资在蟠龙山前的墨水河上,修建了这座石拱桥。</p><p class="ql-block">通济桥建于明隆庆年间,距今约有450年的历史。当地人们感恩马文炜,就以马文炜的外号,把桥叫作“马三蝎子桥”,尽管这座桥因河道、道路变动,现在已经鲜有行人,荒凉孤独,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附近村庄的人们一直念叨昔日马文炜建桥,以及1962年困难时期,山王及周围村庄干部群众,重修“马三蝎子桥”的善举,至今还一直延续着村民到桥边烧纸焚香,祈祷岁岁平安、风调雨顺的习俗,桥东旁的墙壁,香炉,水泥板桌就是明证。</p> <p class="ql-block">马文炜(1533-1603),字仲韬,号定宇,明中期大臣,东许里马家楼村人,三岁丧父。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戌)中进士。初任河南确山知县,因政绩突出,升为御史。为人正直忠厚,嫉恶如仇。因办案触犯了奸相严嵩,被贬出京城,任湖北德安知府。由于勤谨清廉、办事公正,不久升任按察司副使、荆南兵备道。为消除水患,组织重修荆江大堤,荆南百姓感其恩德,称之为“马公堤”。后来先升左参政兼荆南兵备道,又升江西右布政使,继升都察院佥都御史兼江西巡抚。马文炜为官刚正不阿,不畏权势,荆南是当朝宰相张居正故里,地方官吏对张百般奉迎,唯文炜公事公办,不畏权势。当地官吏,阿谀逢迎当朝宰相张居正,巧取豪夺,肆意圈占宅基,民怨沸腾,文炜严加惩处,权贵不敢胡作非为。任江西巡抚时,他亲定规约十条,严令照办。部分官吏阳奉阴违,尤以临江太守为最,马文炜查其罪恶,上报朝廷,将其依法惩办。张相居正及临江太守等对他耿耿于怀,诬陷他私藏春秋战国时的仲山甫鼎,他义正辞严反唇相讥,诬告者理屈词穷,未达目的。明神宗诏其任浙江巡抚,他力辞不就,回归故里。赋闲期间,除劝导地方官勤政爱民,对乡里多有帮助外,铺路修桥,其中修蟠龙山前墨水河上的“马三蝎子桥”,就是一例。另外马文炜还积极著述。著有《雁门集》一卷,《奏议》二卷,《淮阳杂录》二卷。1589年(万历十七年),在其子马应龙协助下,主纂安丘第一部县志《安丘县志》。该志内容丰富,详而不泛,约而不遗,核而有据,为明代著志中所鲜有,享有“安丘透”美誉。1630年(万历三十年)辞世。当地百姓建“大中丞”坊,以示怀念。</p> <p class="ql-block">看罢“马三蝎子桥”,马西科老师又提议去看看村志,连续找了几个地方,都不是。问一村中妇女,我们终于找到村东路南的山王村志,志石正面刻“山王”二字,好好一块村志,不知哪位人士用红漆写上了禁止倒垃圾几个字,很煞风景,背面刻着位于乡政府驻地王俊寺三点五公里,元代已有此村,王氏迁居后,因处潘龙山前,名山王村。可是我们刚到村时,看到村里的牌子上是盘龙山村,蟠龙山改为“盘龙山”了,村名也改为盘龙山村了,这名字好听,与村北的山同名,极有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我们讨论着今天看的“马三蝎子桥”,马西科老师说马三蝎子不是马文炜的绰号,应该是马从龙的绰号,马从龙是马文炜三儿子。马从龙,字君升,号见素,明万历二十年以第三甲二百名与其兄长马应龙同榜进士,初任洪洞、高平知县,后擢升御史,补工科给事中,以直声名闻当时。明万历皇帝懒于朝政,阉党擅权,政治腐败。他从国家大局出发,先后上奏章数十本,皆切中时弊,名震朝廷;但因奸党当道,其建议不被采纳。他看清明王朝必定灭亡,便辞官归里。崇祯初年,屡次诏书起用,皆不赴,“惟闭门耽经史”,以教授生徒为业。后人将其奏章三十五篇刊印存世,名《掖坦疏草》。</p><p class="ql-block">“马三蝎子”是马文炜还是他儿子马从龙的绰号,我们不必去探究了,“马三蝎子桥”是马文炜还是马从龙建的,我们也没有必要探究了。可是“马三蝎子桥”是安丘马家人建的,毋庸置疑,马家人这种铺路修桥的善举,值得人们永远赞扬和传颂。1962年,在人人吃不上饭的困难时期,山王及周围村庄干部群众为解决出门行路难问题,克服困难,在“马三蝎子桥”原址,重修通济桥的壮举,也值得人们永远赞扬和传颂!</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