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保国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灵山的寺庙,说是寺庙它不供佛像,它是一座宝贵的古建筑博物馆。相传始建于东汉,原名灵山寺,唐末改今名,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现存建筑除大殿外均为清代建筑。</p><p class="ql-block">大殿建于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和同时期的建筑相比,有其独特的手法和特点,是江南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保国寺大殿不用一根钉子而历千年风雨,素有“江南第一古建筑”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保国寺依灵山而建,上山的古道二旁古树参天,是一块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保国寺大殿的殿身原面阔三间,宽11.9米,进深三间八椽,深13.35米,平面呈纵长方形。大殿采用单檐歇山顶,梁架属厅堂型构架,明间的左右两道梁架为“八架椽屋乳三椽用四柱”。</p> <p class="ql-block">前部三椽跨是敞廊,顶部装天花藻井;后部五椽进深为殿内,用三椽和乳分为两跨。殿内梁架为彻上明造,不装天花。</p> <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殿构架在中跨三椽下用顺串,柱身作八瓣瓜楞形,敞廊阑额作月梁形,下用雀替,顶上装小斗八藻井,都是现存的最早实例。</p> <p class="ql-block">此殿前为装藻井的敞廊,后为彻上明造的殿内,与福州华林寺大殿相同,是当时南方小殿的共同特点。长二跨的昂身和阑额下加由额蜀柱是唐代做法的遗存。</p><p class="ql-block">瓜楞柱、月梁形阑额、雀替、八楞或海棠瓣状的栌斗等,则是新出现的装饰性处理手法,可见此殿是上承唐制下开宋风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殿的斗拱结构和镂空藻井设计,使得空气流通,梁上不积尘、蜘蛛不结网,且有“鸟不栖,虫不入”的传奇现象。</p> <p class="ql-block">大殿前现有石砌月台。殿身原面阔三间,宽11.9米,进深三间八椽,深13.35米,平面呈纵长方形,有檐柱12根,内柱4根,上覆单檐歇山顶。清乾隆时在殿前方和两侧加建下檐,使原有斗柱枋包在室内,形成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的现状。</p> <p class="ql-block">覆盆式莲瓣柱础,该批覆盆式莲瓣柱础的发现,为进一步确证保国寺的营建年代提供了有力的物证,可以说是继1975年大殿维修时发现墨书题记构件之后,又一重大发现,确证了现观音殿址南宋时期原建有“法堂”的史料记载。梁思成先生之弟子、著名古建筑专家郭黛姮教授据此对该建筑进行了复原研究。</p> <p class="ql-block">至于“鸟不栖,虫不入”的传奇,据说与大殿用料有关。1975年保国寺大殿在维修时,曾从换下来的梁柱木料中发现,这种木料有一股强烈的香味。经专家鉴定,这种木料系黄桧,坚实、耐腐。由于黄桧木中含有一种刺激性的芳香油,所以飞鸟、蜘蛛等都“望而生畏”。</p> <p class="ql-block">保国寺大殿四根粗大的内柱,采用了“拼合柱”,瓜棱柱的做法,它们是由四根较细的圆形截面木料,通过暗榫两两拼合而成,再用木条补贴掩盖拼接口,形成瓜棱状截面,俗称“瓜棱柱”。</p> <p class="ql-block">整个大殿进深大于面宽,呈纵向的长方形,外面的空气直进直出,畅通无阻;别具匠心的镂空藻井和错落有致的斗拱结构,在大殿上产生“回旋风”,终年回荡,因而梁上不积尘、蜘蛛不结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