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鹿出没大隗山·岐黄圣地观奇(4)

子悦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张怀州</p> <p class="ql-block">  “野鹿,那边。”一声惊呼,把一群人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大家定睛一看,有的说是羊,有的说是鹿🦌,最后确定是鹿。</p><p class="ql-block"> 王栓正主任第一个发现,并发出惊呼。</p><p class="ql-block"> 受范堂沟村邀请,新密市医祖岐伯文化交流中心昨日来到大隗山考察,没想到竟然与野鹿不期而遇。</p> <p class="ql-block"> 鹿🦌也发现了大家,在麦地地头驻脚扭头看着我们,一动不动站在那里。离我们大约100米距离,它身后几步远就是苍苍的山林。为了看得更清楚,我慢慢顺路走近它。看有人走近,它也不动,警惕地看着我走过来,越来越近。</p><p class="ql-block"> 这头鹿没有角,应该是头母鹿,耳朵大,体毛黄灰色,尾巴发白,四肢纤长。有一米多长,一米多高,昂着头,健壮俊美,很是可爱。</p><p class="ql-block"> 约到20米的时候,又跳出来一只鹿🦌。两只鹿🦌亲昵了一下,没等我掏出相机拍照,它们一跃钻入山林深处,无影无踪了。</p><p class="ql-block"> 人与鹿的对望不超过3分钟。</p> <p class="ql-block">  这个偶然的发现,让大家很兴奋。又是在元旦新年前夕,每一个人都觉得很是幸运。大隗山地区发现野鹿,还是第一次。这都是几十年以来,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功劳。林木越来越繁茂,山林越来越深,自然生态越来越美好,动植物种类越来越多,原来有獾、貔子,现在有野猪。这两只鹿的出现,告诉我们山里还有一个动物群落叫鹿群。这真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p><p class="ql-block"> 这恐怕也是中原地区唯一的一个野鹿种群。</p> <p class="ql-block">  鹿是一种善良又温顺的动物,是能给我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的动物,深得人们喜爱。《诗经·小雅·鹿鸣》中说,”呦呦鹿鸣,食野之萍。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就有了鹿的欢快觅食的身影。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曾说,“别君去时几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其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不得使我开心颜。”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李白《游泰山其二》)生活在高山的白鹿成了一头神鹿,成为仙人座骑,活跃在李白的诗句里。</p><p class="ql-block"> 在传统文化中,仙鹿被赋予了吉祥和长寿的象征意义。鹿的形象常常出现在各种艺术和神话故事中,被认为是神圣和神圣力量的象征。鹿与禄谐音,又被有官运亨通的寓意。</p><p class="ql-block"> 具茨山森林公园,山区跨新密、禹州、登封,区域广大,山高林密,草木茂盛,为鹿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草料,又没有天敌,为鹿的生存提供了安全保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鹿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珍品,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传统中医认为鹿之精气在于角,而茸为角之嫩芽,气体全而未发泄,故补阳益血之力最盛。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鹿茸“善于补肾壮阳,生精益血,补髓健骨”。</p><p class="ql-block"> 愿大隗山野鹿健康成长,繁衍昌盛,为岐黄文化发祥圣地增添光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24.12.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