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今天是2025年的第一天,首先祝大家元旦快乐!在这寒冷的季节里,我们如约相聚在第260期读书会。当寒风在窗外呼啸,我们却在这温暖的小居中,围坐在一起,享受着书籍带来的温暖。胥芳为我们准备的这个小居,就像冬日里的暖阳,驱散了严寒,带来了温馨。在这里,我们将一同走进书籍的世界,感受文字的魅力,分享阅读的喜悦。每一次的读书会,都是一次心灵的聚会,而今天,也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 林清玄先生在《阅读是生命最美的化妆》中写道:“在文字的海洋中,那些美妙的字句会唤醒你内心的柔软;跌宕起伏的故事会拓宽你的视野;智者的箴言则会启迪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亲近书香,馥郁心灵,在书香中徜徉,修德养性,丰盈内在,能在纷繁的人世间,辨别美丑,明辨是非,守初心,得始终,让人远离喧嚣,拥书中智慧,在豁然开朗中与真正的自己相通,懂得在平视中,看清人间百态,看清自己的内心。亲近书香,馥郁心灵,良书如良药,可医愚,可医郁,在文字的力量和书中别人的智慧里,去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去真正明白生活的真谛,悦纳人间的有常与无常,悦赏世间的风雨与风景,用书香滋养一个有趣有情有智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打开余秋雨老师的《中国文脉》继续我们今天的读书之旅。</p> <p class="ql-block"><b>原文摘录:</b></p><p class="ql-block"> 渡过黄河,再向西北行走,茫茫绿野洹水间,有一个在当时还非常安静但终究会压住整部中国历史的地名——殷。</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的意义上,曲阜,这个出发点又成了归结点,这一个来回,绕得也是够久远也够经典。</p><p class="ql-block"> 千里奔波,往往只是为了一个人。这次要拜访的这个人,很有学问,熟悉周礼,是周王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p><p class="ql-block"> 一种说法是,孔子问老子周礼,老子说天下一切都在变,不应该再固守周礼了。另一种说法是,老子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孔子,君子要深藏不露,避免骄傲和贪欲。</p><p class="ql-block"> 按照老子的想法,周王朝没救了,也不必去救。一切都应该顺其自然,那才是天下大道。过于急切地治国平天下,一定会误国乱天下。因此,最好的归宿是长途跋涉,消失在谁也不知道的旷野。</p><p class="ql-block"> 孔子当然不赞成。他要对世间苍生负责,他要本着君子的仁爱之心,重建一个有秩序、有诚信、有宽恕的礼乐之邦。他的使命是教化弟子,然后带着他们一起长途跋涉,去向各国当权者游说。</p><p class="ql-block"> 稀世天才是很难遇到另一位稀世天才的,他们平日遇到的总是追随者、崇拜者、嫉妒者、诽谤者。这些人不管多么热烈或歹毒,都无法左右自己的思想。只有真正遇到同样品级的对话者,最好是对手,才会产生着了魔一般的精神淬砺。淬砺的结果,很可能改变自己,但更有可能是强化自己。这不是固执,而是因为获得了最高层次的反证而达到新的自觉。这就像长天和秋水蓦然相映,长天更明白了自己是长天,秋水也更明白了自己是秋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他觉得最伟大的学说就是自然。自然是什么?说清楚了又不自然了。所以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p><p class="ql-block"> 他觉得这是生命的自然状态,无悲可言,也无喜可言。归于自然之道,才是最好的终结,又终结得像没有终结一样。</p><p class="ql-block"> 在他看来,人就像水,柔柔地、悄悄地向卑下之处流淌,也许滋润了什么、灌溉了什么,却无迹可寻。终于渗漏了、蒸发了、汽化了,变成了云阴,或者连云阴也没有,这便是自然之道。人也该这样,把生命渗漏于沙漠、蒸发于旷野,这就谁也无法侵凌了,“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p> <p class="ql-block"> 向西,总是向西,仍然是古道西风,西风古道。</p><p class="ql-block"> 老子的“道”,止于流沙黄尘;孔子的“道”,止于宫邑红尘。</p> <p class="ql-block"> 用现在的话说,一头是广泛的社会责任,一头是自我的精神固守,看似完全对立、水火不容,却在互相抵牾和撞合中构成了一个近似于周易八卦的互补涡旋。在互补中仍然互斥,虽互斥又仍然互补,就这样紧紧咬在一起,难分彼此,永远旋动。</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大器之成,这便是大匠之门。</p> <p class="ql-block"><b>内容拓展:</b></p><p class="ql-block">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尤以孔子和老子的成就最高,他们的思想就像我们的左膀右臂,改进和完善着我们的觉悟和人格,让我们这辈子构建着人生的圆满。</p><p class="ql-block"> 儒家学说是大圣人孔子大约2500多年前,开创的一个学派,俗称儒家,中国人喜欢把它叫做儒教。儒教不但在国内影响巨大,在东亚和亚洲其它地区的影响也非常深远,朝鲜半岛和日本,以及中亚,甚至东南亚广大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完全称得上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历史上大名鼎鼎,主要有孔子、孟子、董仲舒、韩愈、王明阳、张载等人。</p><p class="ql-block"> 儒家认为,人一旦生下来,就是后天的人了,要清楚自己是社会中的一份子,要有一种参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要积极面对现实,遵循既定的社会规则,在现实社会中发挥和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实现个人价值。</p><p class="ql-block"> 儒家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在制定儒家思想时,可以说,孔子是以家庭日常行为准则为基础,从而延伸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规范。儒家思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八个字,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p><p class="ql-block"> 仁指的是仁爱、仁慈、仁厚、仁贤等,是孔子对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不论大到国家,还是小到个人,处处都要以仁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和谐发展。</p> <p class="ql-block">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p><p class="ql-block"> 义有大小之分,大的方面指的是深明大义,就是说遇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利益时,要有深明大义的情怀,懂得舍小我,成全大我。小的方面指,对任何人都要讲义气,要有仗义之心。</p><p class="ql-block"> 礼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标准,规范人们要有修养,对周边的人或物要彬彬有礼,要有礼貌,识体统,讲礼仪。</p><p class="ql-block"> 智指智慧和知识,就是说,人在社会中要不断学习,不断增长知识和智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p><p class="ql-block"> 信指诚信,讲信用,是对人们基本的道德要求。</p><p class="ql-block"> 恕指宽恕、宽容,要求人们活在世上,要有一颗宽容之心。</p><p class="ql-block"> 忠指忠诚,上到国家、民族,下到亲朋好友以及所有人,都要忠诚对待。</p><p class="ql-block"> 孝指孝顺,敬孝,对长辈一定要孝顺,尊老爱幼。但也不能一味的愚孝,长辈若有错,要明确指出来,好言相劝,以理说服长辈,而不是恶言相加。</p><p class="ql-block"> 悌指兄弟之间,要相亲相爱,某人有困难了,要伸出援手,积极帮助。</p> <p class="ql-block"><b>孔子生平:</b></p><p class="ql-block">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身处当时的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孔子不仅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石,更对后世的文化、教育、政治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了解孔子的生平背景,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思想的形成过程,也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华文化的根基所在。</p><p class="ql-block"> 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这一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诸侯割据、战乱频繁的动荡局面。孔子的家庭背景较为贫困,父亲孔纥为士族,但在孔子出生时已去世,留下母亲颜氏独自抚养他。尽管家庭条件并不优越,孔子的母亲对其教育十分重视,常常引导他学习诗书,培养其道德观念。</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早年生活充满艰辛。他在少年时期经历了父亲的去世和家庭的困境,这些经历使他对社会的理解愈加深刻。自幼,孔子便展现出对学习的渴望,尤其对礼乐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家乡的私塾中学习,接触到了当时的经典文献,如《诗经》和《尚书》,这些书籍为他后来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孔子在年轻时便表现出对知识的极大渴望,常常向当时的学者请教,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在其求学过程中,孔子不仅学习了儒家经典,还接触了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他的博学使其在鲁国的士人中逐渐崭露头角。</p><p class="ql-block"> 在孔子的学习过程中,礼乐文化对其影响尤为深远。他认为,礼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心道德修养的体现。孔子主张通过礼来规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这一思想成为其后来的教育和政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孔子在三十岁时开始了自己的教学事业。他的教育理念极为先进,提倡“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应面向所有人,不论其社会地位和出身。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一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当时的教育主要是为贵族子弟服务,普通百姓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人格发展的基地。他强调“仁”的概念,认为“仁”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是每个人应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在教学中,孔子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p><p class="ql-block"> 尽管孔子以教育为主,但他也曾在鲁国及其他诸侯国担任过官职。他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以“仁政”为基础的理想国家。他主张领导者应以德行示范,以礼治国,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性。孔子曾周游列国,试图说服各国君主采纳其政治理念,尽管大多数君主未能接受,但他的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了广泛传播。</p><p class="ql-block"> 在鲁国,孔子曾担任小官职,但因对政治腐败的不满而辞职。他的理想主义和对道德的坚守,使其在政治上屡屡受挫,但也赢得了众多追随者。孔子的学生如颜回、子贡等人,成为其思想的传播者,他们在孔子的影响下,继续推广儒家思想。</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其政治理想屡屡遭遇挫折。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见证了许多国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这些经历使他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意识到,单靠个人的努力和理想难以改变整个社会的现状。</p><p class="ql-block"> 尽管遭遇挫折,孔子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晚年时,他回到鲁国,继续教授学生,整理经典,传播儒家思想。他的坚持与执着,使他成为后世尊敬的思想家。</p><p class="ql-block"> 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去世,但他的思想并未随之消亡。相反,孔子的教导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后来的政治、教育、伦理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在汉朝,儒家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国教,孔子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至圣先师”。历代帝王和士人皆将孔子视为道德和智慧的象征,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一生是对理想的追求与坚持。他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教育理念以及对政治的思考,为其思想奠定了基础。孔子的智慧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其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重温孔子的生平背景,不仅是为了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他的理念。孔子的教诲,依然是我们追求真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指引。</p> <p class="ql-block">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p><p class="ql-block"> 道家是另一个大圣人——老子创建的学派,大约形成于春秋时期。老子被西方学者称作东方三大圣人之一的“道圣”。据史书记载,连知识渊博的孔子也常常向老子请教。道家代表人物在历史上也是有头有脸,主要有黄帝、老子、庄子、鬼谷子、诸葛亮等人。</p><p class="ql-block"> 道家是老子在结合古圣先贤大智慧的基础上,重新整合的产物。他把先贤思想精华整理出来,加入自己的智慧和认识,并加以完善,最终形成了完整的道家思想体系。</p><p class="ql-block"> 道家学说把世间万物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认为万物相辅相成,并非独立存在,把“道”看作最高哲学思想,认为“道”才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如果“道”被破坏了,那么,就是自取灭亡。</p><p class="ql-block"> 道家看清了事物本质的变化规律,对道极为崇拜,落脚点站在历史高度,不局限于一个时间段内的价值和是非的判断。因此,看得非常长远。</p><p class="ql-block"> 简单地说,道家可以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来概括出其思想精华。认为自然是最神圣的物质。</p> <p class="ql-block"><b>老子生平:</b></p><p class="ql-block">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0年另一说是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史记》《后汉书》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苦县(今鹿邑)厉乡曲仁里人。另一说安徽省涡阳县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p><p class="ql-block">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p><p class="ql-block">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主张自然无为,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准则。道作为本体和规,贯穿形而上和形而下,并超越了天、地、人“三才”,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重要范畴。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认为道成就了天地万物,但并非有意作为,而是自然而然。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只有遵循自然法则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老子思想还强调守柔处弱、贵在坚持,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如水一样,居卑忍让、不争而胜。这种以道为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b> 老子和孔子的4段对话能治愈所有的内耗和焦虑</b></p> <p class="ql-block"> 闻一多曾说:“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孔子推崇仁义礼智信,注重世俗规矩;老子讲究道法自然,强调无为。当两种伟大的思想相遇,究竟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今天,带大家深度解析两位哲人的4段对话。读懂了之后,相信你也能获得指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处世之道。</p> <p class="ql-block"> 老子的意思是,世上最完美的大德上善就像水一样,具备水所有的品性。水滋润万物却不和万物争高,人和树木朝着高处攀爬生长,水却独自朝着河谷、坑洼的低处流淌。所以江河与海洋可以容纳百川,成为河谷中的王者。它看似居于低位,却具备与世无争的谦卑之德,能承载、能包容;它看似柔弱,却具备百折不挠的柔德,能滴水穿石、以柔克刚!这就是老子“上善若水”的观点。孔子听后,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孔子回去后,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回答:“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p> <p class="ql-block"> 孔子与老子论礼数日后,收获良多。离开之际,他向老子郑重辞行,此时,老子又对他进行了一番劝诫。老子说:“在当今社会上,聪明善辩的人最容易丢了性命,因为他总是指出别人的过错。所以,为人还是要谦卑一点。作为晚辈,就不要把自己姿态放太高;作为下属,就不要在上级面前显摆自己的高明。”老子这几句话,说透了为人处世之道。三国时,杨修、司马懿正是这句话的正反例子。杨修很聪明,还到处彰显聪明,最后被曹操杀了。而司马懿少有谋略,学识过人,但司马懿在曹操面前一直藏拙,才苟且幸存了下来,并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老子第二段的意思是,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所谓不要有自己,就是不要老想着自己。处处想着“自己”,在忠孝的同时,就会想着博取“忠孝”的美名。老子认为,忠孝,如果不是出乎自然、发自本心,而是人为造作的,充其量只是一种“伪装”罢了。孔子听后,真诚地说:“一定谨记在心!”</p> <p class="ql-block"> 两人第三次对话,发生在老子辞官回到故乡后。这次会见,孔子已经步入中年,但他的仁政理想还未实现,不禁对人生产生了迷茫。于是,他又来请教老子。孔子感叹道:“所有的东西就像河水一样啊,不知不觉就流逝了。我的人生,又该走向何处呢?”老子回他道:“天地万物,都是自然的产物,都遵循兴衰变化的规律,人也不会例外。这有什么可伤感的呢?或生或死,或荣或枯,都是自然的结果,当你接纳了这个事实,内心就不会恐惧慌乱。但如果你追逐功名,就会为功名所累,那这一生对你来说,不过是束缚自我的囚笼罢了。”听过这样一句话,你在意什么,就会被什么困住。你越想控制什么,就越会被什么给控制。</p> <p class="ql-block"> 孔子与老子两人最后一次会面,发生在很多年后。此时孔子已闻名于世,而老子已经隐居。孔子研究了大半辈子的古代经典,还是没能领悟“道”的真谛。于是便求教老子,何谓天道。老子告诉他:“想要窥伺大道,就一定要把心放在物的本源上,舍弃万物的不同,而看到万物共通之处。”孔子问:“观察到相同之处又怎么样呢?”老子回:“从同质的一面去看,物我、是非、生死、昼夜、福祸……都没什么区别。所有东西分不出一个高低贵贱,你就不会因为得到什么而高兴,也不会因为失去什么而沮丧。这时候,人的心中就会如同古井一般,不起波澜,自得其乐。”孔子依旧不解,万事万物各有其质,怎么能看作是一样的东西呢?老子回复道,用眼看当然完全不同,但如果你试着用心去看呢?老子这段话的道理,现在很多人或多或少都能理解,但真正做到并不易。面对外界的凶吉、祸福、得失、生死,都能以平常心面对,就像主席诗中所说“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了这种心态,退,可以闲看生活的云卷云舒;进,可以做大事,成大业。当然,老子与孔子见面时,还谈了很多,这里只截取了这四段,即可管窥出老子伟大的思想光辉。正如闻一多所说:“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所以,有人说,两人的会面,“影响了中国2500年”;读懂他们的对话,“受用终生”!</p> <p class="ql-block"> 感谢各位书友的精彩发言和深情分享, 是你们的智慧与热情,让这个夜晚变得格外温暖而有意义。我们每次都相聚,就像阳光一样洒落在每一个路口,洒落在冬天里。余生漫漫,岁月浅浅,让我们携手前行,用一颗温暖而明亮的心,照亮彼此前行的路,安然随缘地过好每一天。</p><p class="ql-block"> 期待下一次的读书会,和大家共享更多的阅读乐趣。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