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我们今天要学研的是与“干姜”有关的诗词,但笔者拙文标题却用了“乾姜”二字。其实在古汉语里“乾”和“干”多少是有些区别的。“乾”字我们如今多用在乾坤,或清朝皇帝乾隆称谓上,此时发qián(前)音。但在未简化汉字时“乾”还发gān(甘)音,意思是没有水分或水分少,跟“湿”相对,如乾燥、乾柴等;以及枯竭、尽净、空虚的意思,如乾杯、乾尽等。而“干”字,古汉语中就有,因在甲骨文字形中,象叉子一类的猎具、武器,本是用于进攻的,后来用于盾牌等防御器具,我们如今还在使用的“干戈”便是。另外古代历法中的天干地支,也使用“干”字。但赋予“干”字与“湿”相对的意思,则是将“乾”字简化而来的。另外,干字读gàn(赣)时,如干部、干事、树干等的“干”字是由“幹”简化来的。把干、乾和幹字大致理了一下之后,该说温里药“乾姜”以及与其有关的诗词了。为了能表述的相对准确一点,拙文一律采用“乾姜”一词。<br> 关于乾姜的药用价值,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给百度百科的说法是。<br> 乾姜,中药名。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乾姜片”。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根茎。<br> 性味:味辛,性热。归经:归脾、胃、肾、心、肺经。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主治: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br> 乾姜的药用价值简略地说完了,来看看诗人们写有乾姜的诗词吧。<br> 我们先看看元代诗人黎崱(zè仄)的七律《用载道韵晚游郎中湖》,笔者拙文标题就出自这首诗的尾联。笔者之所以选取黎崱的诗,一来是想认识一下“崱”字,辞书解释:“高峻貌”。二来这位诗人的事迹比较有趣,值得了解一下。关于诗人黎崱,现在所能查找到的资料实在不多,以笔者现有的能力还难以深入下去,因《元诗选》所载简介不甚好懂,故而将百度百科上的简介拷贝粘贴如下:<br> 黎崱(越南语:LêTắc),字景高,号东山,约生于13世纪60年代,约卒于14世纪40年代,越南陈朝爱州(位于今越南清化省)人,后归附元朝,是越南历史著作《安南志略》的作者。<br> 人物生平:<br> 早年:黎崱是东晋交州刺史阮敷后裔,年幼年时过继给外祖舅黎琫,便改为黎氏。年长后曾入仕为陈朝静海军节度使陈键的幕僚。<br> 归附元朝:公元1285年,中国元朝军队攻入越南,进入陈键驻守地点。陈键不敌而降,黎崱便与之一同入元。(陈键在北上的途中,被越南陈朝军队的箭射死。)<br> 黎崱到达大都后,被元室授为侍郎。后来,黎崱定居湖北的汉阳,结交士大夫,优游山水,钻研典籍。到14世纪40年代时逝世。<br> 人物著作:<br> 《安南志略》:黎崱由于在越南土生土长,青年时期曾“十岁间奔走半国中,稍识山川地理”,加上晚年爱好书籍,因而对越南史的认识有一定基础。于是,他“采摭历代国史、交趾图经,杂及方今混一典故”,写成《安南志略》。该书是越南历史文献当中较早成书的其中一本。黎崱的若干诗文,被录入《越音诗集》及《见闻小录》中。<br> 用载道韵晚游郎中湖<br> 疏苇长堤接短篱,日来湖上欠支离。<br> 鸥边人立城阴晚,柳外花明水净时。<br> 世事纷纷惊倦眼,客怀草草说新诗。<br> 荒祠为喜文翁笑,醉酹乾姜一片碑。<br> 笔者以为,学习以下这些词汇,对理解该诗还是有些帮助的。首联,后句“欠支离”的“支离”,汇总辞书解释有:(1)分散,分离。(2)繁琐,杂乱;散乱而无条理。(3)形体不全或殘缺不全,衰弱。(4)漂泊流浪。(5)古代善屠者支离益之简称。颔联,首句中的“鸥边”即水边。尾联读罢颇感旷达。前句中的“文翁笑”的“文翁”如果是具体所指的话,那么说的大概就是《汉书·循吏列传·文翁》中的人物了。《國語辭典》载:文翁。人名。生卒年不詳,西漢舒(今安徽省廬江縣)人。少好學,通春秋,景帝末為蜀郡守,興學校,崇教化,蜀地文風始盛。后句“醉酹乾姜一片碑”,“醉酹”大概是醉后把酒洒向大地以示祭奠或起誓。“乾姜”在此肯定不是在说中药,很可能是一种书体。“一片碑”即一块或一方石碑。结合诗人“定居湖北的汉阳,结交士大夫,优游山水,钻研典籍”的经历,笔者臆测“乾姜一片碑”很可能说的是“禹碑”。按照胡适先生“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观点,笔者斗胆地假设了,虽然也想“小心地求证”,但苦于知识积累和论证能力有限,只能浅尝辄止了。望读者朋友见谅。<br> 我们就看看清代王又曾的《禹碑》诗,也算是小心地对“乾姜一片碑”的求证吧。<br> 禹碑(康熙间,武进毛会建从岣嵝山拓归,刊于大别山禹庙前。)(丙子) <br> 毗陵毛子霞,奇古性所嗜。<br> 青山荷锸可以埋(子霞罢官后,足迹遍天下,晚筑墓于大别山南,题颜曰“万里青山”。),敝帚一官真不啻。<br> 尝登岳麓岣嵝尖,手榻苍崖蝌蚪字。<br> 晴川黄鹤晚来游,大别山南一杯置(墓侧建一杯亭以居。)。<br> 袖中拓本藏风雷,山鸟夜啸江猿哀。<br> 神工鬼斧惜不得,亟令匠石隳崔嵬。<br> 字奇文古发光怪,客来庙口千裴回。<br> 摩挲纵不形模旧,犹胜乾姜仆绿苔(汉阳吴主庙皇象碑久泐,前明康武功有拓本完好。或云即乾姜碑,乃唐姜楚公临本重刻,元人移置城南者,今亦亡矣。姜书好用枯笔,故有“乾姜”之名。)。<br> 我们先对诗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然后再介绍诗人。<br> 诗题所说的“禹碑”:即岣嵝碑。《辞源(第三版)》载:“后人附会夏禹治水时所刻。宋嘉定中何致曾到碑所,手摸碑文刊之。凡七十七字,似缪篆,又似符箓。碑原在湖南衡山县云密峰,早佚。昆明成都绍兴及西安碑林等处有摹刻。”<br>诗题和诗中括号中的内容以及诗的原文,是笔者从搜韵网上拷贝粘贴过来的,由于不知道括号中的内容来源于作者自注,还是后人注解,故而暂时算作是作者的自注吧。<br> 诗题括号中的“毛会建”,汇总《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和《黄鹤楼志·人物篇》的简介如下。毛会建(1612~?)明末清初书法家、诗人。字子霞,别名客仙。江苏武进人。以副贡官乐昌令,后侨居武昌(江夏)因家焉。工文、诗,书法逼晋魏,尤善作擘窠书,六书、篆刻精绝,往往作斗大字,刻于山崖,题名其后。著有《五游草》《字韵》《客山诗略》。诗题中的“岣嵝山”,山峰名。在湖南衡阳市衡阳县东北,为衡山主峰。诗题后第二个括号内的“丙子”,显然是用天干地支的纪年。那么这个“丙子”说的是诗人作诗的时间,即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br> 诗的开篇四句交代了毛会建的籍贯和性情。“毗陵”即今江苏常州市下辖的钟楼区、京口区和武进区一带。“奇古”为奇特古朴的缩略语。第三句借用“荷锸埋”的典故,把毛会建与魏晋时期的刘伶相提并论,以此表明如何洒脱生活和看淡人生。把该句后括号内的说明与《晋书·刘伶列传》里的故事结合起来,理解起来就不难了。《晋书·刘伶列传》云:“(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其遗形骸如此。”第四句“敝帚一官真不啻。”“敝帚”,亦作“敝箒”。就是破旧的扫帚,文人墨客多用来比喻无用之物,或指像对破扫帚一样,不予重视。“不啻(chì赤)”,即不止、不只、不过,或如同。<br> 接下来的四句说的是毛会建所做的事。登岳麓山,摹刻禹碑,游黄鹤楼,建墓置亭。“蝌蚪字”,也叫蝌蚪书。古文字体的一种。笔画多头大尾小,形如蝌蚪,故称。“大别山南一杯置”后括号内有说明,故不费词。“一杯”本指一杯的容量,进而形容量小,在此是说明亭子狭小。<br> 最后八句是说拓碑进而转刻,并对碑刻作出评价。“光怪”,即光彩奇特,甚至还有点怪异。“裴回”即來回走动。如今常写作“徘徊”。<br> 晚清学者吴应和、马洵在编写的诗总集《浙西六家诗钞》对王又曾是这样评价的:“岣嵝、石鼓等题,非韩苏大手笔不敢措辞,此篇虽不及昌黎之凝重,别有一种清刚之气流露楮墨,足与题称。”<br> 最后简单说说诗人王又曾。《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说:清浙江秀水人,字受铭,号谷原。乾隆十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工诗,与同县钱载、朱沛然等号南郭五子。为诗力求不蹈袭前人,时称为秀水派。有《丁辛老屋集》。关于他的生卒年代,《维基》注明:1706年—1762年。<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