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已经是来四川访碑的第六天。六天八处的实地走访和拍照,结合已知的文字材料,让我们对四川的碑刻有了一个立体感。总的来说,四川的碑刻不仅数量众多,遍布各地,就保存现状而言,绝大多数更是可圈可点。值得称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知道,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载体,碑刻集书法、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记录了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度历史信息。历代碑刻苍茫如林,源远流长,堪称是一部记载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石质百科全书”。四川碑刻也不例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川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巨大。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四川不可移动文物数量65213处,居全国第三。仅古代石刻文字,四川就达5万处之多,这些石刻广泛分布在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刻凿年代从两汉跨越明清,至民国时期,延续近两千年。包括崖墓题记、汉阙文字,是寺庙、宫观、书院、会馆、民间祠堂或者桥梁等古建的维修碑记,也是蜀道、川盐古道等道路上的修路修桥题记,或石窟造像题记。此外,还有大量名胜古迹的文人题咏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数量众多的古代石刻文字,不仅成为文物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有的石刻形态,在全国也属罕见。比如安岳卧佛院的唐代刻经窟,是整窟镌刻经文,曾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广元苍溪寻乐书岩内的摩崖石刻文字,是西南地区最大、罕见的清代洞藏摩崖书法宝库和乡贤文化遗存。此外,四川明清时期的祠堂宗族碑涉及宗族族谱、乡规民约等,所存数量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在历史价值之外,这些石刻题记还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散发着巴蜀书法地域风格和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比如这通立于成都武侯祠内的《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以四言骈体铭文赞颂了诸葛亮的不朽功德。其上碑文辞丽义精,由唐代宰相裴度所撰。唐楷风韵天成,由当时的名臣兼书法家柳公绰书丹。刀工严谨精妙,由蜀中名匠鲁健刻字。名臣、名家、名匠集各自所长,成就了这一书法史上的不朽之作。既然提到柳公绰,就不能不多说几句。作为历史上“楷书四大家”之一柳公权的胞兄,柳公绰的书法实则不逊其弟,在唐代,二人书法之名也难分伯仲,宋代米芾就曾评价说“公绰乃不俗于兄”,然而在后世流转中,公权书名日盛,提起公绰反而要在称谓后加上“公权之兄”的注解,不知道这是历史无意间的忽视,还是时间在“二选一”的游戏下做出的选择?好在《三绝碑》依然完好存世,其上风骨足以令柳公绰傲视千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外,成都青城山常道观的《大唐开元神武皇帝书碑》,为唐玄宗李隆基书,道观观主甘道荣勒字;作为宋代“三苏”的故乡,眉山县“三苏祠”更是存留着苏轼题写的大量碑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者,四川碑刻在保存和标注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做法都值得他人借鉴。比如这套现存武侯祠的《岳飞书出师表刻石》,虽说被玻璃罩了起来,由于管理方在里边加装了射灯,从而让参观者一目了然。这种既兼顾了碑帖保护和读者参观的做法,委实值得称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这些现存眉山三苏祠的碑刻,虽说是后刻的,对碑刻名称和后刻时间,管理方从不隐瞒。而是给予了明确的标注,从而让参观者一目了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四川的碑刻管理也并不是十全十美,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比如对一些碑刻的称呼,就显得比较紊乱。以这一通《孔子及72贤画像碑》为例,现有资料里多把它称为《孔圣碑》。国家文物局批复的《中国名碑录》中,则将其称为《涪城文庙圣贤》。从而给读者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该碑龛刻于南宋嘉定庚辰年(1220年),是四川省及全国现存最早的孔子画像碑之一,国家一级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许多碑刻的标注地并没有与时俱进,从而给访碑者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这通《孔圣碑》,互联网上说,它现存四川省三台县花园镇花园初中。我们按着导航走,找了许多遍也没有找到花园初中。实际上花园初中早已更名为芦溪三小了。由于标注不清晰,以至于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瑕不掩瑜。六天八处的走访,在使我们对四川碑刻的现状有一个大致了解的同时,对管理方的智慧也肃然起敬起来。访碑和拍照的过程虽说辛苦,然乐在其中。增长知识的同时,又使得多年不见的老友得以相见。可谓收获满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