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的武侯祠,始建于蜀汉章武元年(221),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后来随着汉昭烈庙、惠陵、三义庙的加持,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武侯祠的亮点很多,在喜欢碑刻的人看来,现存的碑刻无疑是其亮点中的亮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武侯祠博的碑刻虽说跨度极大,主要的集中点还是唐明清。说到唐碑,就不能不提大名鼎鼎的“三绝碑”。它的碑文名称叫《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通篇碑文以骈文行文,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诵记。碑文作者便是大唐中兴名相裴度。书丹者则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柳公绰书丹,柳公绰的书法造诣虽不如其弟柳公权知名,但其古朴浑厚的楷书风格也是堪称一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时,四川巡按荣华曾评价唐碑说“人因文而显,文因字而显,然则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与垂于不朽也耶。”这就是“三绝碑”的来历了。换言之,文章绝,书法绝,诸葛亮的功绩更是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代时期的武侯祠,也保留了一通非常具有特色的碑刻,就是在1547年由张时彻撰文,高登立石的《诸葛武侯祠堂碑记》。这通碑刻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在于,我们可以看到这通碑刻的下方保有着一个赑屃,这个赑屃是龙生九子其中之一。它形如龟而有齿,力大能搏,因此古人常常用它作为碑符,而这通明碑的碑符赑屃驮着这块高大的明碑在武侯祠堂也已经矗立了有将近500年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武侯祠清碑中的代表,则非《重修忠武侯庙碑记》莫属。作者是350年前武侯祠现今建筑格局当时的重要发起者宋可发。在碑文当中,他对于诸葛亮的毕生功绩进行了概括总结。而这通清碑最大的亮点是它的书法出自于一位女性之手。这位女性不是别人,而是宋可发的儿媳妇姜淑齐。对于这位姜夫人的书法,当时宋可发的同僚曹先礼附有非常高的评价,说姜夫人笔法:“遒劲秀逸,祖王而不囿乎王,颜筋柳骨,备及诸家法体。”也就是说这位女性书法家的书法是兼具了“二王”、颜真卿乃至柳公权等诸位名家手笔的书法特色,绝对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件女性书法家的上乘佳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成都武侯祠现存碑刻中,岳飞书《前后出师表刻石》则是不能不提的。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以下简称《岳书前后出师表》)石刻,嵌于成都武侯祠二门壁间,共三十七块,每块约长63厘米,宽52厘米,上镌字体大者10厘米见方,小者3厘米不等。书体行草,笔力凝劲,一气呵成,其挥洒纵横,如快马入阵,令人不难想见岳飞驰骋疆场的英雄气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除成都武侯祠外,岳飞书《前后出师表刻石》四川还有两处,分别是灌县青城山天师洞和云阳县张飞庙。这三处《岳书前后出师表》石刻,均不见于明代曹学俭的《蜀中名胜记》和清嘉庆修《四川通志》。应是清末以后,据他地的拓本翻刻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里,我们姑且不去探讨《岳飞书出师表刻石》的真伪,仅就成都武侯祠对碑刻的保存方式而言,还是值得称赞的。比如这套《岳飞书出师表刻石》,虽说加装了玻璃,由于在玻璃后边安装了射灯,从而让观众对碑刻的内容一目了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