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缘识南通天宁寺》 </p><p class="ql-block"> 南京 石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刊登于2011年8月2日《南通日报》</span> </p><p class="ql-block"> 正值桂子飘香的仲秋时节,我陪母亲来到南通,与众亲友一道,在南通天宁寺为故去十七年的外婆葛政仁女士举办佛事,纪念她的百年冥寿。 </p><p class="ql-block"> 庙宇,一般都在城市的边缘或僻静之处,没想到天宁寺就位于南通市的核心地段,与南通中学并立于中学堂街。这是一条石板铺就的旧时街巷,保留着百年以上的民居平房。清晨,并不高大的天宁寺山门敞开着,几位僧人边洒扫门庭边与街坊们打着招呼,一切都显得祥和而安宁,没有一点千年古刹的森严和张扬。抬眼一望,山门上方高悬着红底金字匾额,“天宁禅寺”四个大字熠熠生辉,细看落款,竟是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题。两边楹联是范曾先生峻峭凌厉的行书:“山河天眼里 世界法身中”。门内檐下高悬的是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的手书:“回头是岸”。踏进小小山门,就感受到了天宁寺厚重的历史文化承载。 </p><p class="ql-block"> 寺内主要有三重大殿: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经楼。院落清净整洁,大雄殿前有两棵壮硕的古银杏,冲天的树冠上缀满金色的伞形叶片,在秋风中摇曳闪烁。</p><p class="ql-block"> 我的外婆祖籍如皋城,一生充满慈善仁爱之心,二十年代曾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化专业。幼年的我曾生活在外婆身边,感情深厚。我将自己写的一篇祭文默诵给外婆,之后,一位法师接过祭文一边看一边点头。经过攀谈,得知他就是天宁寺的住持,法名德妙。德妙法师今年才40出头,亲切随和,法相端庄,一双大于常人的耳垂尤其饱满。他曾在南京栖霞寺佛学院深造,听说我从南京来,便热心地介绍起天宁寺来。</p><p class="ql-block"> 南通天宁禅寺,始建于唐朝咸通年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先后有两代皇帝为天宁寺敕赐御书。德妙法师伸手指向大殿门上的盘龙金匾,上有“大雄之殿”四个大字,乃是宋徽宗赵佶的御笔。观之,比以往所见宋徽宗的“瘦金体”更为遒劲滋润。国内寺庙中,由皇帝钦题殿名的唯此一处。但是,一般寺庙都称"大雄宝殿",这里为何是“大雄之殿”呢?原来当年宋徽宗题写到“宝”字时,一点已经落笔,突然觉得天下宝物应尽为御用才是,不由吝啬起来,随机改为“之”字。我想,这位诗书词画无一不精,史上最具艺术才华的皇帝,在笔走龙蛇之时,一定没有料到他会最终落得家破国亡,羁拘塞北,在穷途末路中哀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剧结局。否则,绝不会连一个墨“宝”也舍不得下笔。</p><p class="ql-block"> 德妙法师又领我看了一块御碑,碑高约2米多,碑额云龙缠绕,刻有“敕赐天宁寺碑”几个篆字,碑身光滑可鉴,碑文已模糊难辨。这是明朝英宗皇帝朱祁镇的准奏御碑,准许该寺去其原“报恩光孝”之名,正式命名为“天宁寺”。为此,天宁寺建起万寿殿供人前来朝拜御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令其它寺庙“难以俪其荣耀”。</p><p class="ql-block"> 我们又来到后院,这里古木参天,花香四溢。在藏经楼的西北角,矗立着一座精巧而壮美的宝塔——光孝塔,塔高五层,砖木结构,唐朝佛塔风格。此塔建于公元864年,它可是南通城的老祖宗,历来有“未有城,先有塔,前人就塔建城”之说。即先有了塔,再围绕着塔慢慢聚集发展起来了一座城市。光孝塔就象一位阅尽沧桑的高僧大德,静穆地屹立在这里已有1146年了,它见证了这座城市从无到有及至繁华的巨变,它是南通的一座镇城之宝! </p><p class="ql-block"> 宝塔西面,一墙之隔,就是当代书画大师范曾的故居。德妙法师介绍,范家院里有一口水井,范曾大师曾笑言:“我坐在家中看去,孝光塔就象一支如椽巨笔,院中水井如同用之不尽的神砚。所以自幼便擅长舞文弄墨,真有如神助也。”南通,人杰地灵的福地啊!</p><p class="ql-block"> 宝塔北面栽种着一排桂花树,树下横竖躺着七、八块明、清年间的石碑,德妙法师拎起一把竹扫帚,扫去碑上厚厚的桂花米,弯下腰给我指认古碑上斑驳的文字,上面记载着天宁寺的重大事件和有趣的故事。在浓郁的桂花香芬中,在轻飏的宝塔角铃声中,聆听前朝旧事,似有似无的雨丝随风拂面,不由想起韩愈《山石》中的诗句:“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德妙法师对天宁寺的古往今来如数家珍,钟爱之情溢于言表。他是天宁古寺一千多年来无数代僧人中的一位,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就是这样代代传承,直至永远。 </p><p class="ql-block"> </p> 正值桂子飘香的仲秋时节,我陪母亲来到南通,与众亲友一道,在南通天宁寺为故去十七年的外婆葛政仁女士举办佛事,纪念她的百年冥寿。 庙宇,一般都在城市的边缘或僻静之处,没想到天宁寺就位于南通市的核心地段,与南通中学并立于中学堂街。这是一条石板铺就的旧时街巷,保留着百年以上的民居平房。 清晨,并不高大的天宁寺山门敞开着,几位僧人边洒扫门庭边与街坊们打着招呼,一切都显得祥和而安宁,没有一点千年古刹的森严和张扬。抬眼一望,山门上方高悬着红底金字匾额,“天宁禅寺”四个大字熠熠生辉,细看落款,竟是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题。两边楹联是范曾先生峻峭凌厉的行书:“山河天眼里 世界法身中”。门内檐下高悬的是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的手书:“回头是岸”。踏进小小山门,就感受到了天宁寺厚重的历史文化承载。 寺内主要有三重大殿: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经楼。院落清净整洁,大雄殿前有两棵壮硕的古银杏,冲天的树冠上缀满金色的伞形叶片,在秋风中摇曳闪烁。 <p class="ql-block"> 我的外婆祖籍如皋城,一生充满慈善仁爱之心,二十年代曾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化专业。幼年的我曾生活在外婆身边,感情深厚。我将自己写的一篇祭文默诵给外婆,之后,一位法师接过祭文一边看一边点头。经过攀谈,得知他就是天宁寺的住持,法名德妙。他曾在南京栖霞寺佛学院深造,听说我从南京来,便热心地介绍起天宁寺来。</p> 南通天宁禅寺,始建于唐朝咸通年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先后有两代皇帝为天宁寺敕赐御书。德妙法师伸手指向大殿门上的盘龙金匾,上有“大雄之殿”四个大字,乃是宋徽宗赵佶的御笔。观之,比以往所见宋徽宗的“瘦金体”更为遒劲滋润。国内寺庙中,由皇帝钦题殿名的唯此一处。但是,一般寺庙都称"大雄宝殿",这里为何是“大雄之殿”呢?原来当年宋徽宗题写到“宝”字时,一点已经落笔,突然觉得天下宝物应尽为御用才是,不由吝啬起来,随机改为“之”字。我想,这位诗书词画无一不精,史上最具艺术才华的皇帝,在笔走龙蛇之时,一定没有料到他会最终落得家破国亡,羁拘塞北,在穷途末路中哀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剧结局。否则,绝不会连一个墨“宝”也舍不得下笔。<div><br></div> 德妙法师又领我看了一块御碑,碑高约2米多,碑额云龙缠绕,刻有“敕赐天宁寺碑”几个篆字,碑身光滑可鉴,碑文已模糊难辨。这是明朝英宗皇帝朱祁镇的准奏御碑,准许该寺去其原“报恩光孝”之名,正式命名为“天宁寺”。为此,天宁寺建起万寿殿供人前来朝拜御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令其它寺庙“难以俪其荣耀”。 我们又来到后院,这里古木参天,花香四溢。在藏经楼的西北角,矗立着一座精巧而壮美的宝塔——光孝塔,塔高五层,砖木结构,唐朝佛塔风格。此塔建于公元864年,它可是南通城的老祖宗,历来有“未有城,先有塔,前人就塔建城”之说。即先有了塔,再围绕着塔慢慢聚集发展起来了一座城市。光孝塔就象一位阅尽沧桑的高僧大德,静穆地屹立在这里已有1146年了,它见证了这座城市从无到有及至繁华的巨变,它是南通的一座镇城之宝! 宝塔西面,一墙之隔,就是当代书画大师范曾的故居。德妙法师介绍,范家院里有一口水井,范曾大师曾笑言:“我坐在家中看去,孝光塔就象一支如椽巨笔,院中水井如同用之不尽的神砚。所以自幼便擅长舞文弄墨,真有如神助也。”南通,人杰地灵的福地啊! 宝塔北面栽种着一排桂花树,树下横竖躺着七、八块明、清年间的石碑,德妙法师拎起一把竹扫帚,扫去碑上厚厚的桂花米,弯下腰给我指认古碑上斑驳的文字,上面记载着天宁寺的重大事件和有趣的故事。在浓郁的桂花香芬中,在轻飏的宝塔角铃声中,聆听前朝旧事,似有似无的雨丝随风拂面,不由想起韩愈《山石》中的诗句:“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德妙法师对天宁寺的古往今来如数家珍,钟爱之情溢于言表。他是天宁古寺一千多年来无数代僧人中的一位,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就是这样代代传承,直至永远。 时近中午,佛事圆满结束,亲友们将各色纸钱宝物堆满一只两米长的纸船中,抬上香鼎,在众法师朗朗的颂经声中,带着家人的祝福,化为一片火光,随袅袅青烟升腾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