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赤松村那间祠堂的庭院里可以停车,计划从赤松走如意尖的时候还停这里。时间怎么走这么快的呢?这计划眨眼间就过去了两年才得以实现。</p> <p class="ql-block">这登山的标志也太帅了,几笔就勾勒出如意尖连绵群山和黄公望公园的位置,下笔的时候是有公望大师勾勒富春山居那架势的。</p> <p class="ql-block">起步的地方有一石块,上书健康之路,2004年9月荣庭开凿。</p><p class="ql-block">听到前面老毛与人交谈——今天又遇到山友了。到一平台,此山友开始指点这个平台怎么开出来的——原来这位就是修登山道的姓陈名荣庭本尊!山道修到现在已二十年,他已经是75岁老人。啊呀看面相真是看不出有这等年纪了。</p><p class="ql-block">陈大伯很健谈,当我们得知这个登山道全由他一人之力建成,大为感佩,古有愚公移山,今有荣庭开路,太不容易了!</p> <p class="ql-block">大伯开山路的灵感来自二十年前,他大病初愈,到古荡湾前的老和山走了一遭,发现杭州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喜欢爬山健身。于是回到赤松村,他连夜磨了镰刀,第二天就上山劈柴修路。</p> <p class="ql-block">脚下的每一块石头大伯都能说出它的来历。很多石头都要从周围山里挖过来,为此修了不少的土路。有的石块嵌不平整,就从家里弄水泥上来。大伯对自己的工艺很满意,石块不松动是最基本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山上找不到合适的石块,那就自己山下浇水泥板扛上来。</p> <p class="ql-block">快到山顶,路陡了,大伯就安排了之字形路,上山省力。</p> <p class="ql-block">大伯说,你看看拐角这个石头,我砌好过阵子又被踩塌,后来就用水泥石块加固,现在再不会踩塌了。</p> <p class="ql-block">再看看山顶这几块石头多大,一个人抗实在费劲。有天正好碰到一老一少两人登山,我就让年轻人帮我抬一下。结果年轻人没力气,石头滑下蹭破了腿上的皮。只好自己卯足劲,把大石头挪过来。肩伤,腰伤都是常有的事。</p> <p class="ql-block">贵在坚持。大伯说,修路要坚持,健身也是要坚持。做一件事能为之坚持二十年,这毅力完全超乎常人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伯对自己修的路非常满意,对自己多年坚持修路的行为也很满意。</span>现在大伯每年360天都会沿着自己修的路上山健身,顺便看看有没有石头松动了,哪个地方还需要加个横档。“这块地方的落叶我故意不扫,保留原生态。”</p><p class="ql-block">我感觉现在大伯的状态更像是一个当代中国的鲁滨逊,每天看着自己劳动创造的登山道,内心充满了自豪和满足。</p><p class="ql-block">当然他的自豪和满足里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靠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了便利。</p> <p class="ql-block">大伯今年在路边栽种了许多小苗。</p> <p class="ql-block">300多米的山顶大伯修建了一个健身平台。</p> <p class="ql-block">大伯解释自己这两句诗的意思:高山美景帮助修得人生,今天看过美景的你们何时能再来?”</p><p class="ql-block">那我肯定还会再来走一走这健康之路。</p> <p class="ql-block">留下大伯在平台健身,我们往如意尖去。隔老远还能听到中气十足的长啸声。</p> <p class="ql-block">走过这个破旧的小亭子,就可以看到如意尖。</p> <p class="ql-block">如意尖打过卡以后转往西走。</p><p class="ql-block">一路绵绵长长的上坡下坡复上坡。</p> <p class="ql-block">看到村子了,要沿着山脊下山了。</p> <p class="ql-block">眼看要下山,还是又连续爬了三五个小山头。最后一个山头的高度也有500米,比如意尖没矮多少。</p><p class="ql-block">但500米直下,可真陡。</p> <p class="ql-block">总算进了竹林,老毛长舒一口气。这下可以脚踏实地了。</p><p class="ql-block">然而并不,竹林里走着走着没路了,只好沿着村民砍竹子的痕迹硬下了。</p> <p class="ql-block">几个村民仰头看到我们没走寻常路很是惊奇,但还是指点我们下山的路径——幸亏村民贴了山脚凿了能落脚的石磴,否则最后可能望路兴叹下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