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到了在玻璃上哈气,写喜欢人的名字的季节了。</p> <p class="ql-block"> 再过两天就是2025年的元旦了,气温居然还是15度,温暖的让人感觉不到是冬天。</p><p class="ql-block"> 但小时候的冬天留给我的记忆是出奇的阴冷,下大雪的时候出门基本靠走,取暖基本靠抖。那个时候保温完全是靠衣服数量和厚度的叠加堆积。</p> <p class="ql-block"> 拥有一件军大衣是那时候所有人的梦想,其实最初军大衣是深蓝色的,后来才有很多刘德华同款的军绿色大衣了,再也不怕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的拍了。</p> <p class="ql-block"> 还有妈妈用做衣服剩余的棉布做成的棉手套,为防止手套丢失了还在两只手套上缝了一根绳子,可以挂在脖子上。</p> <p class="ql-block"> 还有每个男孩子必戴的雷锋帽,讲究点的爸爸还会给雷锋帽中间别上了一颗五角星。</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冬天屋檐下结着很长的冰,我们用竹竿把冰够下来捧在手里玩,真是不怕冷啊,有时候还把冰溜子当冰棒吃。</p> <p class="ql-block"> 耳朵和手每到冬天都会冻的炸口子,开始是疼,最后是奇痒无比,有时候忍不住会抓破了流脓。现在基本上看不见有冻手冻脚的人了。</p> <p class="ql-block"> 民间治冻疮的偏方是用生姜搽抹冻伤的部位,生姜这种神奇的佐料好像能治百病,秃发也可以搽头顶掉头发的地方,有疤痕的地方也可以涂生姜消除疤痕。</p><p class="ql-block"> 我的经验是除了涂生姜的时候刺激的有点疼以外,并没有什么卵用。</p> <p class="ql-block"> 心疼孩子的妈妈还会专门给孩子缝制一对或者是毛线或者是夹着薄棉花的棉布的耳朵笼子,套在耳朵上。</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取暖还有一种游戏,一大排同伴排成一排,两头的人往中间挤,挤出来的人再到两头往中间挤。来来回回很多次基本上浑身上下都出汗了。还有人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把手弄暖和了,乘着同学不注意把手冷不丁伸进同学的脖子里,同学冰的连喊救命。</p> <p class="ql-block"> 上学写作业的时候会戴着姐姐用毛线织的半截手套,半截手套还特别适合上课偷偷玩小竹人的游戏,操纵自如。小竹人用棉线穿起空心小竹子做成一个人的形状,手里还拿着兵器,放在有缝的课桌上,下面用手拽着来回移动,还可以两个人操作打架,有一段时间特别流行。坐在后排的同学上课不久就把小竹人准备好,把课本竖起来两个同桌就可以互相厮杀了。</p> <p class="ql-block"> 还有姐姐织的围脖,后来可以在街上的摊贩那里买到很多各种各样颜色条纹的围脖,它们比围巾更保暖。</p> <p class="ql-block"> 最解决问题的还是到厂里澡堂子泡澡,那里面的热水和充足的暖气可以完全驱除寒冷。我们一般泡在热水池子不愿出来,直到看澡堂的阿姨催促要关灯下班才恋恋不舍的起来回家。</p> <p class="ql-block"> 冬天的寒冷根本挡不住孩子们的热情,天气是冰冷的,但我们的心永远是火热的,雪下的越大我们玩的越疯。</p><p class="ql-block"> 我们能推出一个跟人一样高的雪球,越推越大,后面跟着推的人也越来越多。</p> <p class="ql-block"> 还有堆雪人,堆的基本上都不像人,但是很好玩很有喜感。简单的道具堆出了不简单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一场大规模的雪仗肯定是必不可少,以雪团击中面部和把雪全灌在同伴的脖子里为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雪仗结束后外面衣服全部被雪打湿弄脏,里面的内衣也被汗水湿透了,回家一顿痛打肯定是跑不了的,一边挨骂一边被脱光了扔进被窝里换衣服。但孩子的心思却是盼望明天的雪能下的再大一点。</p> <p class="ql-block"> 挨完打后就可以吃妈妈做的晚饭了,灶房里的炉火闪烁,妈妈在昏黄灯光下的背影,室外的烟囱升起袅袅炊烟,是我印象里真正关于家的永恒记忆,也是所有汉丹子弟的乡愁。</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天太冷的时候房间里会生一个煤炉子,炉火上面可以烧开水,也可以做饭,一般是做一锅乱炖,自家菜地里被霜打过的萝卜白菜有一丝甜味,加一点五花肉就能炖出一大锅香喷喷的饭菜。也可以用砂吊子慢慢的煨出一罐浓浓的排骨藕汤。</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炉子上还可以烤馒头、红薯、鸡蛋、花生,甚至橘子等水果。</p> <p class="ql-block"> 当然一家人围在一起烤火也是记忆里最温暖的场景。妈妈一边烤火还一边揉搓我皴了手和脸,炉火的温度和妈妈揉搓的力度都刚刚好,还有比这更温馨的宠爱吗?</p> <p class="ql-block"> 离开炉火也有办法取暖,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很早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名字叫烘笼的东西,一个泥巴烤制的有个提手的小罐子,也有用铁皮制作而成的,有的外面还套着一个用竹条编的篮子。里面放点烧红的木炭或者煤炭,手提着或者捂着也很暖和。</p> <p class="ql-block"> 后来有一段时间流行用电炉子烤火烧水,但电炉功率太大,经常烧保险丝和炉丝,用了一段时间也就放弃了。</p> <p class="ql-block"> 还记得这个暖脚神器吗?也是插电的,脚在可以转动的木质圆条上来回移动摩擦,脚立即发出暖和非常舒服,对冬天促进冻脚的血液循环很有好处。</p> <p class="ql-block"> 有段时间这个电热毯风靡一时,睡觉的时候通上电,能很快的暖和起来,缺点是人非常干燥,有的三无产品质量不合格还容易漏电,逐渐被淘汰了。</p> <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已经开始使用煤气了,煤气站在孤老院上面,外面一排平房是办公室和开票的地方,旁边是一个换煤气的大仓库,院子还有铁栅栏门,那排平房现在还孤独的矗立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煤气站的站长是同学汤燕萍的爸爸,副站长是同学陈爱民的妈妈,但汉丹人最应该感谢的是康勇的爸爸,那个年代煤气供不应求,不容易持续供应。康勇的大伯是北京石油部的领导,康勇的爸爸为全厂职工跑到北京石油部为我们争取到了稳定的煤气供应。</p> <p class="ql-block"> 冬天所有人家都会制作泡菜腌菜,把大白菜洗干净放进泡菜的缸里,加上冷开水,还要用几块很大很重的鹅卵石压在白菜上面。腌菜多是用雪里蕻或者萝卜樱,反复用手把菜叶揉干,均匀撒上盐封好坛子。</p><p class="ql-block"> 传说泡菜腌菜的口感和妈妈的手上的汗腺有关系,好妈妈好汗腺才能让孩子吃到美味的泡菜,好像按这个标准所有的妈妈都是最好的妈妈。</p> <p class="ql-block"> 每天晚上妈妈都要为家里的孩子们做棉鞋,做再多都觉得不够孩子们穿。那时候经常停电,妈妈就坐在昏暗的煤油灯旁赶工做鞋,跟寒冷的时间赛跑,在变天之前让所有的家人都能穿上暖和的棉鞋。</p><p class="ql-block"> 做棉鞋特别费时费力,用灯芯绒的面料最合适,鞋底先用米汤把棉布浆一下,等布料变硬了再一层一层叠加在一起缝制。纳鞋底必须使出吃奶的劲,用一个穿着粗棉线的很尖很硬的铁锥在鞋底上密密麻麻的穿针引线固定牢固、做结实,这样的棉鞋才暖和经穿。</p> <p class="ql-block"> 还有妈妈牌毛裤,用各种颜色打毛衣剩下的毛线织成五颜六色的毛裤,在家里各个地方移动的时候足以闪瞎人们的双眼,虽然很滑稽,但是确实非常保暖。</p> <p class="ql-block"> 睡觉的时候都会用开水灌一个暖脚的水壶,有的是黄铜制作的,后来这种壶基本上不常见了,成了老古董消失在时光里了。取而代之的是打吊针用完的输液瓶,怕孩子脚被刚灌的开水烫着了还给输液瓶织一个毛线套。再后来就是从商场里买回来用橡胶做的暖水袋了。</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冬天异常寒冷,虽然我们没有羽绒服,没有空调,但因为是一家人在一起,从没分开过,所以心是温暖的,也是心安的,我们对大雪有一种很随意的感觉,因为雪停或者不停,父母的爱都不会停止。吃着妈妈做的饭菜,穿着妈妈做的棉袄和棉鞋,是我们最美好的时光,最满足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每一个日子渐渐往后退去,我们也慢慢长大成人了,那时冬天的夜虽然很长,但总不至于把我们的梦做到穷尽了。而妈妈带着微笑向我们走来,月色和雪色之间,她是第三种绝色。</p> <p class="ql-block"> 我不会画画,我只会在雪地上写诗,写下你想知道的一切。来吧,要不晚了,信会化的。</p><p class="ql-block"> ——顾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