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b></p> <p class="ql-block">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不该他祭祀的鬼而去祭祀,这是谄媚。看见应该做的事不去做,这是没有勇气。”</p> <p class="ql-block">应该见义勇为的事你不去做,不应该祭祀的你却去祭祀,用老百姓的话来说,你是“当做不做,豆腐放醋。”用四川的方言来说,你是个“二百五”。在古人看来,不应该祭祀的却去祭祀叫做“淫祀”。淫祀的目的是媚神求福,拍人家祖宗的马屁,所以圣人不齿,君子不为。相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到车匪路霸应挺身而出;见到女青年落水应义无反顾,不待脱衣就跳下水去,救命要紧。否则,你就是胆小鬼一个。</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把这两句话做为《为政》篇的结论?而且为什么提到鬼呢?中国文化讲孝道,敬祖宗,就要拜鬼了。所以鬼在这里,不是一般人讲的魔鬼,而是祖宗的灵魂。要拜鬼,要拜自己的鬼,还是拜别人的鬼呢?这句话的意思很妙,很幽默,也很深远,拜人家的祖宗就是拍马屁(谄媚),不知从何说起才对。</p><p class="ql-block">因为夏朝的文化尚忠,殷朝的文化尚质。但是殷也尚鬼,那时社会的风气,每个人都诚恳老实,迷信的成分也多;周则尚文,才注重人文文化。孔子所崇拜的是人文文化,这是上古历史文化演变有名的转捩点,所以孔子在这里提到鬼以后,第二句就说:“见义不为,无勇也。”看到应该做的事情,不敢去做,没有勇气。没有智、仁、勇就无法从政,换句话说,也不应该从政。</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有许多人是见义不为,对许多事情,明明知道应该做,多半推说没有办法而不敢做。我们作人也是这样,“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譬如抽香烟,明明知道这个嗜好的一切害处,是不应该抽,这是“看得破”,但口袋里总是放一包香烟——“忍不过”。对于许多事,理论上认为都对,做起来就认为体力不行了,这就是“想得到,做不来。”对个人的前途这样,对天下事也是这样。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所以为政就是一种牺牲,要智、仁、勇齐备,看到该做的就去做,打算把这条命都付出去了。尽忠义,要见义勇为。所以把这句话加在《为政》篇的最后,这是为政的基本精神——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p> <p class="ql-block">本章连举两事,若不伦类,然皆直指人心。盖社会种种不道与非义,皆由人心病痛中来,如谄与无勇皆是。孔门重仁,乃心教最要纲领。</p> <p class="ql-block">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p> <p class="ql-block">《论语注疏》曰:此章言祭必己亲,勇必为义也。</p><p class="ql-block">《论语注义问答通释》曰:一则不当为而为,一则当为而不为。圣人推原其病之所自来,则曰非鬼而祭,有求媚要福之心也;见义不为,无勇敢直前之志也。</p> <p class="ql-block">依照周礼,祭祀之礼是国家的大事,有着非常详细的制度。到了周代后期,很多国君已经不再遵守周代的祭礼了。孔子维护周礼的角度,告诉我们祭祀之礼的本质,我国自古就极其看重对祖先的孝道和追思,每逢过年过节都要祭祀,这是后代与先祖交流情感、传承精神的仪式。古人之所以要举行祭祀之礼,是为了缅怀亲人,更是出于孝道;而不是为了寻求保佑和赐福,而只献殷勤的方式企图获得保佑是一种谄媚行为。</p><p class="ql-block">“见义不为,无勇也”就是见到合乎道理的事就要勇于去做,要“见义勇为“”,不管对方强弱,不计胜败,无所畏惧;见到合乎道义的事就坚决去做!才是真的“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