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且行且思,成长在路上</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洛阳市老城区第二小学 李静林<b><br></b></div> 在忙碌与充实中,岁月悄然流逝。回首过往,有平淡的日常点滴,也有奋斗的夜晚周末,这些都如同一颗颗星辰,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这份总结不仅是我一段珍贵的回忆,也是我成长路上的见证。<br> 一、初心如磐,使命在肩<br> 虽已教学数载,我仍觉得自己是一名新教师。新时代、新教育、新课改都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改变自己的认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br> 这一年我参加了很多培训:有学习<font class="meipian-re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font>、新观点、新论断的专题课,有关于解读新课标的讲座,也有体现新课标的示范课。最后一场培训是2024年12月河南省组织的远程互动教研活动——《解读新课标 践行新教材》,在这场讲座中,我听到了一些新的理念,我们现在的教育是要培养新T型人才或优秀的T型少年,“T”中的“—”表示有广博的知识面,“|”表示知识的深度。未来的教育,我们应着眼于学生身体、道德和智力的和谐发展,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全面、视野广阔、教养博雅和人格完整的人。我们的课堂不仅注重传授宽厚广博的知识,更强调要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研判思维能力、辨别价值能力。新时代的教师要有发展的眼光、放大的格局、先进的理念和创新的精神。<br>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少教一点,再少教一点,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同伴交流的时间多一点、再多一点。让孩子卷入学习进程,深度思考,同时有机会坚持自己的观点,有机会暴露自己的迷思,进行数学研究。我们教师要明白自己身上的重要使命,并为之而努力。<br> 二、砥砺前行,勇攀高峰<br> 工作的道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充满了挑战与困难。然而,正式这些挑战,让我们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我是一个不太敢挑战的人,加入宋亚旗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是我改变自己又迈出的一步,我知道在这里我会有更多迎接挑战的机会。<br> 暑假里我接到了工作室的一个任务:在两周内备出一节课并在市里展示。按照我的惯性思维,这是一件肯定完成不了的任务:家里有俩娃要照看,而且两周的时间也实在是太短了。我担心自己备出的课没有新意,担心自己不能熟练展示课的流程,担心我的嗓子......宋老师了解了我的顾虑,鼓励我说,没事,有困难我们共同克服。<br> 接受任务后,我认真研读教材,和宋老师共同确定备课思路,在反复磨课中细化课的结构、完善课的环节。在学校试课期间偶遇孙校长,她鼓励我说:“没问题,好好准备。”这无疑又给我增添了信心。教研员张琳老师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给我指导,她高屋建瓴让我的课变得更加细腻有深度。张丽老师用她独特的美学眼光对教具制作给出了建议,比赛当天教导主任张燕娜老师不厌其烦地听我一遍遍顺课,工作室的其他成员帮我录像、拍照、整理教具......真心感谢大家,在团队的帮助下我又实现了自己的一次突破和成长。<br> 八月炎热的那个下午,紧张兴奋的那个下午,遗憾与收获的那个下午,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br> 三、团结协作、共同成长<br> “款款挥来捶作片,团团结就宝珠圆”。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工作室里青年教师思维灵活,敢于尝试,骨干教师经验丰富,方法独特,在这里我从每一位教师身上都学习了很多。工作室里的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名师工作室为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在这里,我与各位优秀的教师一起探讨教学问题,分享教学经验,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我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我也积极参与了工作室的各项活动,与同伴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br> 四、反思不足,不断进步<br> 我不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成长历程,我发现自己的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我制定了改进计划,包括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优化课堂管理等。同时,我还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工作,撰写教学心得和反思,如:《数,是数出来的》、《用数学的美表达世界》、《一节回味无穷的练习课》等。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除此我也会积极寻求同行的帮助和指导,以便更好的进行自己的教学工作。<br> 名师工作室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自身提高自身素质的空间,也成为我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大家园。在这个大家园里,我们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在这个假大家园里,我们体会到了互助共进的热情。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更加领略了名师的风采。<br> 扬帆起航,路就在前方。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社会对教师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弥补不足,开拓进取。且行且思,我将用实际行动,成为一名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供稿】李静林 【整理】宋亚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