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话想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话想说</p><p class="ql-block"> 冬至日有感而发写了几句话,为老年的孤独而遗憾,并说“老是不可逾越的,没有经历过老的生活就不叫人生”。至今还陷在思绪的漩涡里出不来了。养小和养老是人类社会不同于其它动物的进步。小的时候父母是用尽心血,奋力托举盼其成功。但人到老年,越是成功的子女,往往都不在父母身边离得越远,尤其居住国外的子女受制于道德的约束和亲情观念的淡薄,处在了一种尴尬的位置。事业和尽孝总不能两全。现在城里的老年人绝大多数都经济独立自给,物质上什么都不缺,唯独缺乏的是精神上的依赖亲情共情和体贴。我的一位朋友,儿子很优秀,留学博士并定居国外,但他有他的家庭,有他的压力和追求,几年都回来不了一次。一次与朋友闲聊,他有些憋不住的说;嗨,学成能干啥,有儿当无儿。意思说当我们老两口需要的时候,他们在哪里。当年他们全力送孩子出国深造的,可能没有想到晚年的红利却是视频通话式的团聚或几年一次探亲的天伦之乐。当年岁增长,身体欠佳,功利成为回忆,或孤身一人时,怀念和孤独就倍感伤怀。当初的决定没有什么不好,把孩子培养成功是每个人一生的梦想和骄傲,改换门庭光宗耀祖更是人生的成功。问题是老年养老的出口在哪里。当社会还不能包办一切,老年的晚年甚至说孤独的有些凄凉。</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起了一首尽孝的诗来,赶快到网上已翻,读罢眼泪都出来了。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诗人黄景仁为了谋生,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出发外地,他告辞妻女,掀开门帘拜别老母亲时,看见满头白发泪眼枯干的老母忧愁不舍得面孔,痛苦得不能自已,写下了这首令人伤痛欲绝的千古绝唱《拜老母》。</p><p class="ql-block"> 搴帷老母河梁去,</p><p class="ql-block"> 白发愁看泪目枯。</p><p class="ql-block"> 惨惨柴门风雪夜,</p><p class="ql-block"> 此时有子不如无。</p><p class="ql-block"> 黄景仁四岁丧父,家境清贫,族中叔辈很少,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拉扯长大,盼望他学有所成,衣锦还乡。 但造化弄人,终其一生郁郁不得志。面对不能尽孝的老母,发出痛心的叩问,“此时有子不如无。”</p><p class="ql-block"> 十七年前的一个早晨,弟弟突然打来电话,说母亲不行了。我急忙起身一边穿衣服一边往外走。那时候交通不便,等我转折回到家时,只见老母亲躺在炕边,双眼紧闭,嘴角只有微弱的气息,我双眼泪水打转,双手抓着母亲的双肩叫道,“妈”!“妈”!“你怎么啦?”只见母亲眼皮动了动想睁开的样子,大限到了嘴角动了动没了气息。那时我心中慌乱,后边还有许多事情处理,等静下心来细想,这不是母亲临走时心里还在挂念着这个儿子吗?一直等到听见我的声音,虽不能睁开双眼看看,但已放下心来,知道儿子就站在她的身边。每每想起我都心如刀割,写到这里我已满眼的泪花。早知道母亲会是永远的袂别,我如论如何就是半夜走回去都要陪伴在她的身边,同往日一样,抚摸着她苍老的手,同她拉拉家常。为了弟弟结婚用房,我早早离家搬到公租房去住,后为了让从外地回来的哥哥结婚,又从城里公房搬到了十几公里外的西影家属院,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对母亲的思念,那天离别情景,是心里一生的痛。</p><p class="ql-block"> 人生在世没有什么苦不可吃,什么罪不能受 ,唯有两种苦不要吃,两种罪不要受,一是少年失牯。一是老年孤独。少年失牯所经受的不仅仅是苦难,还有失去父爱的苦痛和欺凌。父亲去世时,我才十一岁,弟弟七岁,谁能理解与母亲相依为命的份量。而老年一旦失去亲情和天伦之乐,她一生的希望在哪里。纵使金钱如山也无法替代情感的缺失。尽管老年要自强不息,但亲情绝不可或缺。</p><p class="ql-block"> 读黄景仁的《别老母》,深感情感要珍惜行孝要尽早,人生别留缺憾。西晋文学家大孝子李密在《陈情表》中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是臣尽节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尚知反哺之恩,何况人乎。</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