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9日,是我和三位女友在新西兰南岛自驾游的第六天。当天上午,我们从皇后镇出发,沿途在箭镇参观,在水果小镇稍作停留,目的地是瓦纳卡小镇。<div> 箭镇位于新西兰南岛中部,在皇后镇东北大约21公里的地方,驾车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div> 箭镇最有名它绚丽的秋天景色,漫山遍野的树木换上了五彩斑斓的衣裳,红、黄、橙、绿等颜色交织在一起,层林尽染,美不胜收。而我们去的时候是11月,是这里的春天,我们到这里来主要不是为了美景,而是要参观一下华人淘金者的定居点。</div><div> 这一段路是我驾车,因此没有拍到路途的景色,箭镇的华人淘金者定居点旁边有一个比较大的免费停车场,我们就把车停在那里,开始了在小镇上的参观。</div><div> 这是箭镇华人定居点入口处的牌子。</div></div> 1862 年,威廉・福克斯在箭河边发现黄金,大批淘金者蜂拥而至,小镇迅速兴起,成为重要淘金地 。在这批淘金者中有一批来自中国的淘金者。<div> 为什么中国人会到箭镇淘金呢?</div><div> 19 世纪的中国,尤其是广东等沿海地区,人多地少,农民生活困苦,再加上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等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而淘金是改变命运、获取财富的重要途径,吸引了大量华人赴海外淘金。而新西兰南岛发现了金矿,当地急需大量的劳动力,箭镇所在的奥塔哥地区议会也邀请中国矿工来这里工作。因此,一大批华人就远渡重洋,来到了新西兰箭镇,希望在这片新的土地上寻找到财富。 </div><div> 在这个景点,看到了多个使用中英文双语的展板,介绍箭镇华人淘金者的历史。</div><div>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华人淘金者在奥塔哥南部地区建立了众多的营地和住区。箭镇的华人定位点是其中之一。但是,到世纪之交时,大多数营地和住区都已废弃,简陋的住所逐渐败落,现在重建的箭镇华人住区弥足珍贵,让我们看到新西兰最早华人悲惨的生活。</div> 这个定居点位于箭河边,树木青翠,花儿盛开,但参观这个景点,看到早期华人定居者狭小、阴暗、潮湿、低矮的小蜗居,我们的心情却无法轻松起来。 其中一块展板上记录了一位姓沈的华人矿工口述的一段历史:<div> 1870年,他17岁,亲戚们聚在一起为他践行,父亲给了他30两银子,他就和村里的九个伙伴一起离开了广东,登上了一艘帆船,船上共有330个广东人。</div><div> ”离开香港的第三个月,海上风浪很大,我们无法做饭,一根桅杆被刮走了,船一侧的舷墙也被刮掉了…… 在我们睡觉的船舱里,水有一英尺高。所有的乘客都开始哭喊‘救命’,只有我和一名12岁的男孩没有哭喊。我们同村的一个卷起铺盖卷要走,我不知道他要走到哪里去。”读着这些令人心酸的文字,真的想象不出那些华人淘金者受了多少磨难才到了这里。</div><div> </div> 那个时候,约有8000名华人来到奥塔哥南部地区和西海岸金矿区,他们不是来定居的,而是为了赚钱带回家的。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这些沉默寡言却坚韧不拔的华人占到了奥塔哥南部地区金矿人口的17%,占到了矿工总数的40%,有许多年,他们的黄金产量占矿区的30%。 虽然华人被招工入境,却不受欢迎,有关华人吸食鸦片、放荡多病的恶意流言极大地助长了欧洲人的偏见,从1881年开始,政府引入一系列法律,阻止华人移民,把入境费提高到令人望而却步的100新西兰镑。<div><div> 为了避免麻烦,华人基本远离欧洲热人的社区,自成体系,相依为命,互相支持,他们最重要的一个聚会场地就是位于箭镇华人定居点中心的亚林商店。 </div><div> 亚林(又称老雷)是一位备用尊敬的社区领袖,他懂英文和中文,因此会做生意,当翻译,代写信,中国淘金者都把他的商店当做非正式的银行和社区聚会点,在这里抽烟、赌博和闲聊,阁楼还为客人和旅人提供住宿。</div></div> 1890年,奥塔哥容易淘的金子全都淘光了,许多华人矿工都离开了,大多数回到了中国,一些人去了西海岸的金矿,另一些人找到了新的工作,主要是务农,华人很擅长种菜,收入有限的老年男子成为箭镇华人社区的主要住户,过着相当孤独的生活,随着那一代淘金者的过世,这个定居点也逐渐荒废了。 1983年,当地对华人留下的20多处房屋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很有历史价值的文物,都保存在箭镇的湖畔艺术博物馆内。 我们在这里参观的时候,碰巧遇到了一群也来参观的新西兰小学生,他们认真地听老师讲解华人淘金者的历史。<div> 不管今天的新西兰人如何看到当初的华人淘金者,我们作为中国人,看到这些阴暗潮湿、简陋破败的房子,看到展板上那些珍贵的照片,那字字滴血的文字,心情压抑而沉重! </div> 箭河从华人的定居点前穿流而过,这是当年淘金的重要场所,也是箭镇的母亲河。我们走在这条清澈的小河旁,心里在却在想,当年来自炎热潮湿的珠三角地区的华人淘金者是如何在寒冷的南岛坚强地生存下来的? 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 箭镇的华人定居点让我们看到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华人先辈们为了生计和梦想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公,同时也为他们的坚韧和团结所打动。 告别了令人心情沉重的华人定居点,我们来到箭镇的主街白金汉街参观。这条街拥有 60 多处 19 世纪以来的历史建筑,如今老建筑大多成为各种商店、咖啡店、酒吧和餐馆 。 白金汉街的小店铺布置得小巧精致,游人络绎不绝。 小镇中心的绿地广场,周围分布着商铺、咖啡店、餐厅,还有邮局等,远处还有房屋正在修缮中。 我们在街上吃了顿简餐,然后在街上逛逛。这是一家经营绿玉产品的店,这种绿玉是新西兰的特产,用绿玉雕刻成的小企鹅憨态可掬。 白金汉街还有一座藏品丰富的博物馆,叫湖畔艺术博物馆,喜欢参观博物馆的我们决定进去看一看。<div> 这是当地出土的恐鸟化石。 </div> 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19世纪欧洲移民拓荒时期的文物,复原了淘金者的生活。 这个酒鬼躲在酒馆的角落里,即便昏昏欲睡也抱着好几个酒瓶子不撒手,很滑稽,也很生动。 说真的,对于欧洲移民拓荒时期的展览我们没有太多兴趣,这个博物馆里最让我们触动的,是馆内收藏了许多跟华人淘金者有关的展品。原来这些物件都是1983年发现的,当时考古专家对箭镇华人定居点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发现了大量华人留下的物件,最有价值的文物大多来自于那个定居点中心最重要的建筑——亚林商店。 这些餐具说不上有多么珍贵,吸引我注意力的是那张英汉对照的纸,一句英语,一句广东话翻译,这应该是亚林用过的,他用这样的资料为华人教英语。 还有厚厚的一本书,全是英文与广东话对照的语句,内容涉及购买鸦片,看病等跟华人淘金者密切相关的内容。 这张地图叫“鸟施仑金山南岛图”,标出了新西兰南岛的大致形状,原来那个时候中国人把新西兰叫“鸟施仑”,岛的东侧标为“南太平洋”,西侧标为“大东洋”。 墙上文字的标题叫“亚林商店”,将这家商店介绍为华人的文化中心,它不仅仅是一家商店,更是一个聚会的中心,是供华人寄宿的地方,也是华人娱乐的地方,他们聚在一起会赌博,当时最流行的两种赌博形式是番摊和白鸽票。在下面的凳子上,放着在亚林商店遗址上发掘出的华人赌具。 亚林商店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以及各种各样的硬币。 下面这张图绘出了华人淘金者淘金的历史:<div> 1858年,42,000人到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淘金;<br><div> 1862年,15,000人到澳大利亚威尔士州淘金;</div><div> 1877年,17,000人到澳大利亚昆士州兰淘金;</div> 1880年,25,000人到英属哥伦比亚(现在的加拿大)淘金;<br> 1882年,80,000人到美国加州淘金;同年,还有15,000人到洛基山各州淘金;</div><div> 1874-81,5,000人到新西兰南岛淘金;</div><div> ……</div><div><br></div><div> 第一次看到如此详细的数据,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远涉重洋,到海外淘金,而且他们都来自于珠江三角洲,庞大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div> 称金子的天平和砝码,后面的文字是“来自河流,去往银行”。 华人淘金者祭拜的神像。 这是当年新西兰官方将1877年新西兰政府颁布的《采矿法案》中的第172章以中文的形式发布出来,告知在新西兰的华人淘金者,要遵守政府的采矿法规,不得私自采矿。 新西兰殖民银行针对华人打出的广告,这家银行成立于1876年,1895年被新西兰银行收购。 看了湖畔艺术博物馆里那些华人使用的物品,让人感慨万千!一百多年前,竟然有那么多的华人,怀着巨大的勇气,克服了我们想象不出的困难,到了完全陌生的土地,依靠勤劳的双手实现他们淘金的梦想。 <div> 一百多年过去了,华人淘金者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们的故事却被永远地留在了这个新西兰的小镇上。 </div><div> 告别了小小的箭镇,我们怀着复杂的心情继续上路。</div> 从箭镇到瓦纳卡有一条皇冠山路,那条路比较近,但全是盘旋的山路,我们对自己的驾驶技术还是不自信,于是选择了经过水果小镇的一条稍微远的路,虽然路上多开了不到半个小时,但路况好得多。<div> 水果小镇名叫克伦威尔,小镇周边分布着近百个果园,盛产多种水果,水果种植是当地的主要产业。 公路边有一家很有名气的售卖水果和蔬菜的店,我们顺便采购了一些水果。</div> 水果小镇的路口树立了一组巨大的水果雕塑,由苹果、杏子、桃子和梨这四种水果组成。这个色彩艳丽的地标性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我们也在这里打了个卡。 告别了水果小镇,我们继续前行,这条路丘陵起伏,虽然是两车道,再在南岛这样的路况算是不错了。 到瓦纳卡镇时已经是下午了,我们先根据导航找到了在爱彼迎上订的民宿,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再开着车来到瓦纳卡湖边。 瓦纳卡湖也是南岛比较有名的湖泊,这个湖因为一棵孤独的树而出名。 湖边的大树也都看起来有年头了。 我们沿着这样的湖边小径去寻找那棵孤独树。 终于,看到了那棵大名鼎鼎的孤独树,它孓然一身矗立在瓦纳卡湖湖水中,它的背后是雄伟的南阿尔卑斯山脉,山上的积雪常年不化,面前是清澈的湖水, 它就那么倔强地,顽强地屹立在水中。<br> 这是一棵柳树,和我们印象中的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不是一个品种,它叫爆竹柳,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柳树,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寒,喜湿,瓦纳卡湖似乎都能满足它的要求,因此它在这里茁壮地生长了很多年。<div> 1939 年,人们在瓦纳卡湖岸边建造围栏时,使用了附近柳树上砍下的树枝作为围栏柱,然而其中一根围栏柱却在湖底生根发芽,逐渐长成了如今这棵著名的孤独树,算起来这棵柳树也有85年的树龄了,但它的枝条看起来并不粗壮,也许它茁壮的根位于水平面以下吧。 <br></div> 2014 年,新西兰摄影师 Dennis Radermacher 拍摄的孤独树照片获得了新西兰地理杂志年度最佳风景摄影奖,这张照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使得孤独树的知名度大幅提升,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和向往 。<br> 因为社交媒体的强大力量,孤独树成为了网红打卡点, #thatwanakatree(那棵瓦纳卡树) 的话题热度极高,大量精美的照片和视频不断涌现,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力,使它成为新西兰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之一。<div> 我们在湖边也遇到了不少扛着长枪短跑对着孤独树狂拍的摄影爱好者,我们只有手机,而且当天南阿尔卑斯山方向浓云密布,也就只能拍到这样的效果了。</div> 孤独树上飞来了一只鸟儿,在树上停留了很久,它是觉得这棵树太孤单了特意来陪伴它的吗? 在瓦纳卡湖边,孤独地与孤独树合个影。 新西兰的蓝天白云总是那么纯粹,干净。 在湖边玩了半个多小时,被强劲的风儿吹得透心凉,我们赶紧离开湖边,到旁边的公园里逛逛。一进入树林中,感觉一下子暖和了许多,我们也来了精神。 跟所有英式的园林相似,这里也有参天的大树,碧绿的草坪,和鲜花的花朵,最重要的是这样的美景竟然没什么游人,我们就可以尽情地独享这美景了。 碧绿的草地是让我们放松身心的好地方。 又看到了盛开的杜鹃花,宛如天边绚烂的晚霞,红得夺目,美得令人窒息。 女友们在盛开的鲜花前分享拍到的美景,交流拍照的技巧。 傍晚我们回到民宿,做了一顿可口的中餐,为次日爬库克山积蓄能量。 今天是2024年12月29日了,难忘的2024年即将结束,下一篇美篇我将总结一下自己的2024年,元旦时候再继续分享新西兰和斐济的美景。<div> 提前祝美友们新年快乐! 健康开心!</div><div> 谢谢赏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