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 什么是新诗?</p><p class="ql-block">●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新诗初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p><p class="ql-block">●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早期新诗主要流派:起始于新文化运动时期。</p><p class="ql-block">(1) 湖畔派——因该流派诗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中国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爱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内容。代表诗人是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等。代表作品: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蕙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等。</p><p class="ql-block">(2) 新月派——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写作。代表诗人是徐志摩、方令儒、朱湘、陈梦家、闻一多、林徽因等。代表作品:徐志摩《沙扬娜拉》《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静夜》,朱湘《采莲曲》等。</p><p class="ql-block">(3) 象征派——早期现代诗歌的一个分支,更具有独立的象征主义特征。代表诗人是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胡也频、蓬子等。代表作品:王独清《但丁墓旁》,李金发《弃妇》《我背负了……》《里昂的车中》,胡也频《旷野》,穆木天《落花》《烟雨中》等。</p><p class="ql-block">(4) 现代派——这一流派的诗歌成就较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深远。他们坚持“纯诗”的概念,主张借鉴西方现代艺术手法,重视诗的思维、情绪,但并不注重诗的音乐性和外在的格律形式。代表诗人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废名、徐迟、林庚、金克木、玲君、施蛰存、路易士等。代表作品:卞之琳《断章》,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何其芳《预言》《花环》,废名《十二月十九夜》等。</p><p class="ql-block">(5) 七月派——这一流派的诗人大多经历过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深陷政治冤狱几十年,新时期得以“鲜花重放”,是跨越了三个时代的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牛汉、艾青、罗洛、曾卓、绿原、鲁藜、彭燕郊、邹荻帆、胡风等。代表作品:牛汉《我的家》《半棵树》《华南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礁石》,邹荻帆《花与果实》《走向北方》,曾卓《栏杆与火》《悬崖边的树》,胡风《为祖国而歌》,绿原《惊蛰》,鲁藜《泥土》,彭燕郊《冬日》等。</p><p class="ql-block">(6) 九叶派——顾名思义由九位诗人组成。他们努力融合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追求诗歌的现实性、象征性和哲理性,注重诗人内心独特的感受。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代表作品:陈敬容《珠和觅珠人》,穆旦《赞美》《森林之魅》等。</p><p class="ql-block">(7) 现实浪漫派——这个命名有些牵强,也许源出于毛老人“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写作原则吧。从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末期,遵循的是一条专制文学道路,即所谓的遵命文学或革命文学,文学主体地位退位给了政治或集团利益。在近三十年的历史跨度里,诗歌的调式惊人的统一。代表诗人有郭小川、闻捷、贺敬之、张志民、田间、李瑛、李季、严辰等。代表作品: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贺敬之《桂林山水歌》,李瑛《酒肆》《鲁迅》,闻捷《苹果树下》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等。</p><p class="ql-block">(8) 此外,民主革命时期诗歌流派或诗群还有早期写实派(冯至、冰心、刘半农、胡适等)、早期浪漫派(郭沫若、田汉等)、中国诗歌会(芦荻、王亚平、蒲风等)、晋察冀诗派(田间、陈辉等)等,这些流派影响不是很大,或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诗学主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新时期的朦胧诗派: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的一个时期。</p><p class="ql-block">(1) 新时期的(朦胧诗派)第一个也是最大、影响力最深远的诗歌流派,伴随着“三个崛起”理论,迅速登陆中国诗坛。它的崛起,终结了专制写作时代,开启了中国新诗的新纪元。包括后朦胧诗潮在内,朦胧诗派被称作第二个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诗歌的新生。主要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王小妮、芒克、食指、多多、王家新、黑大春、傅天琳、车前子、李钢等。代表作品:北岛《回答》《一切》《宣告》《十年之间》《黄昏,丁家滩》,舒婷《神女峰》《致橡树》《墙》,顾城《一代人》《远和近》《感觉》《弧线》《小巷》,梁小斌《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诺日朗》《大雁塔》,江河《纪念碑》,食指《相信未来》,王小妮《印象》,王家新《潮汐》等。</p><p class="ql-block">(2) 第三代诗群——继朦胧诗后出现的一个诗歌群体,以颠覆朦胧诗、解构传统、解构崇高为理论基础,主张“诗到语言为止”。代表诗人是于坚、韩东、杨克、周伦佑、杨黎、李亚伟、何小竹、于小韦、吉木狼格、默默、海男等。代表作品:于坚《尚义街6号》《芸芸众生4·罗家生》,韩东《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杨克《在地面与天空之间》,李亚伟《中文系》,欧阳江河《蝴蝶》等。</p><p class="ql-block">(3) 中间代诗群——这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命名,收罗了部分六十后出生的诗人,没有相对成熟的流派主张,但部分诗人的创作成就是可圈点的。代表诗人有陈先发、余怒、杨键、沈苇、叶匡政、李轻松、马永波、树才、赵丽华、汗漫、老刀、杨子、路也、格式等。代表作品:沈苇《新柔巴依》《黑的雪》,汗漫《水之书:守望黄河》,叶匡政《城市书》,老刀《关于父亲万伟明》,路也《江心洲》《牌坊街》《文史楼》,李轻松《母兽》《马》《鸦王》,马永波《电影院》等。</p><p class="ql-block">(4) 七十后诗群——不用说,也是个年代概念。代表诗人是竖、魔头贝贝、尹丽川、沈浩波、芦哲峰、唐煜然、朵渔、刘川、胡续冬、刘春、孙磊、聂迪、魏克、李郁葱、梦亦非、黄金明、胡军军、远人等。代表作品:竖《菜青虫》《老太太哭了》,尹丽川《为什么不再舒服一些》,沈浩波《心藏大恶》《蝴蝶》等。</p><p class="ql-block">(5) 口语诗派——也称民间写作。口语写作消解了传统的经验行写作,给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鲜活的诗风,有些近乎原生状态。但无节制的口语泛滥,使一些诗写沦为口水或梦呓,破坏了良性的诗歌生态,诗坛对此毁誉不一。代表诗人是伊沙、徐江、侯马、阿翔、秦巴子、马非、谢湘南、贾薇、赵丽华、岩鹰、鲁西西等。代表作品:伊沙《饿死诗人》《车过黄河》《结结巴巴》,徐江《猪泪》,侯马《金别针》《精神病院的花园》等。</p><p class="ql-block">(6) 知识分子写作——也称新学院诗派,与民间写作相对立,是世纪之交“盘峰论剑”的产物。主张诗歌的人文结构、贵族化。代表诗人是海子,西川、臧棣、翟永明、萧开愚、欧阳江河、孙文波、张曙光、西渡、桑克、蒋浩等。代表作品: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夕光中的蝙蝠》,翟永明《独白》,欧阳江河《玻璃工厂》等。</p><p class="ql-block">(7) 第三条道路写作——由于1999年“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之间的矛盾在在平谷县的盘峰诗会上爆发,他们之间的对立使得相当一批数量的诗人转向其他的中立立场,第三条道路写作概念因此提了出来。诗派创始人:谯达摩 ,代表诗人有:谯达摩、温皓然、莫非、树才、上帝的拇指、刘文旋、 朱赤、 夕婉、 王学仲、 方明 、 黄明仲 等</p><p class="ql-block">(8) 八十后写作——同样是一个年代概念。是当下诗坛最活跃、最前卫的诗歌群落。代表诗人有肖水、春树、水晶珠链、巫女琴丝、鬼鬼、阿斐、郑小琼、吾桐树、三米深、镭言、丁成、阡陌尘子、泽婴、阿斐、山叶、兰逸尘、远观、八零、苏瓷瓷、嘎代才让、唐不遇、莫小邪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台湾诗坛:</p><p class="ql-block">(1)1894—1945年,台湾处于日本占据之下。从二十年初,台湾文学就在“五四”影响下得到发展。1925年张我军的《乱都之恋》出版,是台湾第一部新诗集。具有多方面才华的赖和,这时也有新诗问世。三十年代的陈虚谷,杨华,毓文,王锦江等等,进一步显示了新诗的实绩。</p><p class="ql-block">(2)日据时期的台湾新诗,除少数受日本现代诗影响者外,大多数走的是现实主义路子。</p><p class="ql-block">(3)1935年2月,曾和戴望舒一起编过《新诗》的纪弦(路易士)创办了《现代诗》,到1956年发展成为“现代派”诗社。1954年,曾在三十年代参加过“新诗歌运动”的覃子豪和钟鼎文,余光中等发起成立“蓝星诗社”。同年,由痖弦,洛夫和张默等发起成立“创世纪”诗社。尽管他们各有不同的艺术见解,有“主知”,有“主情”,有讲“超现实”,但都共同向西方现代派寻找诗的出路。其影响所及,五、六十年代,现代派成为台湾诗坛主流。</p><p class="ql-block">(4)1964年6月,桓夫(陈千武)、林亨泰、白荻、杜国清等二十位台湾籍诗人发起成立“笠”诗社他们提出诗的民族性(走中国道路)和社会性问题。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乡土文学论争”,笠诗社同人和许多新生代诗人推动现实主义潮流发展。一些现代派诗人也注意到现代诗背弃传统,脱离现实的偏颇,诗风有所改变。</p><p class="ql-block">(5)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诗人大多注意用诗来探索人生,表现现代人存在的情绪。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孤绝感与失落感也成为诗歌中常见的主题。随着民族意识觉醒,失落感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乡愁诗。与之相伴的是写爱情与亲情的“纯情”诗,尤其是一些女性诗人如蓉子、张香华、席慕蓉等所作,常以七情深意挚,如珠如玉而动人心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同属于中国新诗的香港诗歌,和大陆,台湾诗歌自有其相同之处。然而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诗的性质与形态也显示了自己的特色。香港诗人也从古典诗词和“五四”以来的新诗汲取营养,但没有大陆诗人那么深沉的历史反思,而是以更浓的现代意识观察现实。他们也从西方现代派借鉴艺术技巧,但在表现手法上较台湾现代派诗人更为平实。如犁青、吴正、何达、古苍梧、蓝海文、傅天虹、梁秉均等都写过不少力作。</p><p class="ql-block">● 就整体而言,澳门诗歌和香港诗歌有着相似特色。</p><p class="ql-block">● 旅居海外的华人诗歌,其精神状貌与内涵感情和海峡两岸的诗也有一致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主要时期划分:中国新诗已有近百年历史,它有如青松翠竹,卓然而立于世界诗歌之林。新诗的主流是现实主义,而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则时隐时现,与之互补而共存。</p><p class="ql-block">◇ 新文化运动前后:“五四”新文化运动,新诗是中国现代诗歌主体。最早新诗刊物《新青年》,此刊最早新诗作者:胡适,刘半农,沈尹默。</p><p class="ql-block">(1) 到1918年底 胡适是第一本新诗集《尝试集》的作者。</p><p class="ql-block">(2) 1918-1919年,刘大白,俞平伯,康白情,叶绍钧,宗白华,田汉等相继创办《星期评论》,《新潮》,《少年中国》等刊物。</p><p class="ql-block">(3) 1921年1月,中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它不仅把“五四”前后一批诗人集合在一起,还扶植了一批后起之秀:周作人,谢冰心,戴望舒,朱自清,郑振铎,王统照,徐玉诺,刘延陵,郭绍虞,梁宗岱,朱湘,徐志摩,徐雉,梁实秋等。他们以真情实感“表现社会人生”(文研会的主张)。</p><p class="ql-block">(4) 冰心以《繁星》《春水》开创小诗一派。</p><p class="ql-block">(5) 1921年朱自清,叶绍钧,俞平伯,刘延陵在杭州组织了中国第一新诗社“中国新诗社”。</p><p class="ql-block">(6) 叶绍钧、朱自清等创办新诗杂志 - 《诗》</p><p class="ql-block">(7) 1922年1月15日,出版了第一本新诗刊物《诗》创刊,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汪静之的《蕙的风》等七首诗,叶绍钧、朱自清、刘延陵任主编辑、,中华书局印行。是文学研究会的刊物之一。</p><p class="ql-block">(8) 《 诗》是中国第一份新诗杂志,主要撰稿人有朱自清、胡适、周作人、俞平伯、刘延陵、叶绍钧、王统照、郑振铎、徐玉诺、陈南士、汪静之、冯雪峰、潘训(潘谟华)等。</p><p class="ql-block">(9) 1923年5月15日停刊,共出17期。</p><p class="ql-block">(10) 此后,又发表了冯雪峰,潘汉华,应修人的小诗。在《诗》月刊中,他们并不引人注目,但这四个年轻诗人于1922年春在杭州成立了湖畔诗社,这是中国第二个新诗社,他们的合集《湖畔》和《春的歌集》以请新自由的格调,歌唱美与爱,成为当时别具异彩的湖畔诗派。</p><p class="ql-block">(11) 1921年7月创造社在日本东京成立,先后加入该社的诗人有郭沫若,成仿吾,穆木天,邓均吾,王独清等人,其中最具影响的是郭沫若,他从1919年9月开始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发表诗作,1921年8月出版《女神》,以磅礴的气势,浪漫的色彩,创造的精神,在中国诗坛上如“一枝异军突起”(朱自清语)创造社诗人各有特性,如成仿吾的哀婉,邓均吾的清醇,穆木天的朦胧,王独清的颓废等,但他们走的大抵是郭沫若开创的浪漫主义路子。</p><p class="ql-block">(12) 1926年4月6日徐志摩在北京《晨报》编了十一期《诗镌》。主要作者有闻一多,朱湘,刘梦苇,于赓虞,饶孟侃等。1928《新月》创刊,以后又出版《诗刊》,在这几个刊物上发表的,还有孙大雨,陈梦家,邵洵美,林徽音等。这些都被称为新月派诗人,大多倾向浪漫主义,其共同艺术主张就是要试验建立无固定格律的现代格律诗。闻一多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与句的匀齐)。他的第二本诗集《死水》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徐志摩实践的体制最多,并以柔美流丽的抒情风格为人称道。</p><p class="ql-block">(13) 从法国回来的李金发于1925出版《微雨》,标志着新诗中象征派的诞生。他的诗意象杂陈,冷峻生涩,常为人所诟病。目之以“诗怪”,与此同时,后期创造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转向象征主义。</p><p class="ql-block">(14) 戴望舒也从法国象征派汲取营养,由于他在《现代》杂志(1932创刊)发表的诗作引起很大的反响,且在该杂志发表的许多诗都有追求“纯诗”的艺术倾向。文史学家把三十年代出现的这一群体称为“现代诗派”。1936戴望舒主编《新诗》杂志,把这一诗派的艺术成就推向顶峰,但同时也意味着它开始走向没落,抗日战争的炮声打断了他们在幽斋里的内心抒情独白。他们中大多数诗人走向了新的起点,开始新的艺术追求。</p><p class="ql-block">(15)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在它主办的刊物《拓荒者》《盟芽月刊》《北斗》上出现了一个以诗歌为战斗武器的诗人群体,包括蒋光慈,钱杏村,胡也频,洪灵菲等,其中最有才华的是殷夫。</p><p class="ql-block">(16) 1932年,蒲风,任钧,王亚平,柳倩,曼晴等人组织成立“中国诗歌会”,创办《新诗歌》杂志,他们热情关注着时代情绪,企图用诗来唤起民众,使现实主义诗歌有了更广阔的发展。</p><p class="ql-block">(17) 然而,20世纪30年代,更能展现现实主义诗歌艺术实绩的,是以描写中国农民苦难命运著称的诗人臧克家,以短促紧张的节奏传达时代的经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p><p class="ql-block">(18) 田间被闻一多称为“擂鼓的诗人”。</p><p class="ql-block">(19) 艾青主张“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色彩,给颜色以声音,使流逝变幻者凝形”。被称为吹芦笛诗人。</p><p class="ql-block">(20) 抗日战争暴发,艾青田间来到战地,以诗传达中华民族觉醒的心声,卞之琳,何其芳,柯仲平,高兰,严辰,邹荻帆,力扬,公木等等。带着各自艺术色彩,为诗坛增添丰硕力作。</p><p class="ql-block">(21) 20世纪40年代,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和《七月诗丛》周围,形成一个被称为七月诗派的诗人群,他们主张诗人用真诚的态度去把时代的脉搏,达到艺术的真实,诗集《白色花》选编了其中主要成员鲁藜,孙钿,阿垅,绿原等二十人作品。活跃在北方的诗人,大多重视向民歌汲取营养,出现了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水河》,张志民的《死不着》等民歌体新诗力作,为新诗民族化,群众化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在北方战地,从1939——1942年出现两个诗刊:《诗建设》和《诗战线》,其主要成员有田间,邵子南,方冰,魏巍,丹辉,陈辉,袁勃,史轮,曼晴等。被称为晋察冀诗派。他们主张“更深入地接触生活,投入斗争,把新的血的战争的现实写入诗里”(陈辉语)。</p><p class="ql-block">(22) 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上海出版了《诗创造》《中国新诗》两个诗刊,成员有穆旦,陈敬容,郑敏等九人,因其诗会集《九叶集》被称为九叶诗派。他们把现代派的艺术技巧引入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诗风偏于蕴藉深沉,同样反映了时代的情绪和民众的希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十七年</p><p class="ql-block">(23)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新诗的发展跃入一个新时代。许多经历了战乱岁月的诗人告别苦难的过去,对新的世界,新的生活寄与热望。贺敬之,徐迟,吕剑,闻捷,蔡其矫等等,都有真挚热观,激昂爽朗的力作问世。一大批有才华的青年诗人,包括李瑛,公刘,未央,白桦,邵燕祥,严阵,流沙河等等,以或清新自然,或激越豪迈,或朴实淳厚的歌声,引起广泛的注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前后</p><p class="ql-block">(24) 如果说建国后的十七年是颂歌的年代,那么,1966—1976的十年动乱则是悲歌的年代。</p><p class="ql-block">(25) 1976年10月,动乱结束,中国新诗进入历史转折的新时期,以真实的表现时代情绪和人民愿望为特色的现实主义传统得到恢复与发展,在诗人们喷发的激情中增加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理性思考。一大批新人进入诗坛:舒婷,北岛,梅绍静,傅天琳,杨牧,周涛,雷抒雁,章德益等。他们带着各自的舒情个性,为提高诗艺进行勇敢探索,为诗坛增填了新声。</p><p class="ql-block">(26) 新时期的诗歌,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逐渐走向了多样化。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其他创作方法,都有人在借鉴,探索。既有成功的创造,也有失败的尝试,但作为整体的新诗是在发展,在前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网络化时代</p><p class="ql-block">(27) 泛指在网络上,用个人博客写诗的一个群体。这个时期的群体诗歌创作,无论是诗的质量还是数量,2010年前后正处于高峰时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我们为什么写诗?对于爱诗的我们无外乎有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 从心底里热爱文学,热爱诗歌写作,想通过诗歌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抒发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种手段,在热爱文学的基础上,想通过诗歌写作展示自己的才华,进而提高自己的修养,使自己不泯然与众人;</p><p class="ql-block">● 纯粹地为了消遣,把诗歌写作当做一种休息和调节自己情绪和生活节奏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3、 为什么爱诗?</p><p class="ql-block">● 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读诗和写诗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督促我们处处留心,时时留意,不断地去发现、去思考;</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更加豁达,更加敏感,更加主动积极!</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 那什么是诗?</p><p class="ql-block">● 诗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炼)的语言表达作者丰富情感的文学体裁,具有形象性和节奏韵律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诗的本义是将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后来延伸为比喻美妙而富于生活情趣或能引发人强烈感情的事物。</p><p class="ql-block">● 诗歌通过分行排列的形式,用凝练的语言生动地表达情感和思想,集中反映社会生活。</p> <p class="ql-block">5、 诗应该为谁而写?</p><p class="ql-block">(1)是为“自己”写。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抒发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是作者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p><p class="ql-block">(2)是为“读者”写。通过自己的文字来感染读者,让读者从中感受到美好;</p><p class="ql-block">(3)是为“未来”而写。诗歌是思考者的思想绽放的火花;写诗的人不是疯子,就是智者;总之,写诗的人都是爱思考的人,都是想通过自己的文字来影响他人,影响未来。</p> <p class="ql-block">6、 诗的流派和风格:</p><p class="ql-block">■ 《诗经》中的“六义”即:“风”(民)、“雅”(士)、“颂”、“赋”、“比”、“兴”:</p><p class="ql-block">风、雅、颂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分类。与《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为“六义”。</p><p class="ql-block">(1)“风”也叫国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有160篇十五国风,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雅》31篇,多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为个人抒情之作。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颂》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p><p class="ql-block">■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艺术表现手法。</p><p class="ql-block">(4)“赋”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排比修辞方法。</p><p class="ql-block">(5)“比”是比喻。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比喻修辞方法。</p><p class="ql-block">(6)“兴”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我们常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也可从针对社会内容的教化功能理解:郑玄在注释《周礼》之六诗时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将赋比兴与诗教中的教化,美刺相结合。</p> <p class="ql-block">7、 那新诗该怎么写呢?</p><p class="ql-block">● “三性一体”,即:</p><p class="ql-block">(1)、完整性。情感抒发要和其他描写保持一致;</p><p class="ql-block">(2)、新颖性。不拘一格,力争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独树一帜的新作;</p><p class="ql-block">(3)、写实性。要真实而非虚构,力求通过寥寥几行就能把真情实感表达和描绘得丰满而生动,使之成为能感动自己,打动读者的走心之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诗中的“道”(思想)和“术”(技法);</p> <p class="ql-block">8、 新诗的先锋性有哪些?</p><p class="ql-block">● 前瞻性;</p><p class="ql-block">● 创造性;</p><p class="ql-block">● 艺术性</p> <p class="ql-block">9、 现在文学界的存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文字工作者沽名钓誉、鱼目混珠;</p><p class="ql-block">● 文学生态总体上来说处于混沌状态;导致文学被边缘化,特别是诗歌!</p><p class="ql-block">● 受海外舶来品影响过于严重,忽略对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的挖掘和继承,越来越“空心化”;</p><p class="ql-block">● 缺乏认真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脱离大众,远离生活,趋于娱乐化,沦为“奶头战略”的牺牲品;</p> <p class="ql-block">10、 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算得上是上乘之作?</p><p class="ql-block">● 为大众读者所接受:要“接地气”、得有“人间烟火气”、得有“骨气”;</p><p class="ql-block">● 具有思想性、前瞻性、引领性;</p><p class="ql-block">● 具有艺术欣赏性(赏心悦目、余音绕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踏雪飞鸿作于2024122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