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4日早7:50,早餐后,我从中资的华凌第比利斯酒店走出来,去不到1公里外的一个人工湖转了一圈。虽说是人工湖,但它有个响亮的名字-第比利斯海 早9:00,我们离开酒店,前往姆茨赫塔参观季瓦里教堂。今天的导游叫依依,吉林省通化人,前后断续在格鲁吉亚生活五年。她说通化也产葡萄酒,格鲁吉亚这边做葡萄酒生意的人知道中国通化葡萄酒。她说话快又有东北人的幽默感,对格鲁吉亚历史和宗教了解很多 9:40,大约行驶了30公里,前面山坡上有座教堂,下面停着不少旅游大巴。依依说这就是季瓦里教堂,也叫十字架教堂 我们的旅行车刚在季瓦里教堂下面停下,车门一开,一匹马正站在车外,它把头伸过来,着实吓我一跳。潘老师很镇定,轻轻抚摸马头。依依让大家不要怕,说这是驮游客游览的马匹,就这么散养着,它是找食物来的 购票后,我们随依依沿着石板路往上走,左边坐在路边的红衣女人是乞讨者。季瓦里教堂是第比利斯最为古老的教堂,建于公元585年至604年间,在十二世纪被修复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季瓦里的本意为十字架,故也译为“十字架教堂” 在教堂下面有许多断壁残垣,这是十七世纪为防范奥斯曼帝国进攻修筑的城墙遗迹 在教堂脚下聚集了很多游客,从这里可以俯瞰姆茨赫塔古城 姆茨赫塔古城被高山和两条河水包围,左边为库拉河,右边为阿拉格维河,后者在此汇入库拉河,姆茨赫塔就建在库拉河左岸。姆茨赫塔是格鲁吉亚的古城,也是姆茨赫塔-姆季阿涅季州的首府,位于该国东部,距离首都第比利斯20公里,海拔高度460米 库拉河发源于土耳其东北部卡尔斯省境内安拉许埃克贝尔山西北坡,长1364公里,被誉为第比利斯的母亲河,河水浅黄;阿拉格维河是格鲁吉亚的河流,发源自高加索地区,属于库拉河的左支流,河道全长112公里,河水浅绿,两河交汇处泾渭分明 <p class="ql-block">姆茨赫塔曾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的卡尔特利王国(东格鲁吉亚王国)古都,是王国重要的文化和精神中心之一。姆茨赫塔的历史遗迹证明了消失的格鲁吉亚王国的高水平艺术和文化,它在该地区的中世纪历史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它们表达了基督教在高加索山区的引入和传播,并见证了该地区自公元前3000年后期以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演变。圣尼诺修女从遥远的耶路撒冷到这里传教,并在季瓦里教堂所在的山上树立起格鲁吉亚第一个十字架。她成功治好了王后的重病和国王的眼疾,米里安三世国王受其感化皈依了基督教,并在公元330年将基督教立为国教,格鲁吉亚成为继亚美尼亚后第二个将基督教立为国教的国家</p> 姆茨赫塔的历史教堂,包括季瓦里教堂、斯威特特斯克威里大教堂和Samtavro修道院,是高加索地区中世纪教会建筑的杰出例子,代表了从4世纪到18世纪建筑类型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照片正中即为斯威特特斯克威里大教堂,也译为生命支柱大教堂,依依说这是她见过的最漂亮的教堂,我们一会儿去参观 季瓦里教堂就在坡上面,今天游客不是太多 <p class="ql-block">教堂正门即西门上面的雕塑,反映的是圣尼诺修女在季瓦里教堂在为国王米里安三世洗礼,从此以后,米里安三世由信仰原始宗教改信基督教</p> 从西南角拍摄的季瓦里教堂 在教堂的南墙上方,正中的雕塑生动地描绘了国王斯特普诺兹二世虔诚的跪在耶稣基督面前 季瓦里教堂内正有宗教活动,始终不见有游客进出。我在门外等了约10分钟后,果断放弃入内参观 10点整,一位神职人员来到教堂南墙下面敲钟,有趣的是,这三个小钟大小和式样均有所不同。季瓦里教堂没有钟楼。 10:20,我们离开季瓦里教堂,从教堂到姆茨赫塔要绕很远的路。前面是我们在姆茨赫塔古城里参观的主要建筑-斯威特特斯克威里大教堂,也译为生命支柱大教堂,这座教堂院子周围修建了城墙和城门,我们从左边的西门进入教堂区域参观 生命支柱大教堂(Svetitskhoveli Cathedral),始建于公元326年,原为木质结构。到国王瓦赫坦格一世的时候,也就是公元480年,因为教堂毁坏严重,他下令以石材重新修建了教堂。现在我们看到真正这个漂亮的教堂复建始于1010年,于1029年完工,由巴格拉季昂尼王朝的巴格拉特三世国王命人修建。历代格鲁吉亚国王都在这里见证加冕,死生与受洗。<div>里面有圣尼诺的葡萄藤十字架和耶稣遇难时的血衣。<div>公元1世纪,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一个叫Elias的犹太裔格鲁吉亚虔诚的基督徒,贿赂看守后从刑场将耶稣带血的长袍带回姆茨赫塔。他姐姐(一说妹妹)斯朵尼亚也是基督徒,在听说此事后,就冲过来不顾一切地抓住到圣物,她立刻被强大的圣意冲击死去,因死的时候抓得太紧外人无法分开,大家不得不将其连同圣物一起下葬。后来这座坟墓上长出一棵参天雪松,支撑教堂的七根柱子就是取材于这棵树的,建造过程中,第七根柱子突然浮在空中不肯降落。众人大惊失色又无可奈何,不得不请来圣尼诺修女。她在祈祷了一晚后柱子才落下来,相传“神圣的第七根柱”流出的液体可治愈凡人疾病。国王将这根神奇的木柱称作斯威特特斯克威里(Svetitskhoveli),在格鲁吉亚语里面的意思是“被赋予生命的木柱”,故使用这根木桩建造的教堂就被叫做生命支柱大教堂</div></div> 一位东正教徒在教堂门厅画十字。踏入教堂之前要在胸前画十字并三鞠躬。正确的方法是拇指、食指和中指指尖并拢,先点额头,然后点腹部,之后分别点右肩和左肩。在走进教堂大门的时候要再做一遍同样的动作 不断有信徒扶老携幼进入教堂祈祷,可见这座教堂知名度之高影响力之大,这是与教堂埋葬有圣物分不开的 教堂内有许多精美的壁画以及金子做的神像和圣母像。各种圣经里的故事,这里都用金箔的形式展现了出来。虽然是外行,但我仍可见其华丽和精美,让我窥见了外表粗犷的格鲁吉亚人,有一颗虔诚而安详细致的内心。 这是圣乔治骑士画像,传说他杀死了恶龙,保护了包括格鲁吉亚等大片地区的民众,千百年来格鲁吉亚等地百姓都在纪念圣乔治的善良,坚信,救赎民众的义举和殉道的勇气 反映第七根木柱降落的照片,中间为木柱和天使,右侧着白袍者为圣尼诺修女 教堂内右侧两立柱后面有一耶路撒冷圣墓教堂的复制品,此为镇馆之宝之一,可见该教堂地位之高。圣墓教堂,又称“复活大堂”,耶稣坟墓所在地,位于以色列东耶路撒冷旧城。圣墓教堂是耶稣基督遇难、安葬和复活的地方 前面右侧有座四四方方像木柱的亭子,下面埋有斯朵尼亚遗骨和耶稣的血衣,此乃教堂的镇馆之宝之首 正面的画像描绘有圣父圣子和圣灵即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下面有烛台,导游依依趴在地上为我们演示了东正教徒对此顶礼膜拜的姿势 与其他东正教教堂一样,教堂最前面穹顶上绘有耶和华巨幅画像,下面有座圣像屏风,屏风中间设置有执事大门 圣像屏风前面有一块银质浮雕画,外框架还有12幅皇室成员的彩色画像。依依介绍说这叫冲压技画 在生命之柱教堂地板下面埋葬了格鲁吉亚的历代王室成员,包括国王的墓碑,格鲁吉亚人认为踩到这些墓碑会为自己带来好运 格鲁吉亚巴格拉季昂王朝的君主埃尔克尔二世(公元1720-1798),主要成就统一格鲁吉亚东部,使格鲁吉亚近代化 巴格拉季昂王朝的一位亲王 在教堂左前方有一小礼拜堂,里面正有教徒做宗教活动,暂时不许游客进入。正面圣像屏风左侧,一位着黑袍教徒在画十字,他后面的墙壁玻璃窗里有第三个镇馆之宝 这只左脚模型,脚背的小圆窗里放置有耶稣门徒圣安德鲁的左脚骨残片,安德鲁在门徒里排名第三(感谢依依供图) 教堂北外墙有靠近顶部位置,有一只手臂拿着斜角规的浮雕,据说这是建筑师Arsukisdze的手,背后故事相当残忍,在教堂完工后,国王大加赞赏,可为了不想设计师再设计出比这间教堂更好的作品,便把设计师的手砍下。故事残忍,但这算是生命之柱大教堂第四大镇馆之宝 北外墙下面的圣尼诺十字架复制品。公元四世纪,圣尼诺修女从耶路撒冷来到格鲁吉亚传教,因为缺少十字架,她就用自己的头发将两根葡萄藤绑在一起作为十字架使用。葡萄藤制作的十字架带有自然弯曲度,几个世纪传承下来,就成了格鲁吉亚十字架的独特造型(网络照片 感谢原作者) 我在教堂东南角拍摄的全景。教堂外墙颜色不一,绿色和粉色不规则地交织在一起,因其中部分石块取自公元480年第一次重建的教堂遗留石块 我从生命之柱大教堂走出来,拐过两道弯,穿过一条卖旅游纪念品的短街,回到停车场 在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东边山坡顶部的季瓦里教堂,它与生命之柱大教堂遥相呼应 11:30,我们离开生命之柱大教堂停车场,中途短暂停留后,于12:30到达正北方向42公里外的安南努里要塞。安南努里要塞,也叫安南努里城堡,是13世纪阿拉格维封建王朝领主的私人城堡,也是军事要塞。18世纪阿拉格维王朝被推翻,这里被之后统治者占领,直到19世纪依然是军事要塞。城堡坐落在半山腰,一旁如绿宝石般湖水与城堡银灰穹顶遥相呼应,远处则是巍峨壮观外高加索山脉环绕,古典与秀美在此被演绎的淋漓尽致,已成为格鲁吉亚最为著名国家地理名片之一,《孤独星球》封面景点 我们跟随依依从停车场沿着石板路往下走,从南门进入要塞参观 城堡内部有两个教堂,其中东侧这座较大,叫做圣母升天教堂,这是从东南角拍摄的教堂局部 教堂为东西走向,这和其他东正教堂一样,南门外墙有精致的浅浮雕花纹,右边金属铭牌展示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教堂里空间不大,正前方为面朝东的主教座椅 东墙前面的圣像屏风有上下两排,下面一排有包括圣母玛利亚在内的六位宗教人物,上一排则讲述几段圣经故事 教堂天花板和四周墙壁绘画不多 承重柱子四面都绘有宗教人物,因为此教堂建造年代久远,据说还发生过火灾,画面已有些模糊,感觉真实又沧桑感 北墙被固定在木架的两幅画作,右边为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左边为米里安三世国王 西面墙前的画作为圣尼诺修女,西墙和北墙之间立有耶稣殉难十字架 一位当地少女在十字架前点燃蜡烛,默默祈祷 我从教堂出来往西继续参观,圣母升天教堂西墙上有一些精美的浮雕 特别是这束藤蔓雕塑引人注目,繁复且精致 要塞外墙上的台阶相当窄,约一人宽,而且路面不平整,需手扶墙壁向前走,有点走在悬崖峭壁的感觉。南墙和西墙交接处有一圆形塔楼,很像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日伪炮楼,下面还有两个门洞。左边墙根下坐着的这位男子是出租服装供游客旅拍的商贩 一位游客在他协助下穿上长袍,右手持剑,摆好姿势,同伴帮他拍照留念 我手扶墙壁沿着斜坡小心翼翼地走到圆形塔楼门口向里面张望。里面有上下两排排列紧密的射箭孔,墙面有一道很深的沟槽,看来应该装有木质隔板,以供上层士兵站立射箭,只是年代久远,隔板已腐朽不见踪影 我靠着西墙往东看,远处为碧波荡漾的津瓦利水库保护区(Zhinvali Reservoir),它是上世纪80年代由苏联投资建造,积蓄附近雪山冰川水,给第比利斯市提供大约一半的水源。中间为圣母升天教堂,近处石墙红瓦为另一座未开放的小教堂 若沿着西墙再往上走可以到达方塔,但石板路太窄坡度又大,很不安全,我主动放弃。我从安南努里要塞南门走出来,右前方不远处有座跨河桥,几位团友正在那里拍摄要塞。这是《孤独星球》封面照片相同的机位 坐落在阿拉格维湖的半山之上的安南努里要塞,绿宝石般的湖水和蔚蓝的天空,衬托着典雅秀美的古堡,真如童话世界一般 13:00刚过,我们离开要塞,先去吃午饭,然后继续往西北方向行驶约60公里,在15:10到达俄罗斯-格鲁吉亚友谊纪念碑,此时天空阴云密布,感觉要下雨了。<div>俄格友谊纪念碑位于格鲁吉亚北部古多里镇,在海拔2384米的瓦季里山口的一座山坡上。纪念碑坐落在军事大道上最美丽的地段,背靠高加索山脉的一个巨大峡谷。冬天,这里白雪皑皑,秋天,达里尔峡谷里长满了金色的树木。在天气好的时候,你还能看到各色的滑翔伞在天空中悠然飞翔。2008年8月8日,爆发南奥塞梯战争, 俄格从相爱变相杀,因两国关系破裂,于是要拆碑,后被一私人买下这块地,难怪此碑还能屹立不倒。</div><div>俄格友谊纪念碑建于1983年,是为了庆祝格鲁吉亚和苏联俄罗斯之间的友谊持续200周年而修建的。它源于1783年签署的乔治亚条约,使得格鲁吉亚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保护国,帮助格鲁吉亚抵御了来自波斯和土耳其等外部势力的侵略。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仅在格鲁吉亚有,而且在莫斯科的一处广场上也有与之相对应的友谊纪念碑<br></div> 纪念碑由混凝土建造,是一个巨大的环形建筑,充满了苏联元素和格鲁吉亚的现代感。内墙上,用鲜艳的马赛克瓷砖壁画,展现出俄格友好的历史场景,带有浓郁的俄格民族风格。正中是“母子图”,左右分别写着1783年、1983年;左边是格鲁吉亚文化要素,右边是俄罗斯文化要素。点睛之笔,是由格鲁吉亚诗人Shota Rustaveli写的诗 纪念碑主体后面设有观景台,是俯瞰高加索山脉的绝佳地点。<div>站在观景台上,游客们可以远眺连绵不绝的山脉和峡谷,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纪念碑地处高加索山脉的卡兹别克峰军事要冲,众山怀抱、地势险峻,峡谷深邃,山峦叠嶂,雪峰耸峙,巍峨壮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也是俯瞰高加索山脉、军事大道绝佳地,格鲁吉亚被誉为上帝的后花园,果然名不虚传。下方正中处有一小小的人造湖,淡蓝色的湖水像绿宝石一般,被誉为高加索之眼</div> 一位来自香港的美女背靠护栏,以高加索山脉为背景拍摄美照 纪念碑右下方有一游客休息区,一位老兄正手持吹风机烤肉串。肉串在炭火的烧烤中晶莹透亮,烟雾带着烤肉的芳香飘散到空中,实在诱人 山坡上野花在微风里摇曳,大部分已枯萎,只有一支还在顽强的绽放。从这个角度看淡绿色的“高加索之眼”,清晰又柔美 15:40,我们离开俄格友谊纪念碑,前往今天行程的最后一个景点-卡兹别克圣三一教堂,位置在东北方向约35公里处。在行驶约15分钟后,依依特意让司机在路边把车停下。右边这座不是隧道而是叫做公路棚洞,棚洞是棚子式的洞子,一般是在落石多发(或可能塌方)的路段修建它来保护行车或行人的安全。公路棚洞一般是上方为水泥板(可能带柔性防护层)而外侧有成排的空洞。棚洞是指明挖路堑后,构筑简支的顶棚架,并回填而成的洞身,属于明洞范畴的隧道。棚洞对地基的要求相对较低 公路棚洞旁有一大片被泥石流冲刷而形成的寸草不生的山坡,依依介绍说,这里水硫磺含量较高,故在水干后会在地表形成一层土黄偏红的硬甲 卡兹别克圣三一教堂(Gergeti Trinity Church)曾被《孤独星球》选做封面。因建在2170米的高坡之上,该杂志特别提到:“卡兹别克山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同时也享有“高加索之魂”的美誉。圣三一是指三位一体。基督教讲上帝只有一个,包括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个位格,三者虽然位格有别,而本质绝无分别,同时受到尊崇、同享尊荣、同为永恒。三位一体把《圣经》中所记述的对上帝认识的三个要素放在一起,即:神创造世界、神藉着耶稣基督救助人类、神藉着圣灵与基督徒和教会同在。三位一体的教义断定这三个要素系于同一位神。它不是说有一位神创造世界,另一位施行救赎,又有第三位与基督徒和教会同在,而是说同一位神在做这三件事情 16:35,我们到达山下停车场,我们要在这里换乘景区面包车上山 我们乘坐的这辆车是一辆右舵车,司机浓眉大眼络腮胡子 我们乘车上山,远处即是大名鼎鼎的圣三一教堂。这座教堂所在地势高,云雾缭绕,仿佛是通往天堂的阶梯。 教堂的建筑风格古朴而自然,与周围的群山融为一体。虽阴雨绵绵,但它显得庄严而神秘,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言喻的宁静与神圣。这座教堂建于十四世纪,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成为了朝圣的目的地。普希金曾游历此地,并创作了描绘眼前壮阔景观的诗作。此外,教堂还是格鲁吉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象征着信仰与坚韧的精神 教堂建筑群包括右边的钟楼和左边的教堂主体 我们到达教堂山坡下面的停车场,司机说他只能等20分钟。雨下的有些大,我们沿着光洁的石板路往山坡上走了二三百米 因为我没有带伞,就气喘吁吁地冲进钟楼里躲雨 钟楼里没有太多装饰,但有说法这堵墙里曾在战争年代藏过圣物 教堂穹顶没有耶和华巨幅画像,圣像屏风也因年代久远,画像有些斑驳不清 少见的黑圣母圣婴图。教堂中常见的白圣母形象是天堂王后,显现她的光明神圣,而黑圣母形象则显现她在黑暗中的神性仁慈 一位络腮胡子的黑衣信徒点燃蜡烛,在圣母玛利亚画像前祈福 我从教堂唯一的大门走出来,转到后面,那里有一处观景平台(网络照片 感谢原作者) 因为下雨,观景平台地面光滑如镜,但小雨挡不住游客拍照的热情 驻足于护栏前,可俯瞰雨雾里的整个斯特潘茨明达镇(Stepantsminda)。卡兹别克原来是一个奥塞梯家族首领的名字,斯特潘茨明达镇是首府。其得名于在此隐居的一位格鲁吉亚东正教修道士圣史蒂芬,处于卡兹別克峡谷里。后来卡兹别克家族管理此地时,曾改名为卡兹别克,2006年又改回到了斯特潘茨明达 红顶的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大片的绿地和绿树成荫,蜿蜒曲折的道路和偶尔出现的私家车,宁静又祥和 一对情侣以群山和小镇为背景拍下美照,他们笑的特别开心 17:30,我们回到停车场。在换乘一路陪伴我们的旅行车后,往回即西南方向行驶约40公里后,到达古多里,在路边一家叫做Best Western gudaur的连锁酒店住下。明天我们要先去乌普利斯齐赫岩城,再去斯大林的故乡哥里参观斯大林博物馆,最后到库塔伊西古镇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