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记住乡愁 看懂大通</p><p class="ql-block">退休老干部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体会系列报道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位大通老人的乡愁情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引语:2013年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文件提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格,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p> 张三友近照 张三友,祖籍铜陵大通和悦洲,知名学者型官员。从部队转业回乡任检察官,后官至市人大副主任。十几年前退休,筹建成立大通文化研究会任首届会长。<br><br><div>从此,他心无旁骛,殚精竭虑,潜心研究大通文化,引领一众同仁,历经十五载披肝沥胆,研究成果被《大通古镇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设计》专业团队采纳。<br><br>早年工作繁忙,事务缠身,无暇顾及其他,“告老还乡”后,无官一身轻,张三友情感世界自觉回归故里,乡情乡愁,日甚一日。然而,眼前的现状是,今日大通和悦洲,已然物是人非,从昔日繁华的“小上海”,到如今满目残垣断壁,一片荒凉破败,如同慢性死亡。家乡的现状,是记住乡愁情结里锥心的痛点和解不开的死结。</div> 摄于2021年1月 摄于2022年12月 老人仰天长叹:有生之年,我能为家乡做点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张三友和一帮志同道合、有共同乡愁的各界相关人士一拍即合,共同筹建成立了铜陵市大通文化研究会。<br><br><div>研究会最初确定的工作重点和研究方向是,首先要让人们如何看懂大通,即怎样阅读古镇大通?怎样唤醒沉睡的古镇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br><br></div><div>定下研究课题,会长身先士卒,一边博览群书,检索整理大通的文化背景史料,一边走街串巷,搜集记录当地的历史遗迹。<br>两届研究会接续传承,锲而不舍,一心要找到大通怎样从“印象世界”走向“文旅世界”,即可说的故事多,可看的景点少,找到“文”和“旅”深度融合的“堵点”。<br><br></div><div>老会长张三友欣喜地看到,新任第三届会长周正平教授在当选的第六天发表了重磅文章《大通古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立即跟帖给予高度评价,并对新一届班子寄予厚望。<br><br></div><div> </div> 第三届会长周正平(中) 张三友跟帖说,经过研究会前两届班子十五年的艰辛努力,初步推出了大通文化“百年忧患,鹊江八潮”文脉这一破题文章的上篇;下篇文章的主题则是,如何把大通过去精彩的“故事”,变成当今靓丽的“景点”。让文化底蕴深厚的、焕然一新的民国名镇大通,能留住四方游客,让世界各地的铜陵人记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