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倔强——琼瑶之死2

有格的谦哥

(三) <p class="ql-block">  琼瑶原名陈喆,出生于成都四圣祠街的仁济医院,也就是现在书院南街的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前身。而她童年居住的地方,现在是成都市总府路81号,一栋修建于民国的三层洋房。建筑现在还在,属于市中心的老旧小区了,依然住着如当年琼瑶一家一样的人家。据看门的大爷说,现在住在琼瑶一家原来住过的房子里的,是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可惜我们没能见着老太太,当然也就没有机会再进去看看旧居现在的样子了。</p> 成都仁济医院原貌 琼瑶对于旧居的记忆是美美的:“记得在我居住的地方,门前有一大片的油菜田,每当油菜花开的季节,那金黄色的油菜花,似乎漫无止境地由地的这一边,一直开到天的那一头。油菜花。这么多年以来,我记忆的底层,一直有一片盛开的油菜花。”那个美好的记忆,停留在琼瑶离开四川的4岁。 一个四岁孩子的心里高峰体验,从心理学上讲,极大概率是要影响她的一生的,而且这种影响,这个孩子自己可能都不太明白。如果这个心里的体验是美,那么,这个孩子的一生,对于这种带有虚幻色彩的、唯美的感觉都会有天然的亲近感。<div>  这样看来,琼瑶作品里那些俊男美女,那些淡淡的愁绪,那些带有中国古典唯美色彩气息的词句,都是当年那一片油菜花的投影?<br></div> 我不知道琼瑶是否知道成都的秋天也是金黄的。她的故居那里,现在是绝不可能看见田野里铺到天边的油菜花了。但是,银杏是不缺的,不在地头,而在枝头;不是豆蔻年华的春季的金黄,而是寒气渐盛的秋末冬初的金黄。 琼瑶成名于台湾黄金时代,在台湾走向衰败的时代迎来她自己人生的暮年。其作品一度风靡整个华人圈,电影、电视,街头的流行歌曲,都记载了她的黄金岁月。其审美体验起于金黄的油菜花,其生命终结于金黄的季节。我不知道是不是她有意设计的这个时间节点,反正,你有了这个理解后再去读她的遗书,你就会发现,琼瑶努力要“美”一辈子的想法是多么的执着!<div>  那是她决不妥协的倔强。</div> (四) 人类,或者说所有有生命的存在,包括了植物、动物,甚至是从远古传承到今天的那些微小的生命,都逃脱不了死亡的最终归宿。所以马克思总结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从初生,到发展(成长),到鼎盛(成年),到衰退(老年),到消亡(死亡)的过程。个体生命如此,组织、国家、甚至星球,也都如此。 所以,生和死的问题自古以来,都是思想家、哲学家、神学家之类要追索谜底的终极问题。生,是糊里糊涂的,不能选择,不可名状。虽然我们努力造出了一个轮回的理论,但是那也只是一种痴心妄想的假说。即使按照宗教的教义轮回转世了,那也已经不是你了。 所以,惧怕死亡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抗拒死亡是人类诸多迷惑行为里最为无厘头的一件事。琼瑶遗书里所说的那种“依赖 ‘插管维生’ 的 ‘卧床老人’”,就是我们痴心妄想的迷惑行为最常见、最不现实主义、的迷惑行为。 有两件事是整个人类可能从诞生到消亡都在痴心妄想、但是最终也不会有结果的事,一个是对于名利的追逐,一个就是逃避死亡。年轻的时候,我们做前者;等到上了年纪,我们就去干后者。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是非常可笑的。可能站在非人类的“上帝视角”,就像我们看猴子、看狗子、看喵星人的那些无厘头迷惑行为一样。 参透了这一层的人,就跟我们常人区别开来,转而去追求生命的本质。道家、佛家、哲学家、思想家、修行有成者,他们其实就是这样的人。到了这个层次,或者用现在很多人喜欢的“维度”这个词来说,名利啊啥的,死亡啊啥的,所谓世俗嗦追求的东西,就都无所谓了,也就是“超脱”了。 “超脱”的目的,是解放人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心。不是心脏的“心”,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与情感、思想融为一体的,可以感知,不可以触摸的那个人人都明白,同时又不可捉摸的“心”。 人活着与动物活着、植物或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有“心”。心若是死了,虽生犹死;祥林嫂是也,普通人多是。心若是还在,虽死犹生,老子、耶稣、孔子、文天祥等是也。<br>  直面死亡是一件说起来很高大上,但是真正面对时却很艰难的事。 能够直面死亡的,从来都是勇士。不管是为了宗教信仰,还是为了政治理想,或者民族大义、或者文化品格,慷概赴死,从容而去的;还是为了某种信念,某种追求,比如为了自由,为了义气,或者为了爱情,为了亲情,心中无憾,含笑而去。这些都算得上至情至性,大智大勇的人生。 琼瑶是为了生命的自由。这种自由,既是对自己内心的坚持,是一种审美意识,一种哲学的追求,也是自我生命的救赎,是一种倔强的表达人生意义的方式。 琼瑶用最后的倔强,终于提升了她的哲学高度和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