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星期五上午九点多钟,送完小孙女上学后,坐15路公交返回时,行至润达国际时突然感觉肚子饿的厉害,浑身没劲。于是赶紧下车,想在附近找一小店,解决肚子问题再说。在楚萍东路与朝阳南路交汇的十字路口,遥见一小店,上面写有“𰻞𰻞面-三秦面馆”几个字。想起我已有近十年没再吃过𰻞𰻞面了,于是走进了小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𰻞”这个字在萍乡,我想恐怕有80%以上的人都不认识,我也是2010年4月在西安旅游一次吃早餐时才认识的。但这个字在陕西关中地区,可能连三岁稚童都认识,“𰻞𰻞面”在陕西关中甚至整个三秦大地,就如我们萍乡城里的“杨胡子米面”一样,名气大的很,可以说是谁人不识?谁人不晓?据说,“𰻞”字在大多数的字典中都没有被收录。它是特指陕西关中地区一种传统风味面食“𰻞𰻞面”中的一个字,这个字在字典中之所以没有被收录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的使用频率较低,故没有列入常见的汉字收录标准中所致,所以,大多数人不认识这个字并不奇怪。</p> <p class="ql-block">本图取自网络,谨致谢意,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p> <p class="ql-block">我是上午九点半过后才进入小店的,小店不大,用餐区约二、三十平方米,但干净卫生,店里最引人注目的是进店右侧一幅介绍“𰻞𰻞面”的宣传画。此时已过早餐的高峰,店里已没有了其他顾客,只有一位隔壁店里的人在和老板、老板娘聊天,见我进店了,三个人停止了交谈,老板娘非常热情地问我吃点什么?我回答说:“到𰻞𰻞面馆,当然是吃𰻞𰻞面啊!”老板和老板娘赶紧忙乎了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0年4月,我出差西安,抽闲报团参加了黄帝陵、壶口瀑布和延安的三天跟团游。因是散户团,旅行社要派车到各宾馆把随团游客接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附近一站点统一乘车前往,我们被安排在早上五点左右第一批接送的,故早餐不能在宾馆吃自助餐,只能自己解决。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附近有一早餐店,记得当时我一走进该店,就被店里面品价格表中的一道面食“𰻞𰻞面”的“𰻞”字难住和吸引了,这字是我第一次见,真不认识。因店刚开门营业,里面食客不多,出于好奇,我就点了一份𰻞𰻞面,并问店老板“𰻞”字怎么唸?什么意思?店老板是一个健谈的人,加上当时店里食客不多,他就非常热情地给我说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𰻞”字读音</span>并讲了“𰻞𰻞面”背后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在我陷入回忆之际,“𰻞𰻞面-三秦面馆”的老板娘已把面煮好并端上了桌,一股香味直钻鼻孔,好香!也许我真饿急了,顾不上文明礼貌和形象,拿起筷子不由得大块朵颐起来,风卷残云一般,不一会儿就把一碗非常丰盛的“𰻞𰻞面”连汤带水吃了个精光!不舍地放下碗,看时间尚早,就和老板夫妻俩聊起了天,据他们介绍,老板是咸阳人,姓刘,老板娘是我们萍乡人,姓周。早几年夫妻俩在我市城区梦想天街开了一家面馆,地点较偏僻,生意一般般。后来经人介绍就把店面搬迁到秋收起义广场润达这边来了,并经陕西老乡建议,把店面改为“𰻞𰻞面-三秦面馆”,突出了陕西关中特色,生意有些起色,夫妻俩起早贪黑,但也仅仅赚点辛苦钱而已,内中辛酸,可能只有他们自己知道!</p> <p class="ql-block">吃罢面,走出面馆,油泼辣子的香味还在唇齿之间回味,“味道不错,有时间还来尝尝。”我在西安尝过𰻞𰻞面之后,后来还在河南、甘肃等地吃过,感觉萍乡的𰻞𰻞面还是可以的。𰻞𰻞面其实就是一种手工擀制,有些象云南的“裤带面”一样的宽似裤带的片状面条,搭配波菜、肉、胡萝卜等食材,面宽而厚且柔软、口感劲道,面汤淡雅清香,加上油泼辣子,香馋诱人,余味悠长且顶饱耐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传,古时一位怀才不遇,屡试不第,贫困潦倒的秀才赶考来到咸阳。路过一家面馆时,听见里面“𰻞𰻞”之声不绝于耳,隐隐地还有一丝油泼辣子香味直钻鼻孔,饥肠辘辘的他不由得被吸引着走进店内,张口就让店小二“来一碗!”“这位客官来一碗…”店小二一声吆喝,顷刻间一碗满满的、香喷喷的𰻞𰻞面就摆到了秀才面前,饥肠辘辘的秀才来不及多想,操起筷子,三下五除二就把一碗面吃了个底朝天。“结帐!”秀才一边用袖口抹着嘴一边喊道, 一摸兜,坏了!囊中早已空空如洗,顿时窘住,刚才被𰻞𰻞面辣出的热汗倾刻变成了冷冰刷在脸上,“小二…”秀才讪讪,话刚出口便被店小二堵住:“客官,本店小本经营,概不赊账。”好在店老板还通情达理,他见秀才囊中羞涩没钱付账,又见秀才虽然寒酸但气宇不凡,不象久居人下之人,故没有过度为难秀才。只是说:“本小店还没有名号,贵客是文化人,能否为小店取一名字并书写一牌匾?”秀才闻知暗喜,想想当年武则天自造“曌”字作为自己的名字,我又为什么不能?于是,一声“拿笔墨来。”只见他笔走龙蛇,很快就按𰻞𰻞面制作时甩面击打案板发出的(Biáng、biáng)声音写了“𰻞𰻞面”三个大字。他一边写,一边道:“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一个“𰻞”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秀才写罢掷笔,满堂喝彩。后来秀才赶考,金榜题名,从此,“𰻞𰻞面”名震关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字、一段谚语、一个传说,打造了“𰻞𰻞面”的传奇故事,让它成了陕西“八大怪”之一,神奇不神奇?目前,我市鼎力打造中国“辣都”,个人认为𰻞𰻞面的经验值得借鉴,“辣都”不应只是一个名词,而应该有美丽而丰富的“辣文化”的支撑;应该有象“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一样美丽而动人的传说,让“最美的辣椒会唱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年将至,顺祝萍乡“𰻞𰻞面-三秦面馆”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红红火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12.29</p> <p class="ql-block">上两图取自网络,谨向原作者致以谢意,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