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次走进木渎,吴越争战的连绵烽火仿佛就在眼前,不灭亦不休。木渎其实是不产木头的,只因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不仅在灵岩山上建造了馆娃宫,还在紫石山上修筑了姑苏台。墨子在《非攻》中记曰:“(夫差 )遂筑姑苏之台,七年不成。”东汉《越绝书》中的描述更见细节:“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三年乃成。周环诘屈,横亘五里,崇饰土木,殚耗人力。”而《吴越春秋》则罔顾了其他,只是把夫差筑台的原因交代了一番:“越进西施于吴,请退师。吴得之,筑姑苏台,游宴其上。”灵岩和紫石,都在木渎境内,夫差在这两座山上的大兴土木,导致“积木塞渎”,木渎就注定要这样与我们不期而遇了。</p> <p class="ql-block">吴越之争并非起于木渎,但木渎却是最值得说道的地方。早在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勾践继位,吴王阖闾趁人之危,挥兵伐越。两军在槜李交锋,勾践派死士在阵前自戕,从而惊骇了吴军。阖闾遭越军击伤,在败退途中死于陉地。两年之后,越王勾践不听劝阻,执意兴兵伐吴,以期先发制人,将吴王夫差为父报仇的热望扼杀于襁褓之中。两军在夫椒展开了一场水上大战,而这次是越军惨败。在谋士范蠡和文种的运筹下,勾践只得委身为吴王“驾车养马”,才躲过了身死国灭的一劫。正是夫差的一念之仁,给了勾践“卧薪尝胆”后东山再起的机会,也才有了西施长袖善舞般的粉墨登场,有了夫差最终在姑苏台上的掩面自刎。这是夫椒之战二十年后才发生的事情,越军再度攻吴,并将夫差围困在姑苏台上,虽然数次遣使媾和,但终究没有求得勾践的一丝儿同情。夫差用他的鲜血,为勾践终于称霸中原的梦想作了祭奠。</p> <p class="ql-block">西施是诸暨苎萝村人,是地地道道的越女。南朝梁陈间著名史学家顾野王是吴县人,他在《舆地志》中称:“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苎萝山卖薪女,曰西施。”。只因长得有“沉鱼”之貌,西施才有幸被范蠡相中,并由勾践送进了吴宫,成为继妺喜、妲己、褒姒之后,又一位常遭后人诟病的春秋时期的美人儿。当勾践把西施献给夫差时,伍子胥就有过如下的进言:“臣闻: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也,王不可受。”纵然如此,西施还是得到了吴王的宠幸。站在姑苏台的遗址上,馆娃宫里的“响屐舞”,不时在眼前浮现……西施在举手投足间的一颦一笑,总能让夫差醉心于酒池肉林的环抱之中,想必又是她或许短暂一生中的大不幸。起码,吴人是不怎么待见她的。《东坡异物志》中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吴亡后西施或是死于非命的:“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说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p> <p class="ql-block">西施是如何香消玉殒的,是一个永远都无法解开的谜团。或许,正是因为找不到真相,才有了令人欲说还休的种种冲动。好在,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还是能够看到,红颜祸水论,大概是不堪一击的。墨子就说:“吴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循此,唐人罗隐作《西施》诗,说的就是,吴国的灭亡,是怪不得西施的:“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但终究,吴国还是在夫差的“寻欢作乐”中落下了帷幕,所以,元人卢挚坦言,正是因为夫差的“贪看西施”,才没有提防“越国兵来”,只能“独留青冢向黄昏”了。唐末词人薛昭蕴在《浣溪沙》中的轻叹,那份家国兴亡中的苍凉,还有凄婉,都是直击人心的,值得我们慢慢咀嚼:“倾国倾城恨有余,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