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张秉仁

人生滋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祖宁平</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位西大滩的垦二代,在他们同学的微信群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西大滩的故事,不能少了张秉仁伯伯,少了张伯伯,西大滩的故事就少了温情,就少了感动。”有人告诉了我这个信息,实则撩拨起了我沉睡的记忆,让我心潮澎湃,点亮我记忆里有光的部分,我只有感谢的念想,许多美好的有光的记忆,就像尘封已久的灯泡,一遍遍地擦拭掉上面的灰尘,才会重见亮光。张秉仁伯伯在那个时代,是西大滩人温暖的代名词。 </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要讲述的,是植深在戈壁盐碱滩上的顽强生长的酷似沙枣树一样的一位勇者,一个被风吹出来的戈壁,一个被沙垒起来的荒滩,一个只有风和沙驻足和流浪的地方。这个地方出现了一位给人能托起希望,守护生命的治病救人的医生,演绎了一场,你是风,我是沙的故事,风沙之下,经过风与沙的抚摸和滋润,开始万物枯黄变得绿色,最后春色满滩。这位医者仁心的医生,就是西大滩人心心念念的张秉仁大夫,即便是几十年过去了,张秉仁大夫的医者仁心和音容笑貌依然浮现在西大滩人的脑海。</p><p class="ql-block"> 张秉仁,生于1916年7月29日,河北省行唐县人;私塾学业毕业,家境贫寒,为了讨得一口饭吃,十几岁就考入了国民政府的部队卫生学校,学起了医学,抗日战争时期,随着部队走南闯北打鬼子,担负起了救治伤员的重任,1947年4月张秉仁担任国民政府81军野战医院军医,并担任81军军长的随身少校军医。1949年9月19日81军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1951年6月张秉仁所在的西北军区独立第一师任命其为师门诊所所长,1952年7月张秉仁跟随部队开拔西大滩,创建前进农场。</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这位中等身材,身材魁梧,慈眉善目,敦厚恭谨,嗓音沙哑的中年人,几乎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戈壁和盐碱交错的荒芜之地,为农建一师官兵,为前赴后继来到西大滩的建设们治病救人。张秉仁院长在西大滩一待就是三十多年,与西大滩人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建立了鱼水深情的友谊,把自己的后半生甚至生命交给了西大滩。那个年代,一个从医几十年,有着内科、儿科娴熟技术的医生,在西大滩可谓凤毛麟角,背着药箱骑着少有的“飞利浦”自行车,在西大滩这个荒芜的戈壁滩上,为建设者们减少病痛而保驾护航。他的身影成为了人们心中令人羡慕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西大滩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会说:“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要像你张伯伯那样,学到一身本领,治病救人,让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的风雨兼程,三十多年的鱼水情深,三十多年的精心守望,留下来张秉仁他平凡的、暖心的和令人敬仰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重新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个风沙走石、盐碱戈壁环绕的西大滩。</p><p class="ql-block"> 那还是农建一师创建前进农场的时候,一天夜里凌晨,一位农建一师老兵的家属,因家庭矛盾喝了农药寻求自杀,家人不知所措的敲响了张秉仁院长的家门,张伯伯起身就与老兵家人抬上病人,赶往师部卫生所,及时抢救,使病人转危为安。</p><p class="ql-block"> 卫生所值班人员还以为是张院长家人发生意外,当得知原委,就说,张院长视官兵如亲人,像他这样一个营级干部的所作所为实属难得。老兵家人也发自内心的说道,在措手不及的时候,我们只记得张院长,只有张院长才能救活我家人的命,他就是我家的救命恩人。把张秉仁院长的家,当做治病救人医院的西大滩人不在少数,许多西大滩人不知道团长场长的家,但一定知道张院长的家。</p><p class="ql-block"> 四清运动的一天,一位起义军官的家属,因为不堪又翻出历史老账,喝下了敌敌畏自杀,深夜时分他们家人敲响了张院长的家门,张院长二话没说,翻身起来,抬着病人,跑向职工医院。</p><p class="ql-block"> 记忆的大门一旦被勾起打开,张秉仁院长治病救人的暖心故事就浮现眼前。</p><p class="ql-block">那时,张秉仁院长治病救人的故事,在西大滩广袤的戈壁滩上口口相传。</p><p class="ql-block"> 记得是1959年冬天的一天,一个生产队一位职工2岁的孩子,连续40度高烧不退、呼吸急促,被送到医院,医生用了物理降温和药物治疗,始终不见退烧,如此下去,会导致孩子发生惊厥、抽蓄、损伤大脑,甚至发生生命危险,急得家长和医生团团转。医生把张秉仁院长叫来,张院长仔细诊断了后,作出了判断,病症是孩子因为积食而造成,解决了积食问题,大便畅通了,孩子的病症消退了。孩子的家长激动地拉着张秉仁院长的手,使劲的摇着,眼泪溢满眼睛,不知说什么是好。</p><p class="ql-block"> 据张秉仁小女儿张晓丽回忆,父亲几乎把每次遇到的各种疑难病症,都要一一记在本子上,回家再翻开医学书籍反复对照,寻找答案,这样日积月累,就会不断提高医术水平,为西大滩人服务。</p><p class="ql-block"> 父亲记载各种病症的笔记本,就有近百本之多,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一辈子就没有放下过学习,放下过提高自己。</p><p class="ql-block"> 张秉仁院长在西大滩从医三十多年,钻研医术,潜心学习,技术高超,诊断病人病情精准,甚至连银川市、平罗县等了解他的多家医院的资深大夫对张秉仁的医术都赞不绝口,都说西大滩前进农场有一个好医生。</p><p class="ql-block"> 张秉仁院长是一个从旧军队过来的人,经过新旧社会他从医的的观察和比较,他真正感受到了,只有共产党把老百姓的生命看的高于一切,就凭这一点,共产党就深得民心。他作为一名医生,只有按照共产党指引的道路,给老百姓看好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误诊一个病人,努力做实病人眼里的靠山。</p><p class="ql-block"> 西大滩的西北风在呼啸摇曳着光秃无叶的沙枣树枝,这景色,预示着冬天的来临。</p><p class="ql-block"> 西大滩人那时的取暖,只是热炕,土坯垒砌的炉子,晚上炉子一封口,立马失去了散热功能,屋内冰冷,造成呼吸道病症增多,呼吸道病症又会导致肺炎病症的发生。</p><p class="ql-block"> 每到这个季节,张秉仁院长就会守在住院病人的床头,密切观察,病人咳嗽的频率、嗓音,是否缺氧,痰的颜色,肺的湿性啰音多少?哪些生产队有这样的病人,他一一记在小本子上,每天顶着刺骨的寒风,骑着自行车一个队一个队的走访,细心地一遍遍叮嘱队上的医生,千万不可大意,并告诉病人家属,虽然没有住院,但在护理上要让病人多保暖勤喝水,多吃些恢复体能的食物,如果病情加重,马上送到农场医院去。</p><p class="ql-block"> 细心周到,耐心细致,视病人为亲人,是张秉仁院长行医的座右铭。</p><p class="ql-block">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的一件故事,有一天,一位职工家属生孩子,送到农场医院已发生难产,妇产科医生想尽一切办法还是回天无术,送往大医院又路途遥远,拖延病情,在这个人命关天的关键时刻,张秉仁院长出现了,他了解病情后,对妇产科大夫说,不要怕,我相信你的技术,我站在你的身旁,出了事,我负责,与你无关。</p><p class="ql-block"> 张秉仁院长铿锵有力的话语,给了妇产科大夫莫大的支持和勇气,终于孩子降生了,母子平安。满头大汗的妇产科大夫对老院长说,多亏有您在我的身边呀!</p><p class="ql-block"> 医生的职业是崇高而危险的,有人们的尊重,还有快乐,更有肩上承载着重任和危险。张秉仁院长在患者生命的关头,勇于担当的胸怀和品格,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1960年10月23日那天,前进农场在这里正在进行着八百多人的清淤八一渠的会战劳动。突然寒流袭来,穿着单薄的职工纷纷四处躲避,不知所措,而迷失方向在西大滩的戈壁滩上,张院长得到通知后,立马带领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投入了紧张的寻找和抢救工作,他们在西大滩的戈壁滩上架起了几口大铁锅烧水,再兑上温水,把找到受凉的职工,用温水慢慢地清洗,最后抢救出了200多人。</p><p class="ql-block"> 在西大滩农场,好像人们都已经习惯,在生命和疾病的关键时刻,张院长的出现就是他们唯一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张秉仁院长的故事让我们重温了感动,重温了温暖。</p><p class="ql-block"> 他的行为告诉我们,即便最纯粹的心灵,即便仁心仁术,即便是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也会在时代的洪流里,像滚筒般的四处碰撞与分离,但那份对真理的探索、对人民的热爱,心底纯洁又善良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p> <p class="ql-block">  重拾张秉仁院长治病救人的暖心故事,就绕不开一件糟心的事件,这个事件差些让他蒙冤。</p><p class="ql-block"> 那是“低标准’时期的1960年10月14日的下午,前进农场三站13队部分职工群众,在地里挖苦苦菜时,挖了一些野生蘑菇,食用后引起中毒,造成5人死亡、21人中毒的重大事件。其中张秉仁院长积极组织抢救并把重病人送往平罗县医院抢救。为了追究事件责任,把张秉仁院长作为消极推后治疗责任人,而拘留57天,直到元旦前一天才释放回家。</p><p class="ql-block"> 都因为政治风波的此起彼伏和左倾思潮泛滥,其在国民党担任过少校军医,而受此牵连。</p><p class="ql-block"> 大女儿张晓荣回忆道:我那时已经十岁,父亲被拘留了57天,家人揪心和提心吊胆了57天,家人不明白,事发以后,那是农场的头等大事,父亲几天没有着家,积极抢救中毒人员,怎么就成了有罪之人。父亲回来那天,我记忆犹新,看到父亲憔悴不堪的样子,我就扑在父亲的怀里大哭了起来,抱着父亲不愿放手,过了好一会儿,父亲拍拍我说,“好了,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过去了。”那天,父亲其实也是很是伤心的,可是他不愿意让他的伤心去感染全家。 </p><p class="ql-block"> 张晓荣清楚地记得,父亲那天给全家讲述了他在拘留所里的故事,拘留所里有形形色色的人,有老弱病残的人,当他们知道父亲是一名大夫的时候,都争先恐后的让给他们看病,在里面没有受到不快,反而受到大家的尊敬,近两个月的时间,父亲看了许多人的病,这是父亲在里面最大的收获。父亲说着说着还露出了欣慰的表情。张秉仁院长的故事让我们重温了感动,重温了温暖,即使身处黑暗,也要发出亮光,给人以希望和温暖。</p> <p class="ql-block">  一个国民政府军队里的少校军医,一个被旧军队熏染了14年的红人,是怎么一步步的走向为人民服务的光明道路。</p><p class="ql-block"> 虽然张秉仁青年处在战争年代,虽然他努力学习,较为顺境,但黑暗腐朽的14年,让张秉仁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境地。好在他身处的国民政府第81军,军长是一个抗战将军,并寻求光明的人。</p><p class="ql-block"> 其实张秉仁的性格就是一个睿智并敦厚,心存善念的人,在旧军队每当遇到地方老百姓有病,他就会主动给去看病,不收取钱物。细数了在旧军队的时候的一些行为,让张秉仁通过新社会的教育,也明白道理:路过农民的菜地,拿过农民的几斤蔬菜,路过山西杏花村的时候,喝过几口杏花村酒,等等诸多行为,都视为剥削。</p><p class="ql-block"> 1949年张父到部队看望张秉仁,他给了父亲100元大洋,部队起义后,他认为这100大洋是剥削的,就写信让父亲,交给当地政府。甚至同事或病人相互间的茶叶馈赠,都被思想觉悟的他视为受贿及错误的行为。甚至当听到有人背后议论他,有重军官轻战士,转业到农场以后,重干部轻职工思想的时候,就极力从思想深处找出根源,克服这种思想。从灵魂深处,从思想根源,挖掘旧军队留下的残余,努力做一个新社会的建设者。</p><p class="ql-block"> 大女儿张晓荣回忆说:“农场方圆百十公里,几十个生产队和单位,父亲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西大滩的戈壁滩和盐碱滩之间,风尘仆仆,每天到家都是尘土飞扬,母亲说,你那像个医生,简直就是一个土包子,父亲笑笑了事,西大滩可以作证,西大滩上的沙枣树、芨芨草可以作证。”</p><p class="ql-block"> 小女儿张晓丽回忆道:“那时,父亲早出晚归,很少与家人一起吃饭,家里的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最后父亲说,你们不用等我了,下连队也没有时间。”</p><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张秉仁院长脖子上带着牌子,到处批斗;在群专队里,每天从水井里打上来凉水,给农场医院打扫病房的卫生,清洗病人的床单,那种场景与骑着自行车而灰头土脸,为西大滩人治病救人的场景交相出现,让他的家人和西大滩人不能相信和不忍目睹。</p><p class="ql-block"> 在张秉仁院长的档案里有几张前进农场先进工作者登记表,上面写着“能认真学习,工作积极,埋头苦干,对病人认真负责”的评价,时间是1973年和1974年。在1982年一份档案里记载:张秉仁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工作认真负责,服务态度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48年丰富临床实践经验,尤其善于内儿科,对危重病人,急腹症的诊断处理,医疗技术高明。</p><p class="ql-block"> 1983年10月自治区人社厅等部委授予“张秉仁为自治区科技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称号,并颁发了奖章和证书。</p><p class="ql-block"> 一张张年终及工作方面的鉴定,一份份荣誉证书,可能对其他人不是看的那样的重要,可是对从旧军队过来的张秉仁院长,就如获至宝和弥足珍贵了。</p><p class="ql-block"> 虽然过去是为国民党高官个人服务的,但现在看到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看到前进农场广大贫下中农一个个渴求健康、渴求生命的目光,30多年的与西大滩职工荣辱与共水乳交融阶级感情拨动着他,对待广大职工群众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天津医疗队大都撤回天津,宁夏急需有经验的医生补充重要岗位,上级组织要调张秉仁院长到宁夏人民医院担任门诊部主任,调令都下来了,当时农场领导知道此事以后,无不担心的说道:“老院长啊,农场离不开您呀,我放你走了,我怎么向西大滩人交代,请您三思”。</p><p class="ql-block"> 看到场领导掏自肺腑真切的话语,看到农场职工的满含不舍的目光,张秉仁院长放弃了去银川大医院工作的机会,继续留在农场医院工作,并不讲任何条件和要求。有人说他傻,说放着这么好的机会,是一般人求之不得的,张伯伯笑笑说,我是一个从旧军队过来的医生,是共产党给了我重新从医的机会,并委以重任,我知足了,我对这片土地已经有了感情,不想再挪地方了,在哪里都是治病救人,都是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张秉仁院长在西大滩前进农场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直至68岁才退休歇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我用崇敬和仰慕的心情对张秉仁伯伯说,你是跌宕社会的一只雄鹰,虽有暴风骤雨,风沙弥漫,虽然全身上下,风雨浇透,风沙扑面,又灰头土脸,但风雨过后,不一定有彩虹,但一定会有阳光。西大滩上也有展翅飞翔的鸟儿,她划破天际展示雄姿,给天空绘就五彩斑斓的图画,西大滩上天空也有动听的歌,它是戈壁滩上鸟儿,当沉闷笼罩在这里,鸟儿就会放歌高唱。</p><p class="ql-block"> 张秉仁伯伯的仁心仁术和人格魅力,感染着西大滩人,被西大滩人所敬仰,西大滩人不论男女老少,年龄大小都称张秉仁伯伯的爱人为“张妈妈”,这也是另一种对张秉仁伯伯的尊敬。</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小女儿张晓丽去农场一家银行办事,一位老职工,当得知是眼前的就是张秉仁伯伯的女儿的时候,死活要拉着她去家里吃饭,说道:“你父亲可是一个大好人,为了西大滩农场的职工,天天辛苦的不得了,骑着一个自行车走队串户的,每次看到他,都是满脸的汗珠子。我们队离场部几十华里的路,你父亲不知来过多少次,我家的孩子还让你父亲看过好多次的病呢。”</p><p class="ql-block"> 张晓丽无不感慨地说道:”农场人对我爸爸还是很有感情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让我家人欣慰,心里都暖呼呼的“</p><p class="ql-block"> 在梳理西大滩的过往历史的时候,在大风黄沙从指间飞过被清点的时候 ,这位老人的故事与一首老歌总在我的脑海萦绕。</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p><p class="ql-block"> 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p><p class="ql-block"> 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p><p class="ql-block">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p><p class="ql-block"> 才知道那间教室,</p><p class="ql-block"> 放飞的是希望,</p><p class="ql-block"> 守巢的总是你。</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p><p class="ql-block"> 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p><p class="ql-block">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p><p class="ql-block"> 才知道那支粉笔,</p><p class="ql-block"> 画出的是彩虹,</p><p class="ql-block"> 洒下的是泪滴。</p><p class="ql-block">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p><p class="ql-block"> 才知道那个讲台,</p><p class="ql-block"> 举起的是别人,</p><p class="ql-block"> 奉献的是自己,</p><p class="ql-block">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p><p class="ql-block"> 在西大滩孩子们坐在教室里畅谈理想的时候,听到了他们朗朗的读书声,那是理想和希望,她们长大后理想要成为张伯伯一样的医生,一样地成为给人解除病痛的救星,一样地成为人们心中的菩萨。生命的精彩不在于结局的好坏,而在于奋斗的过程。每一个奋斗的过程都让人变得更加优秀,这种成长和进步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三十三春秋出污泥不染秉正无私</p><p class="ql-block"> 五十一冬夏救死伤无数仁至义尽</p><p class="ql-block"> 1999年2月9日,张伯伯因病去世,享年83岁。这是刻在墓碑上的两句话,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p>